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精神病人的攻击行为给自己及社会造成危害,并常涉及法律问题。大多数研究认为,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发生率高于精神正常人群。在有攻击行为的重型精神病患者中,主要是精神分裂症患者。许多研究者  相似文献   

2.
相较于一般杀人案件,挫折是引发无差别杀人的特殊犯罪心理.由于无差别杀人者情绪反应消极、具有严重的他责倾向,导致他们在相同情境下受挫感更强、更容易实施攻击行为。无差别杀人针对无辜人群实施犯罪,属于攻击中的特殊类型,即转向攻击,这与无差别杀人者道德感低下和严重的自毁情结有关。无差别杀人案件中被害人往往是无辜的弱势群体,这种试图引发社会轰动的攻击方式主要由犯罪人的懦夫心态所决定。对无差别杀人案件的预防可以从短期预防和长期预防两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修订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dified Overt Aggression Scale,MOAS)用于预测精神障碍住院患者发生严重攻击行为的价值,为住院精神障碍患者的暴力风险评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由经过培训的医务人员对某精神卫生专科机构2009年9月在院的918例住院患者采用MOAS进行评估,并随访2年内是否发生严重攻击行为。通过SPSS 21.0分析采用MOAS评估预测精神障碍患者发生严重攻击行为的价值。结果 (1)与未发生严重攻击行为者相比,2年内发生严重攻击行为者,其MOAS评分中言语攻击、财物攻击、身体攻击和加权总分存在差异(P0.05);(2)MOAS中的言语攻击评分,与2年内精神障碍患者的严重攻击行为相关(P0.05);(3)通过MOAS各项评分预测2年内精神障碍患者是否出现严重攻击行为时,言语攻击、体力攻击及加权总分三项评分存在一定的价值(P0.05)。结论 MOAS评分用于预测住院的精神障碍患者2年内发生的严重攻击行为时,存在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论贪污贿赂犯罪的预防张品华一、弘扬高尚的道德准则,进一步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认为,人的本性是趋向快乐、避免痛苦。现代心理学家麦独孤也最早提出,社会行为的动力是人的本能,换句话讲,人的本能是社会行为的动机。本能,即人之欲望,是与生俱来的...  相似文献   

5.
历来的心理学家在研究人类行为的差异和偏差过程中,对心理挫折的作用都是很重视的。十九世纪末,心理分析理论的创始人弗洛依德把由挫折导致的紧张情绪状态作为探索精神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的一个动因,并把挫折的起因建立在称之为“里必多”的生殖本能上。后起的新弗洛依德派虽然继承了他的动机、压抑、挫折、冲突等心理的动力过程学说,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探讨云南汉族人群糖皮质激素受体基因(NR3C1)多态性与攻击行为的相关性。方法应用改良多重高温连接酶反应(improve multiplex ligasedetection reaction,iMLDR)技术检测194例云南汉族有攻击行为的监狱服刑人员和301例健康对照样本的NR3C1基因SNPs(rs6190、rs6191、rs6198、rs41423247、rs56149945)基因型,采用SPSS19.0软件、PHASE2.1平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rs6191和rs41423247单个基因座的等位基因分布在非攻击组与攻击组、抢劫亚组和故意伤害亚组中均无显著性差异;rs41423247的基因型在非攻击组与抢劫亚组中的分布有显著性差异(p=0.048);构建的4种单倍型分布在非攻击组与攻击组、抢劫亚组和故意伤害亚组中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云南汉族人群NR3C1基因的rs41423247基因座的单基因座多态性可能与指向他人的躯体攻击行为相关,rs6191基因座的单基因座多态性可能与暴力攻击行为无关。  相似文献   

