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家兔死后体表锐器损伤出血现象进行研究,以期能够贴近实际办案需要,找到一个更为实用的鉴别生前锐器伤和死后锐器伤的方法。方法家兔脱毛,制作锐器损伤模型,采用大体观察结合HE染色镜下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死后锐器损伤出血量均较少,随着时间延长出血量减少,出血速度慢。死后30min的锐器损伤在形成过程与生前损伤有所区别,但在死后12h肉眼观察结果与生前损伤难以区别。死后1h以上的锐器损伤与生前损伤不同之处在于创缘不会被血染。结论位于尸体低下位置的死后30min内的锐器创与生前锐器创的区别是出血量相对较少。死后60min-90min的锐器伤出血量少,创缘皮肤不被血染,肌肉的出血较局限,与生前损伤相鉴别较容易。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告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损伤皮肤纤维蛋白形成能力,以探讨生前伤与死后伤的区别及不同存活时间的生前损伤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证明,生前1min至3h的损伤皮肤纤维蛋白形成能力逐渐升高,生前30min损伤与死后伤的形成能力相比有显著差异,形成能力的检出率与死后放置时间长短和温度有关,而与该部位有无尸斑无关。  相似文献   

3.
生前伤与死后伤皮肤弹力纤维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Hart氏弹力纤维染色对不同时间的皮肤生前伤和死后伤进行组织学观察研究,结果表明:生前伤和死后伤真皮中的弹力纤维在形态和分布上无任何区别,因此,在法医实践中依据真皮中弹力纤维形态变化区别生前伤与死后伤无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何桂琼  吴家骏 《法医学杂志》1994,10(1):11-14,F003
本实验采用我室自己制备的免抗鼠纤维连接蛋白抗血清作为第一抗体,ABC免疫组化技术观察不同损伤时间鼠损伤皮肤Fn的渗出及分布变化.探讨应用纤维连接蛋白诊断生前伤、死后伤的价值.其结果表明:伤后5分钟,创缘深层出现纤维连接蛋白细网.其渗出量与损伤时间密切相关.死后标本均无纤维连接蛋白渗出.因此.我们认为该方法可为法医学研究生前伤和死后伤的鉴别诊断开辟另一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法医检案过程中,除致死性损伤(主要损伤)外,经常可见其他损伤,称这类损伤为附加伤。按照附加伤形成的时间分类为生前附加伤和死后附加伤。  相似文献   

6.
了解细胞因子在创伤及修复过程中的表达变化与损伤时间的关系。初步调查生前不同造创时间 ( 0 5h~16 8h)皮肤创缘组织在修复过程中TGF β1mRNA和蛋白质表达变化 ,并与死后伤 ( 0 5h~ 6h)上述变化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在生前伤 ,TGF β1在上皮细胞的表达于损伤后 0 5h开始增强 ,以 2 4h~ 96h反应最强 ,除上皮细胞内表达外 ,还在肉芽组织的巨噬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表达。TGF β1的免疫印迹 (WesternBlot)分析表明 ,TGF β1蛋白表达的峰值在 16 8h ;TGF β1斑点杂交和原位杂交结果显示 ,mRNA的表达在伤后 3h开始 ,6h后明显 ,96h达峰值。死后损伤组在 0 5~ 3h内有免疫组化的弱~中度表达 ,但无mRNA的表达 ,3h后则均无任何表达。TGF β1在修复过程中的一些规律性变化及特点反映了与损伤时间的关系 ,可作为精确推断损伤时间的分子生物学标志。  相似文献   

