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谭德礼 《中国青年研究》2012,(6):100-102,91
以网络技术为存在前提的网络交往应该引起足够的伦理反思。网络交往在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信息资源、精神交流和宣泄渠道的同时,也在不断地侵蚀着大学生的幸福感,冲击着成长中价值观的选择。正视以网络交往为背景产生的网络文化的亚文化现象,引导当代大学生在网络文化中树立科学的幸福观变得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以网络为媒介的社会交往成为青年群体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本研究通过对大学生异地恋情侣网络交往过程的质性研究呈现其交往的感性化特质,即网络交往语言亲密化,网络交往拉近心理距离,延续传统社会交往规范。网络是中国异地恋青年维系和发展亲密关系的新空间,青年通过网络空间产生比网下空间更为亲密的“文恋”的感性交往形态。网络也是青年延续传统社会交往规范进行感性交往的新空间,青年通过“交心”“心近”等交往模式维系和发展异地恋爱关系。分辨并适应网络空间中的感性交往和理性交往是未来值得关注的青年研究议题。  相似文献   

3.
网络在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仅是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是他们表达思想和情感的重要场所。网络交往作为新兴的交往方式有着鲜明的特点,但也给大学生带来负面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网络交往特点及对大学生不良影响的分析,进一步探讨了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网络安全教育,以及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网络文化和校园文化环境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迭代和网络通信的跨越式发展,网络社交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群体呈现自我、满足需要的新交往形态。网络社交在满足大学生生存与发展需求的同时,也引发了大学生的认知局限、弱化了大学生的交往能力、消解了大学生的交往理性。其中,社交欲望和个性需求的虚假满足、交往关系和主体形象的网络依附、情感归属和身份认同的需要牵制,是大学生网络社交危机的泛起成因。为此,加强规约和监管、强化引领和驱动,以及激发自我觉醒和调适,可助推大学生群体在网络和现实交往中实现“虚实和谐”,建构“全面发展”的自我。  相似文献   

5.
青年学生逐步成为两岸交流的主要力量,本文通过实证调查发现,大陆“交换生”群体在台交流期间,形成了不同于以往的社会交往网络,“交换生”面对新的环境,开始接触台湾青年群体,使用当地的沟通工具,参与当地社会活动,这充分体现出大陆青年在台具有较强的“在地”适应性.但是,研究也发现,“交换生”群体在交流中呈现出相对封闭的交往网络,由于交流环境的限制,心理的群体认同与融合也有待进一步构建.因此,有必要推动建立两岸青年交流的持续化交往机制.  相似文献   

6.
为了促进不同类型大学生合理利用网络交往,顺利实现社会化,本文在对河北省各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借助SPSS19.0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发现:网络交往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存在性别、年级、专业、生源地等四个方面的显著差异性.通过对不同类型学生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从大学生自身、高校、社会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以帮助大学生减少网络交往所带来的社会化问题,有效推动其社会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青年网络使用的现状与特征透视——以广东青年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化、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青年是社会发展的晴雨表,青年如何使用网络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网络化、信息化发展。总体上,青年可以分为农村青年、城市青年、青年学生、务工青年这四大群体,为此,我们分别调查了这四大群体的网络普及率、网络经济、网络交往、网络使用时间、网络政治等等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广东青年网络使用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赵凤莲  林滨 《青年探索》2020,(1):105-112
当代青年是澳门社会的主体,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关系到澳门青年的政治社会化,更关系到澳门社会民主政治的发展。通过在澳门城市大学和澳门科技大学针对澳门青年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澳门青年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可分为利益驱动型、理想信念型、情绪宣泄型和议题带动型。呈现出以下新动向:澳门青年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意识增强,但仍显保守;网络政治参与话题多样,但有聚焦性;网络政治参与渠道多元化;网络政治参与诉求多样化,但偏重个体性。上述动向的出现受社会政治环境改变、国家意识和主体意识增强、网络技术发展、市场经济发展和"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亦对澳门社会的民主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我们必须以"社会利益"为导向,建立有效的"诉求-回应"机制和加强教育等方面切实提升澳门青年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能力与水平。  相似文献   

