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市"隐形贫困"青年群体若以工作与收入划分,大体可细分为三类人群:高收入、高消费的一线城市青年;青年"白领"群体;高校毕业的"宅家啃老族"。超前消费已成为当代青年的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丰富多样的物质、新型的交易方式,为青年人追求时尚生活提供了透支便利。从"佛系"到"隐形贫困",反映了部分青年人的社会适应无力感,通过超前消费"刷存在感",会给青年人带来心理焦虑,乃至生活风险。社会应提供正向的价值激励,倡导"新节俭主义",帮助青年人树立理性消费观念,简约生活新风尚。  相似文献   

2.
正一个干部对应的是一份责任,一份责任依托的是一个岗位,一个岗位就仿佛一粒火种,一处的"点"之暗淡,势必影响全局的"面"之光芒,对于"佛系"干部,必须不换思想就换人。"佛系"曾是网络热词,代表宠辱不惊、一切随缘的生活态度。生活压力的加大,催生了越来越多的"佛系青年",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一种以无为对抗无奈的意识正逐渐生长。多元化时代的特征之一,就是更加多样的选择和更加包容  相似文献   

3.
以"佛系"为主要表征的青年消极心态并非全是"洪水猛兽",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程度划分。当前青年消极与彷徨主要表现在迷"路"、迷"梦"、迷"思"、迷"信"上。要从面向生活过程、完善服务供给、形成常态机制三方面着手,驱散青年消极与彷徨的"乌云"。  相似文献   

4.
《小康》2020,(4)
正青年共享社区模式的出现,是大城市高房价压力下的一种探索。凭借相对经济的价格,良好氛围的营造,这种模式正逐渐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青睐。跨入2020年,不少"90后"开始自嘲已经"奔三"。当"佛系""钝感"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标签,人们不禁开始怀念起上世纪80年代青年人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可这真的不怪我们。"刚从学校毕业工作不到一年的柴颖说,"北京生活的成本真是太高了,生存都成问  相似文献   

5.
现有研究关于佛系心态的认知,多基于"价值观危机"的视角而持批判态度.本文基于相关理论的探讨,提出"价值观变动"的分析视角并利用2019年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PSCUS)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经济条件优越的大学生群体对佛系心态的认同度更高,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使得大学生更加从容面对现实,优先价值观更倾向于兴趣与自我价值实现.研究同时发现,佛系心态对大学生学业成绩和就业信心有负面影响,但是对社会参与程度影响不显著.佛系心态出现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物质生活条件显著改善的背景下,反映的是价值观念的变动,不应视为危机.价值观念作为社会心态的重要组成,受社会发展的影响而发生变动.在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培育"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的背景下,要辩证把握佛系心态的积极性与消极性因素并加以正确引导,此乃青年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面向.  相似文献   

6.
欧阳海燕 《小康》2011,(6):32-36
三分之二的城市青年表示,住房支出令他们倍感压力。而压力对于青年人最明显的五种影响是:日常生活精打细算、心烦、减少休闲娱乐活动、缺乏安全感以及担心失业。对于奋斗在一线城市的青年人来说,发展面临的最突出的困难在于"生活成本高、生存压力大"、"买房难、租房不易,住房问题难以解决",以及"收入不满意",因此有近五成一线城市青年觉得自己更适合在二三线城市居住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外部社会竞争性的强弱与个体内部幸福感的差异,将青年的"内卷""佛系""躺平"划分出不同的类型。立足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将"内卷""佛系"与"躺平"置于社会运行的大环境中进行串联性思考,发现三者的转化不是单维度的,而是相互交织的多维度变迁,折射出社会转型期青年群体的复杂心态,展现了青年奋斗观的时代特征。为此,建议理性看待青年心态的变迁机理,国家、社会、高校、家庭和青年共同努力,助力青年养成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涵养源源不断的奋斗精神。  相似文献   

8.
《公民导刊》2011,(5):52
人生名言与当代青年成长的关系,是一种影响和被影响的关系,也是一种继承、体验和创造的关系。青年人需要从有经验的人身上,学到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常识,人生名言都是来源于作者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其实是给青年人提供了一种建议和忠告,可以帮助青年人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树立好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本期"读点经典"特别遴选部分"影响中国青年的人生名言",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如果说未来是属于青年人的话,那么青年研究就必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时间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并且将更加证明这个判断的正确性.其实,早在社会学家们对青年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之前,文学家们就已经凭借其敏感的艺术直觉开始了对青年的思考.他们觉得年轻人十分浪漫,他们总爱在皎洁的月光下编织着蔚蓝色的梦想;然而,严峻的现实却将他们的梦想一个个打破.在19世纪的文学中,大量的作品是以青年人的生活为题材的,但是文学家们却并不把对青年的定性研究作为自己的任务.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文学家们从艺术的角度逐渐形成了对社会的特有看法,在他们的眼中,青年人始终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他们试图通过不同的青年人的种种经历来反映社会的特征,反映社会力量作用于青  相似文献   