7.
附加伤的分类及法医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法医检案过程中,经常会在致死性损伤(主要损伤)之外,发现其他形式的损伤。这些损伤的作用方式、形成机制、成伤的目的各有特点。笔者试着将这些损伤定义为附加伤,再按照损伤形成的时间分为生前附加伤和死后附加伤,并总结其法医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大鼠皮肤切创愈合过程中ICAM-1及P选择素的表达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细胞间粘附分子 1(ICAM 1)及P选择素的表达变化与损伤时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对实验大鼠不同损伤时间的生前伤 ( 5min~ 7d)及死后伤 ( 5~ 3 0min)皮肤组织中ICAM 1及P选择素的表达变化进行观察。结果 在生前损伤组中 ,ICAM 1最早在伤后 1h ,最迟至伤后 3d在表皮层中呈阳性表达 ;P选择素最早在伤后 10min ,最迟至伤后 5h即在血管内皮细胞中呈阳性表达。此外 ,ICAM 1还在炎症细胞及纤维母细胞中表达 ,且随损伤时间变化而呈规律性变化。在时间段分组 ,ICAM 1在第Ⅰ组 ( 5min~ 1h)中阳性细胞率极低( 0 41± 0 73 % ) ,第Ⅱ组 ( 3h~ 7h)及第Ⅲ组 ( 9h~ 12h)均呈显著性增高 ( 9 79± 3 74% ,2 3 3 3± 1 10 % ) ,至第Ⅳ组 ( 1d)达高峰 ( 3 0 5 8± 2 65 % ) ,其后逐渐减少。ICAM 1及P选择素在死后伤中均呈阴性表达。结论 ICAM 1及P选择素可作为法医学损伤时间判定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9.
《中国法医学杂志》2019,(2):142-146
目的研究不同数值低电压对家兔皮肤电损伤的组织病理学变化,为皮肤电损伤的法医学鉴定提供一定依据。方法选取家兔35只,随机分为36V、110V、220V生前和死后电击组各3组及正常对照组,共7组,每组5只。应用自制电击装置对家兔进行生前不同数值电压电击和死后不同时间电击,然后对电击处皮肤取材,常规石蜡包埋及HE染色制片并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研究。结果 36V生前和死后电击皮肤组织学未见改变;110V、220V生前和死后不同时间予以电击均出现电流斑改变;220V和110V生前与死后电流斑形态无差异;220V较110V电击皮肤电流斑明显。结论电流斑与电压的数值大小存在相关性,电压越高电流斑越明显,36V交流电不能形成电流斑;相同数值电压下电击,生前和死后组电流斑无明显形态学差异,电流斑在36V、110V、220V电压时不能用于区分电击损伤是否为生前或死后所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验证死后伤能否引起软组织出血.方法 通过构建大鼠死后伤模型,经常规照相观察、HE染色并镜检,以及蛋白免疫印记实验,对死后伤软组织出血状况进行研究.结果 死后伤软组织部位出现明显出血点,HE染色后镜检发现软组织部位出现大量红细胞,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死后伤部位软组织中的血红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结论 死后伤同样能够形成软组织出血,传统法医学理论认为的“损伤部位出现软组织出血是生前伤的主要依据”并非绝对成立,且证实流体静压力是软组织出血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在法医病理学鉴定工作中,常遇到死亡时间较长的组织创伤案件,由于组织中红细胞自溶碎裂后与胶原纤维等混杂,用常规HE组织切片染色难以判别系出血、生前伤或死后伤。本研究借用区别胶原纤维、红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细胞因子在创伤及修复过程中的表达变化与损伤时间 ( 伤口年龄 ) 的关系 . 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图像分析技术 , 对实验大鼠不同损伤时间的生前伤 ( 0.5~ 168h am) 及死后伤 ( 0.5~ 6h pm) 皮肤创缘组织中细胞因子和受体的表达变化进行了研究 . 结果在生前伤 , PDGF- β , PDGFR- β , TGF- β 1, bFGF等细胞因子在上皮细胞的表达于损伤后 0.5h am 即开始增强 , 其中以 24~ 96h am反应最强 . TGF- β 1, bFGF 以及 PDGF- β除了在上皮细胞的表达外 , 还大量出现在肉芽组织的巨噬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内 , 亦以 24~ 96h am 最明显 , 而死后损伤组上述因子仅在 0.5~ 3h以内有弱表达 , 3h后则均无任何表达 . 结论 PDGF- β , PDGFR- β , TGF- β 1, bFGF在创伤愈合过程中的变化及特点与损伤时间的关系可作为推断损伤时间的免疫病理学标志 .  相似文献   

13.
作者用显微分光光度计扫描法,对32只 Hartly 豚鼠的实验性损伤以及8例人体损伤的皮肤组织中的酯酶,进行定位、定量研究。发现生前损伤后,创壁0.4mm 以内真皮胶原纤维等间质即刻出现酯酶着色,存活时间越长,着色就越深、范围越大。生前各时间组互相间有显著差异。所有的生前损伤组创缘酯酶含量及平均单位面积酶含量与正常皮肤及死后损伤组差别均极显著。人体损伤皮肤组织酯酶定位及含量变化与豚鼠所见一致。因此,作者认为损伤皮肤酯酶定位定量分析以推断损伤后存活时间,已可应用于法医实际案例鉴定中。作者还根据对抑制剂的反应认为创缘真皮胶原纤维上所显示的酯酶为 B-酯酶。  相似文献   

