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随着监狱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如今服刑人员在狱内的学习生活条件如何?是否如一些人想象的监狱就是阴暗、潮湿,监舍内靠“牢头”、“狱霸”管理?监狱是如何改造服刑人员的?服刑人员心态如何?近日,记者在福建省监狱管理局领导的陪同下,就监狱人权保障问题,深入福建各监狱进行了采访。  相似文献   

2.
监管设施条件改善之后,狱内罪犯自杀就成了监狱工作的重大隐患及工作难点,并将长期存在,无法回避,仅2014年2月、3月和4月,就有某省先后有三个监狱在三个月内连续发生三名罪犯自杀死亡事件。研究探讨罪犯自杀的可能原因、罪犯自杀的一般特点和警讯征兆、防范自杀的困难困惑、防控自杀的主要策略,对基层民警防控罪犯自杀有重要的实战价值。  相似文献   

3.
余罪存在于服刑人员之中,是影响监狱安全、服刑改造的重要因素。以江苏某监狱从严管控监区处置的四起余罪案件为例,以真实的谈话和笔录为基础,看服刑人员为何交代余罪?交代余罪后民警和服刑人员遇到的哪些问题?对余罪处置、服刑人员管理、协调办案中碰到的问题等无疑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服刑人员医疗保障不仅是其人权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确保监管改造工作持续安全稳定的重要基础。调查表明,对服刑人员实施“全额医保”模式并不能得到监狱、监狱民警以及服刑人员在价值观念上的认同和行动上的支持。规范服刑人员的劳动报酬、将服刑人员纳入全民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实现监狱医院的社会化医疗管理模式是破解服刑人员医疗困境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赵松  张平 《人权》2006,(5):43-46
在当今我国的社会生活中,老年人、病人、残疾人处于弱势地位,实现尊重和保障他们的人权就更加重要。而老病残服刑人员更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监狱中的人权能否得到保障?监狱是怎样对待他们的……,带着这些问题,2006年6月中旬,我们驱车来到长城脚下,对北京市延庆监狱进行了探访。通过观看监狱医院、监舍,和一线干警座谈,与服刑人员交谈,我们了解到,这座特殊的监狱在保障老病残服刑人员的人权方面有许多独特的做法。独特的管理体制延庆监狱关押着1000多名北京籍的男性服刑人员,其中老病残服刑人员900多名,健康的青壮年服刑人员200多名。我们…  相似文献   

6.
教育改造是监狱纠正服刑人员不良习惯的治本之策,也是监狱人民警察工作的重点与难点。但在当前,监狱教育改造工作存在监狱服刑人员刑满释放后再犯率居高不下、再就业水平不高、与社会严重脱节,社会化程度偏低、监狱人民警察教育改造专业化程度不高、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式陈旧落后等问题,亟待通过贯彻监狱工作的首要标准、提升监狱服刑人员的社会化水平、为刑满释放人员提供再就业机会、提升监狱人民警察教育改造工作的专业化程度、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等举措来完善监狱教育改造制度。以此,服刑人员才能转变为守法的社会公民,服刑人员的再犯率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  相似文献   

7.
邓中元 《人权》2003,(5):27-30
我是一名北京市监狱的服刑人员,在这里已经服刑4年多。2000年9月的一天,我侨居国外的家兄来监狱看我,他悄悄地问我:“你在监狱里能吃饱吗?有人打你吗?劳动是不是很苦?冬天挨不挨冻?”家兄的疑问使我愕然,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国外媒体对中国监狱状况的不公正报道的影响,而对我的处境表示担忧。  相似文献   

8.
随着监狱硬件设施的完善和监狱管理的进一步科学化,服刑人员想要脱逃成功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了,但服刑人员中的暴力倾向却明显增强了。在监狱中,服刑人员中的激情犯罪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对罪犯的激情犯罪进行界定、描述,对罪犯中激情犯罪的现场处置策略、方法、要点进行细化阐释,可以指导监狱民警按照规范的程序、正确的方法对服刑人员激情犯罪事件进行处置,以确保监狱安全。  相似文献   

