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伟 《人民公安》2013,(15):35-36
读书是一种提升自我的艺术,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最优雅的素质,能塑造人的精神,升华人的思想,净化人的灵魂,从中“感获新知”、“感悟人生”。  相似文献   

2.
<正>有学者说,鲁迅精神是”药”,胡适思想是“饭”。是的,这是两条铁轨,不是对立而是并列:这是左手与右手,不是对立而是共生。鲁迅是人间的大爱者。1936年10月19日清晨5时25分,人间大爱者为死亡所捕获。至今,已整整70年矣。70年,应是一个人一生的时光。而大先生生之涯才55年多一点,70年前的那天,是大先生生死线上的黄金分割点吗?  相似文献   

3.
易胜  黄跃红 《求索》2007,(3):227-229
梁启超是活跃在中国政坛、学界三十余年的一代风云人物,被称为“新思想界之陈涉”。晚年他摒弃政务,专心向学,著作等身,建树颇丰,成为新旧交替时期学界泰斗和文化重镇。梁启超学术活动丰富多彩,经世致用,其治学方法最重科学精神,开启了中国学术史研究之新路。对于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梁启超堪当少数几位奠基者之一,又是难得的思想启蒙者,导航人。  相似文献   

4.
黄大力 《湖湘论坛》2003,16(3):72-73
在鲁迅的现实题材小说中 ,知识分子和农民是两个基本形象系列。而在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中 ,已形成了一个“孤独者”形象群。在启蒙的时代里 ,孤独是他们的存在条件 ,也是他们的生存困境 ,他们以独特的“恶”的精神相向正在死去的时代 ,也相向难以容身的自己 ,始终以孤独的身姿显示了绝不苟活的启蒙者的精神。孤独者系列人物 ,都生活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特定的历史时期 ,这是中西文化第一次全面交融、碰撞的时期 ,也是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重新审视、选择、对抗和融汇的时期 ,更是古代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型的关键时期。生活在这一社会历史时期的孤…  相似文献   

5.
孟子的学说在历史上对中国社会精神层面的影响巨大,其学术精神在中国学人中的影响尤为深远。孟子学术精神主要体现在“知言”和“养浩然之气”两个方面。“知言”即懂得说话,从特定角度上说,是关于辩论的学问,其重要体现是批判;“浩然之气”则是由义的蓄积以至仁德充满的强大精神外发,是千百年来中国学人刻意修炼和追求的境界。此外,孟子学术精神还有几个方面值得重视,诸如“凡同类者,举相似”的分析研究方法、“中道而行”的学术主张、“学则须疑”的问学路径、“以意逆志”的解读心法、知人论世的学术态度、开放的学术门户观念等等,都对后来的学术及其研究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新启蒙运动兴起于1936年下半年,其主题是反孔和爱国救亡,其思想武器是“新哲学”——辩证唯物主义。新启蒙者正是继续“五四”启蒙精神,纠正第一次新文化运动理论和实际脱离的缺陷,将辩证唯物论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反对孔子传统,推动文化上的爱国救亡,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新启蒙运动是连接20世纪30年代反尊孔读经潮流和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具体环节之一,在现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邵志华 《求索》2014,(12):86-90
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一生心仪中国文化,尤其对道家思想情有独钟,道家思想不仅影响其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并深深浸润于其戏剧创作,使其作品闪烁着“道”的智慧与光芒:如无为无欲、消极遁世;阴阳对立、相反相成;循环回归、周而复始等。奥尼尔掉头东顾的心路历程,是20世纪初西方精神界为探寻人类生存意义而对“道”的追求的缩影,道家思想跨越时空的重要影响折射出中国文化精神对于西方的镜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黄健 《求索》2013,(12):144-146
20世纪初,中国新文学界确立的人本主义文学价值观体系。其本质即为以进化论为思想理论基础、以人道主义为宗旨的“人的文学”观。胡适、陈独秀强调以人的真情和社会的理性理想为文学之本:鲁迅推崇“尊个性”、“张精神”的文学主张.并以此践行健全现代人性和现代人格精神的国民性改造工程:文研会作家提倡“为人生”的文学.坚持个体生命价值与人生终极意义的统一;创造社作家宣称,在文学“全”与“关”的表现中建构生命本体性的价值。20世纪初的这一系列文学思想主张型塑了中国人本主义文学价值观体系,为中国文学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奠定了深稳的思想理论根基。  相似文献   