14.
采用免疫组化(PAP)方法,检测大鼠皮肤损伤区的FN,发现在生前创伤后15min,创壁FN即呈明确阳性;随着伤后经历时间的延长,创壁FN逐渐增多,并滑创壁呈条带状沉积;而在死后5min的创伤,创壁FN则呈阴性。本文为区别生前与死后皮肤创伤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周建清  王永忠  蒋红艳  孔杰 《法医学杂志》2007,23(3):193-195,F0003
目的探讨创伤皮肤组织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时间相关性表达,为损伤时间推断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图像分析技术和原位分子杂交技术检测不同损伤时间大鼠皮肤组织生前及死后CGRP表达。结果生前组大鼠损伤后皮肤组织内CGRP在神经纤维中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死后组皮肤组织中CGRP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生前组中CGRP表达在损伤后1h明显增多,4h达到高峰,以后恢复到正常。结论损伤组织神经纤维中CGRP表达具有规律性且有较好的时间相关性,可成为法医学损伤时间推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12只SD大鼠随机分为生前伤、死后伤、麻醉伤和正常对照四组,损伤时间为15min,取创缘皮肤为检材;IL-6引物为寡聚核着酸引物(27hP),内对照引物为Tx基因(20hP),用TRIZOLTMTotalRNA提取试剂盒抽据总RNA,AMV逆转录酶使mRNA逆转录成cDNA,PCR扩增得出:在生前伤、麻醉伤以及正常皮肤中均能扩增出IL-6cDNA片段(590hp)和内对照Tx基因片段(188b),在死后伤组只能扩增出Tx基因片段;图像分析凝胶灰度扫描;生前损伤组与麻醉组无显著性差异,而二者与正常皮肤组有统计学差异。藉此,运用RT-PCR法可以准确区别大鼠实验性损伤的生前伤与死后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型糖蛋白A(Glycophorin A, GYPA)、CD6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蛋白在水中晚期尸体生前伤和死后伤的表达情况,为在水中晚期生前死后伤鉴定筛选标志物。方法 18只SD大鼠分为对照组(n=6)、生前挫伤浸没组(n=6)和死后挫伤浸没组(n=6),生前挫伤浸没组采用机械失重技术建立SD大鼠右后肢挫伤模型,死后挫伤浸没组是SD大鼠处死后用机械失重技术建立右后肢挫伤模型,对照组不予致伤处理,所有大鼠均浸没72 h。肉眼观察及HE染色观察生前伤和死后伤的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mmunohistochemistry,IHC)和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GYPA、CD68及TNF-α蛋白在挫伤组织表达情况;随后在实际案例中予以验证。结果 肉眼观察和HE染色均无法较好地鉴别浸没72 h大鼠的生前伤和死后伤。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生前挫伤浸没组软组织GYPA表达呈阳性,CD68在炎性细胞膜呈阳性表达,TNF-α在胞质表达呈弱阳性,GYPA、CD68和TNF-α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死后挫伤浸没组和对照...  相似文献   

18.
甲抗人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单克隆抗体,ABC免疫组化方法鉴别生前伤与死后伤.生前皮肤切创和刺创标本创缘上见条状褐色反应带,死后皮肤切创标本创线上未见上述反应带。该法可用于检测短时期发生的生前伤与死后伤。  相似文献   

19.
大鼠原发性脑干损伤早期脑干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用自制的簧片打击装置弹击大鼠枕骨结节,造成严重颅脑损伤或原发性脑干伤,取其脑干(中脑、桥脑及延髓)常规包埋、制片后作LSAB-FN染色。结果表明,在严重颅脑损伤及原发性脑干伤,可见FN沉积于血管周围间质、部分神经纤维内及一些神经细胞内,且随着损伤时间的延长,FN沉积量增加、范围增大。LSAB-FN法可用于生前原发性脑干伤与死后伤的鉴别和推断在3小时内损伤经过时间。  相似文献   

20.
吴家馼  廖志钢  唐元发 《法医学杂志》1990,6(1):4-7,F002,F003
生活反应是诊断生前伤的主要根据.近二十年来,法医病理学在研究生前伤和死后伤的诊断中,采用了多种新兴技术,如扫描电镜技术、酶组织化学技术、酶标技术、电泳技术等,促使生前伤的诊断水平有明显提高.伤后存活1小时死亡者,大部分皆可获得明确诊断;立即死亡或在濒死期形成的损伤,由于生活反应甚微,或受腐败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