10.
强闻天说过:"生活的理想是为了理想的生活".生活幸福是每个人的希望和目标,也是青年成功人生的重要内容.但是,青年的幸福生活不会凭空而来,它需要青年人去辛勤地创造、细细地品味和用心地维持.  相似文献   

11.
"阿巴多"是哈尼族奕车支系青年人的一种聚会交友活动。青年异性配对成双,以酒会友,以歌达意,其目的却并不仅仅在于交友或恋爱。从活动的内容、意义及其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来看,"阿巴多"是一次培养青年人性观念、生存理念和生活智慧的青春期教育。在这个过程当中,青年人不仅获得了应对未来生活的一些基本理念和技能,而且通过相互的交流和沟通,其本身成为构建和巩固整个奕车社会关系网络的关键力量。  相似文献   

12.
"佛系"的生活方式看似是怎么都行、看淡一切,其实并不是真的没有追求、没有欲望,而是对疲劳、无奈、失落的不完满现实状况的逃避。对于佛系心态,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引导广大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幸福观。  相似文献   

13.
《青年探索》,顾名思义,就是要探索青年。探索如何用共产主义思想、爱国主义精神,打开青年人的心灵窗户,提高他们的觉悟、激发他们的热情、坚定他们的信念,组成一支浩浩荡荡的青年大军,开拓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这是一项有重大意义的工作。从年龄结构说,我国是青年化的国家。在全国人口中,三十岁以下的青年人占百分之六  相似文献   

14.
李富家 《青年论坛》2007,4(4):21-23
青年是虚拟实践的最主要的主体,虚拟实践的崛起为青年人提供一种新的生存方式。虚拟实践是一把双刃剑,它的崛起给青年人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虚拟实践具有技术依赖性,易使青年人轻视人文素养的提高;虚拟实践具有沉浸性,易使青年人偏离现实生活;虚拟实践具有隐匿性,易使青年人形成双重人格;虚拟实践具有"消解权威、去中心"性,易助长青年人的个人主义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为什么曾被冲击得“落花流水”的宗教活动,1979年在广州地区恢复后很有“魅力”地吸引着相当一部份青年呢?据统计,目前青年教徒占全市教徒人数的40%左右。与“文革”前相比,现今青年入教人数是斜线上升,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社会问题。青年人为什么要入教,他们入教后是否真正解决了精神领域的各种矛盾,应该怎样看待青年教徒的社会作用?为此,我们在全市天主、基督、佛、道四教中,对年龄18—35岁的不同类型的青年教徒进行了279例的抽样调查。  相似文献   

16.
随着珠江三角洲农村工业的蓬勃发展,大批农村劳动力被吸收到乡镇工厂工作,在这批人中,80%以上是16—30岁的青年人,人们通常称他们为青年农民工。这些青年农民工一旦脱离了传统的农业生产,进入带有工业化色彩的乡镇工厂,面对新的环境,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必然会给他们的价值观念带来新的变化。在东莞市企石镇青年农民工的调查中,我们对青年农民工的价值取向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7.
《助跑80后》作为一档全新的大型互动式访谈栏目,专门为当代青年度身打造。每期节目邀请一位成长和成就值得青年人借鉴的嘉宾到场,与青年朋友自由、平等地交流,并为他们解答在职业规划、生活情感、人生态度等方面的各种困惑和问题。  相似文献   

18.
当代俄罗斯青年也像世界上所有国家的青年一样,对财富有着强烈的渴望,特别是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金钱成了当今俄罗斯社会生活中最高的目标,青年人对如何获取财富也产生了各种不同的看法与行为,他们对待劳动的态度和价值取向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相似文献   

19.
青年文化的特点与青年本身的特点密切相关。青年人充满活力、思维活跃,不愿墨守成规,总是以置疑的眼光看待传统和现代社会,创造出与成人社会文化相疏离、对传统价值规范具有一定否定性的文化,来释放压力、张扬个性、摆脱束缚、追求独立、寻找自尊、追求自己心中理想的生活状态。青年人心理和生理的都不成熟,容易感情用事,具有很强的非理性冲动。青年人对时尚有着本能的敏感、先天的爱好与急切的追求,具有很强的从众模仿心理和个性表现欲望,是时尚文化和流行文化名副其实的缔造者。正是青年的这些特点使青年文化具有叛逆性、情绪性、时尚性和流行性。为此,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展健康有益、充满活力的青年文化显得十分重要,也十分紧迫。  相似文献   

20.
"青年"既是一个群体,也是一种身份,更是一种概念。近年来,以青年为主体的概念层出不穷,引起了人们热议和关注,也促使以青年为主题和对象的消费市场日趋活跃。比如,"空巢青年"概念催熟了"单身经济","丧文化"概念衍生出"丧经济","佛系青年"概念推动了"孤独经济","隐形贫困人口"概念引发了青年消费观念的争论。面对上述情况不禁想问,以青年为主题的新概念的提出能否真正有效地推动经济的发展,形成所谓的"青年概念经济"?还是说,这不过是一些生造出来的"概念泡沫",一触就破?本文重点提出"青年概念经济"、"青年+"等概念,并对上述现象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