9.
牛的精神     
从古到今,牛的精神,一直在感动着我们。 鲁迅先生用了精辟的比喻表达了自己对牛的精神的敬佩和为人、工作的决心,“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也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来表白忠诚于人民的信念。  相似文献   

10.
桑士达 《今日浙江》2006,(18):60-61
今年适逢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逝世70周年、诞辰125周年。鲁迅是我国现代思想文化战线的主将和旗手。鲁迅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结晶,是人类文化财富中的瑰宝。现谨以此纪念鲁迅先生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近代的著名启蒙思想家,龚自珍大力弘扬“法无不改”的改革变通精神、“不拘一格”的勇于创新精神、“自尊其心”的严于律己精神、“孤而足恃”的人格独立精神、“以心之力”的自强不息精神,以及“名事不正,万事失纪”的求实精神。这些启蒙思想和道德精神既对当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建构和发展有过重大影响,又对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蒋蓉 《传承》2013,(14)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井冈山精神的内涵与实现“中国梦”的“三个必须”之间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有强大精神力量的支持,井冈山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源头,对现在指导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主题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讲仁爱     
“仁爱”,是我国儒家思想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核心价值理念、道德精神和行为规范,也是我国古代最基本、最重要的价值理念、道德精神和行为规范,是中华传统美德的象征。西方讲“博爱”,中国讲“仁爱”。  相似文献   

14.
在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上,学界已有诸多角度的研究.我们主张从“思想自我”的角度,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民族自我、时代自我的思想特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体现为中华民族重构“思想自我”的努力.中国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底蕴,中华民族解决现实问题的思想理论选择、实践精神以及价值诉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实质.这其中一以贯之的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与实践上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的思想品格.  相似文献   

15.
顾明 《群众》2013,(12):50-50
“不日新者必日退”,面对新挑战、新考验,基层宣传部门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强统筹协调,把守正创新、提升有效性作为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掌握“思想主权”,巩固“精神家同”,汇聚推动发展的正能量。  相似文献   

16.
中国精神是一个独具中国特色的概念。基于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及党和国家若干文献文本的考察,可以系统梳理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精神概念以“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基本框架之初步凝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集中体现之持续深化和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时代精华之日臻完善的流变。通过对流变的透析可见,中国精神的“中国”蕴含着深厚历史积淀、党的有力领导、民族强劲韧性等基本维度。“精神”集中表征为中国人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图式。中国精神概念的界定过程与我国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密切相关,展现出累积性特征。对中国精神的展现与弘扬就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信仰与践行。  相似文献   

17.
蒋蓉 《传承》2013,(12):34-35
[摘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井冈山精神的内涵与实现“中国梦”的“三个必须”之间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有强大精神力量的支持,井冈山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源头,对现在指导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主题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日本人的国民性所体现出的“缘人”特征与武士道精神,对上下位序非常敏感;自我定位对日本人十分重要,因为上下位序是通过自我定位而决定的。传统华夷秩序所体现的位序,乃中国在上,日本在下。日本的儒学者对传统“中国”一词所预设的华夷之辨与东亚政治秩序,不管是在“文化认同”或“政治认同”上,均难以接受。通过不断地对“中国”一词提出臆想性的解释,日本的儒学者缓解了“文化自我”与“政治自我”割裂所造成的自我定位困境,并让中国经典得以适应于日本的整体文化(自信)之中。日本的国学者排斥儒释文化,认为必须立足于日本的价值之上,才能够认识到中国的“道”误在何处。日本学者对“中国”一词诠释的嬗变,对日本人的自我定位与国际关系,均带来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侯长振 《前沿》2008,(5):188-190
《野草》是鲁迅对自己心灵深层的透视和观照,最能体现鲁迅的精神个性和思想特征。在自我毁灭中自我肯定,绝对的生命在此生或当下之行中绽放、无限回环,构成了《野草》所涵盖的悲剧美学。文章简要阐释了《野草》所蕴涵的死亡意识,并分析鲁迅性格形成的几种因素,试图从作品入手走进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20.
青年精神内耗是指在自我精神世界中难以处理好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而陷入无休止的自我怀疑、无止境的自我攻击、无止境的纠结犹豫中。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这种独特症候是功绩社会驱动下“自我剥削”的主动选择,流量为王驱使下“贩卖焦虑”的网络表达,文凭教育背景下“社会身份”的结构失位和工具理性挤压下“价值理性”的日渐式微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解决青年精神内耗之困,应该以理性认识还原青年多样性和复数性行动,以网红甄选和网络监督缓解青年焦虑氛围,以教育改革和制度创新满足青年身份预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青年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