7.
李文胜 《中外法学》1996,(1):28-30,36
<正> 我国刑法学者通常认为,犯罪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即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惩罚性。其中,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长期以来,这一观念在我国刑法学界处于主导地位,被认为是通说。但近些年来,也有一些学者对这一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一)、二特征说。认为犯罪的基本特征有两个:1.犯罪必须是对社会有危害性的行为;2.犯罪必须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二)、四特征说。认为犯罪的基本特征有四个:1.犯罪必须是对社会有危害的行为;2.犯罪必须是触犯刑律的行为;3.犯罪必须是有罪过的行为;4.犯罪必须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三)六特征说。认为犯罪的基本特征有六个:1.行为的客观性;2.行为的质物性;3.行为的客观危害性;4.行为的主观意识性;5.行为的违法性;6.行为的应受惩罚性。除此之外,对于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这一观点,也有学者提出异议,有的认为犯罪的本质特征是应受刑罚惩罚性,有的认为犯罪的本质特征是刑事违法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书写特征与治疗效果的相关性,探讨具有攻击行为对患者书写特征的影响。方法收集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入院时,治疗1周、2周、4周、8周的随意书写和固定摘抄,并进行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及修订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dified Overt Aggression Scale,MOAS)评分。选取"字体与格线关系"、"有无大笔画"两项书写特征进行治疗前后比较。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8周后PANSS得分下降,病情好转,书写特征有改善;有攻击行为的患者书写特征在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书写特征变化与治疗效果具有相关性,有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书写特征异常变化在治疗后有改善。  相似文献   

9.
刑事制度中之被害人角色研究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一社会现实在刑事审判制度中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试图根据惩罚的威慑性通过禁止性规定防止社会危害行为的发生。刑罚的威慑功能似乎具有以下两个不同的方面 :第一 ,刑罚的适用增加了行为的风险。一个人会因风险大于预期利益而有理性地利己地考虑放弃危害行为 ,这种机制就是法律及其经济分析的核心所在 ;① 第二 ,惩罚的威慑性还是犯罪应受道义非难的一种明显传达方式。一个具有正常社会化和规范内在化的人不希望受到社会甚至是自己的鄙视 ,他会本能地放弃通常被认为是恶行的行为 ,而无需经过风险与获利的权衡。② 为了传达道义上的…  相似文献   

10.
从绝对主义到相对主义--犯罪功能别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梁根林 《法学家》2001,(2):11-19
一、引言 古往今来,在人们的观念中,犯罪是一种绝对的恶,犯罪给社会带来严重的灾难,给被害人造成难以挽回的物质损失和不可抹去的心灵创痛,犯罪破坏社会秩序,打乱社会和谐,冲击社会伦常,腐蚀人们心灵,犯罪分子则都是一群有别于常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的另类,他们不是野兽就是怪物.出于本能的义愤,民众对犯罪深恶痛绝,必欲除尽而后快.  相似文献   