9.
论网络境域下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及其合理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环境的开放性、虚拟性致使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呈现出交际范围扩大化、交往对象多样化、交往关系多元化等特点,这些引发了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人际交往信任危机、人格异化、权威认同弱化、现实人际交往需求减少等现实性问题。为此,我们必须全方位考虑,积极合理引导,化解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带来的冲击和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张立峰 《台声》2007,(4):56-57
2007年1月29日至2月7日,“北京市台联2007年台湾大学生冬令营”在吉林、北京两地举行.来自岛内的30余名青年学子来到祖国大陆.赏北国风光、揽京华胜景.与大陆高校的师生们座谈交流.为促进两岸青年之间的交流交往谱写了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11.
《台声》2017,(9)
<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多想些办法、多创造些条件,让两岸青年多来往、多交流"。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也表示,两岸青年人应该加强交流,在交流中增加彼此的沟通和理解,来不断地深化对两岸关系的正确认知,不断地融洽两岸同胞的民族感情。青年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在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上,也少不了青年的身影。尤其是近年来,大陆越来越重视两岸青年之间的交流交往。  相似文献   

12.
网络对青年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正在深刻地改变着青年的学习、工作、娱乐和交往方式,日益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有越来越多的青年对网络产生了依赖,出现了“宅男”、“宅女”等新族群.随着对网络的过分依赖,青年的心理也正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并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本文从心理健康视角,探讨了网络对青年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网络世界观-网络青年意识的核心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代网络青年在我国迅速成长,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由此提出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问题。深入了解网络青年,我们会发现,其思想意识的核心是网络世界观的形成和确立。因此,我们对网络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应该是,加强正确的网络世界观教育。  相似文献   

14.
蒙慧  马向萌 《电子政务》2013,(4):95-101
网络民族主义是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新的表现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当代青年大学生是网络民族主义的重要参与者。在阐释网络民族主义产生背景的基础上,探讨了大学生网络民族主义的表现特征,分析了网络民族主义对当代大学生的双重影响,提出了对当代大学生网络民族主义的疏导方式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2007年1月29日至2月7日,“北京市台联2007年台湾大学生冬令营”在吉林、北京两地举行,来自岛内的30余名青年学子来到祖国大陆,赏北国风光,揽京华胜景,与大陆高校的师生们座谈交流,为促进两岸青年之间的交流交往谱写了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16.
浅谈对大学生性别交往的教育及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敏  张革华 《前沿》2006,(8):46-48
本文从性别交往理论出发,指出树立健康的性别交往观念、正确的认识自己和异性、从容应对两性差异是青年期发展的重要课题,是青年社会化和应对今后婚恋经历的必要素质。提出了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健康性别交往的目标体系,并列举了学校思想教育应该采取的几项相应措施,试图使教育者能够从深层次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的交往行为、婚恋行为。  相似文献   

17.
《湖北社会科学》2016,(4):195-198
网络时代下,人们不仅交往沟通模式有所变化,传统思维模式也在转变,社会道德呈现出了多样化趋势,其中网络道德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更显得错综复杂。而大学生作为时代发展的生力军,其网络道德教育呈现出许多新特点:教育客体的矛盾性,教育手段的多样性以及教育过程的相对可控性。我们应当针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特点,形成网上网下联动机制,充分利用各方面的有利因素开展教育,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南京市中学生追踪调查的资料进行分析,观察青年学生的人际交往发展及其变化,并对性别差异进行分析与研究,结果发现:在高中到大学的过程中,青年学生人际交往表现出交往范围扩大,高中同学是好朋友的主要来源,同辈群体始终是青年学生的主要交往对象,男女生在交往内容上存在差异,异性交往和网络交往呈现开放性和扩大化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12年"台湾社会变迁基本调查"第六期第三次计划的调查数据,从交往人数、交往层次和频率、互助关系和岛外交往四个方面探讨当代台湾青年社会交往的基本状况。结果显示:青年群体的社交网络较为稳定,家人和朋友的互助关系在社交网络中最为明显,岛外交往较为密切;同时,基于此数据还从志愿服务和社团参与两个方面分析当代台湾青年社会参与的基本状况,结果显示:青年一代的政治参与意识极为薄弱,对社区和社会事务的关注度也显不足,志愿服务精神需要进一步培育和提升。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作为网络行为的主群体之一,已经成为网络文化的主要创造者、传播者、参与者和接受者。实现大学生网络文化的和谐发展,必须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网络文化,构筑社会主义网络文化阵地;大力营造和谐的网络环境;塑造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人格;正确引导大学生的现实交际,防止网络虚拟交往的负效应;倡导健康向上的网络话语体系和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