11.
陈华 《法律与生活》2009,(22):49-50
精神分析的鼻祖、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性和攻击性是人类的两大本能,每个人的一生都在和这两大本能进行抗争,或压抑,或放纵,过分压抑或过分放纵都可能造成心理障碍或反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云南汉族人群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结合蛋白(cortic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binding protein, CRHBP)基因多态性与暴力攻击行为的相关性。方法对云南汉族111例有攻击行为的服刑人员(包含53例抢劫,58例故意伤害)和189例健康对照样本采用改良的多重高温连接酶检测反应技术(improve Multiplex ligase detection reaction, iMLDR)检测CRHBP基因的4个Tag SNPs(rs10062367, rs32897, rs7718461, rs7721799)的基因型,应用SPSS 20.0和SHEsis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rs32897、rs7718461、rs7721799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分布在暴力组、抢劫亚组、故意伤害亚组和对照组中均无显著差异(P>0.05),rs10062367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分布在暴力组、抢劫亚组和对照组中也无显著差异(P>0.05),但在故意伤害亚组与对照组中具有显著差异(P<0.05)。单倍型ATGA可使暴力的相对风险显著增高(P<0.05),单倍型GCAA可使指向他人暴力的相对风险显著增高(P<0.05)。结论 CRHBP基因rs10062367位点多态性可能与云南汉族人群针对他人的攻击行为有关,单倍型ATGA是暴力行为的风险因子,个体携带单倍型GCAA会使指向他人的躯体攻击行为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3.
罪犯在心理健康方面是弱势群体,其生理和心理因素是构成攻击行为的主要因素。罪犯情绪、人格、认知障碍和不良需要等心理因素是导致攻击行为的重要因素。消除罪犯攻击性行为的根本方面,是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4.
因为自己不顺心如意,就迁怒无辜者,让其生命受到无端伤害。这种报复社会的行为,是文明社会所不允许的。这种报复社会的心理,是理性社会所应着力消除的。尽管发生的事件属个别,但影响极为恶劣。最新的这一起发生在广西平南的吴业昌砍杀小学生恶性事件,来得更是没来由。从一些报复社会者的作案轨迹和行为可以看出,报复对象是不特定的,看见谁就该谁受伤害,看谁不顺眼就拿谁下手。报复起因,就是自己不顺心,遇到一些挫折,无法排解。报复目的,就是把自己的不顺和挫折转嫁到无辜的人身上。这样做的后果却是酿成惨案,触犯法律。显然,如此报复社会,会让人们生活在一种不安的社会环境氛围中。即使没有普遍性,属于极端个案,我们也应当深思各方面的漏洞,力争消除报复社会的土壤。报复社会者,基本都缺乏抗挫折的能力,缺乏自我排解、自我修复的心理机能。这些人顺心如意时,一切好办;一旦陷入困境挫折之中,便找不到生活的希望,容易走向极端。追根结底,需要我们的家庭和学校补上抗挫折教育这一课。从小就教会孩子们如何面对困难、面对挫折、面对失败、面对逆境、面对烦恼。  相似文献   

15.
陈润龙 《法制与社会》2010,(14):166-167
青少年时期是生理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冲突和情绪、行为问题的高发阶段,暴力攻击行为便是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本文分别从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生理遗传学、人格心理学、环境等视角探讨了影响青少年暴力攻击行为发生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得出青少年暴力攻击行为是由几种影响因素综合作用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16.
人人希求正义,正义是社会的主要价值。正义是一种伦理观念,根植于人类的本性。本文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正义观念。本文通过研讨人类的本能和基本心理,得出结论自我保存本能是正义存在的基础;对攻击性本能的压抑产生正义;以爱为基础的情感联系使正义稳固;人们心理的平衡需要正义。  相似文献   

17.
Liu C  Cai WX 《法医学杂志》2011,27(2):120-124
目的 研究小鼠脑内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acid,DHA)含量对小鼠攻击行为的影响.方法 将雄性昆明小鼠7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鱼油组、辛伐他汀组和攻击参照组,每组18只.前3组严格隔离饲养,分别灌服生理盐水、深海鱼油和辛伐他汀3...  相似文献   

18.
王海燕 《政法学刊》2008,25(4):75-78
性变态系列杀人犯罪是系列杀人犯罪的一种,社会危害极其严重。根据性变态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将其分为两类,不具有暴力攻击倾向的情景性自我满足型性变态和具有暴力攻击倾向的实质性非自我满足型性变态。厘清不同性变态类型的心理满足情景、行为方式、是否具有暴力攻击性等特征是确定案件性质、勾画犯罪人特征、划定重点侦查对象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9.
范跑跑事件之所以引起舆论如此大的"动静",个人推测,不是因为范老师在地震险情发生的危急时刻,置一群未成年学生于不顾,率先跑离危险区域所表现出的所谓"道德瑕疵"上,很多人认为人在求生本能驱使下的行为,是可以得到宽恕的;而是因为范老师事后在网上一再高调出场,甚至搬出诸多诸如"自由"之类理论来支撑自己并不光彩的行为,进而发出连自己的母亲都不会救的言论上.……  相似文献   

20.
<正> 一、增设挪用公款罪的意义何在? 马克思主义刑法观认为,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而某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之有无是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从而也导致法律对其评价的变化。原来被认为是犯罪的行为,现在不认为是犯罪;而原来不认为是犯罪的行为或者不需要作为一个单独罪名的,现在不仅被认为是犯罪而且还作为一个单独的新罪名,挪用公款罪正是如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