9.
如果说刑法是犯罪人的大宪章,那么《监狱法》就应该是服刑人员的大宪章。作为刑事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监狱法》既规定监狱的刑罚执行权和狱政管理权,同时又规定了在押服刑人员的权利。然而《监狱法》实施20年来,由于其规定的过于粗疏、而且未就“服刑人员权利及其救济”专章规定,导致行刑实践中监狱执法者随意性较大,服刑人员的权利不能得到完全保障,监狱侵犯服刑人员权利的事件时有发生。本文在分析现行《监狱法》在服刑人员权利保障方面的不足的基础上,试图提出《监狱法》在完善服刑人员权利保障方面的一些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10.
骄阳  鲁嘉微 《人权》2010,(6):24-25
随着社会竞争日益加强,改革过程中社会利益的再调整,引发、诱发各类心理疾病的因素在逐步增加。关押在监狱里的服刑人员,原有的生活习惯被打破,在高墙电网和荷枪实弹的武警看押下,心理呈现出新的特点。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服刑人员投改以后会出现失落、恐惧、悲观、焦虑、抵触等不良心理状况,不适应改造环境,不能面对现实。少数服刑人员在不良心理的驱使下,萌发了自杀、脱逃等念头,监管安全受到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历史决定论的理解模式、历史主体本身的不成熟以及历史主体与实践主体的混同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主体被遮蔽的根本原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的主体性和马克思主义主体的历史性之间是一种逻辑互动的关系,前者是实现后者的力量源泉,而后者则是彰显前者的基础和保障;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主体有三种存在样态.即知性存在样态、意义存在样态和实残存在样态.  相似文献   

12.
《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方案》的出台,标志着“行政三分制”这一新型行政管理模式的付诸实践。行政三分制在彰显其制度创新优势的同时,也面临着行政法治契舍的难题,而这则关系到行政体制改革的成败。  相似文献   

13.
贪污犯罪数额的大小,是惩治贪污犯罪的主要依据。在共同犯罪中,犯罪行为人贪污数额的认定相当复杂,既有共同贪污的数额,又有各人分赃所得的数额,还有因贪污的停止形态而未实际获取财产等情形。关于共同贪污犯罪行为人数额的认定,理论界存在着“分赃数额说”、“参与数额说”和“犯罪总额说”等不同的学说。笔者更倾向于“犯罪总额说”。  相似文献   

14.
论业主委员会的制度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业主委员会是城市住房私有化的必然产物,也是城市社区治理的重要制度支撑.由于政府管理部门、居民委员会、开发商、物业管理公司、业主之间利益关系复杂,现行法律法规对有关规定的不完善,政府主管部门的行政行为失当,业主普遍缺乏公民意识和责任意识,业主委员会在筹备设立和实际运行方面都存在诸多的问题.我国应尽快出台<业主委员会法>,明确规定业主委员会的法律地位,规范业主委员会各项基本制度;并且进一步调整完善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与业主自治的关系,在物权法中明确居民的房屋物权;健全行政程序的有关制度.  相似文献   

15.
所有人抵押是指所有人于自己所有物上存在的抵押权 ,是一种特殊的抵押权。确立所有人抵押制度可以防止后次序抵押权人获取不当得利 ,保护抵押物所有人的利益 ,有利于所有人进行融资 ,节省交易手续和费用 ,促进商品流通。我国《担保法》没有规定所有人抵押 ,可借鉴其他国家、地区的做法 ,从所有人抵押的思路选择、成立、变动等方面入手对此制度作出具体设计。  相似文献   

16.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茂名市电白区中学生对传统类毒品的认知程度较高,对常见的合成类毒品有一定的了解,对伪装类毒品认知较低;当地学校开展毒品预防宣传教育频率不高,方法缺乏创新,体系不健全等。对此,应加强对伪装类、液态类毒品的宣传;在宣传方式上要注意创新,应结合青少年规律特点,构建信息传播新平台;学校应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建立健全毒品预防宣传教育工作体系。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现阶段各种合法职业劳动者的劳动都创造价值。这里的价值是指凝结在社会产品、服务 (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 )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它体现劳动者对社会财富 (物质的、精神的 )增长乃至社会进步做出的贡献。在新时代 ,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概念作进一步的扩展是必要的。一种劳动只要它是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或环节 ,那么 ,无论它的直接成果是否成为商品 ,都是创造价值的。在我国现阶段 ,政府作为国家机器的职能已经有了较大的变化 ,更多地从阶级统治转向发展经济 ,它对宏观经济的管理和调控作用不可或缺且十分巨大 ,因而也是创造价值的。  相似文献   

18.
不作为犯罪是我国刑事犯罪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作为犯罪一样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研究不作为犯罪,首先要明确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是不作为犯罪的核心问题,它包括四个方面: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职务或业务上要求的义务以及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除此之外,道德义务不应成为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  相似文献   

19.
监狱罪犯离监探亲是法律规定的一项有利于监狱罪犯再社会化的刑事政策,专门系统地探讨这个问题具有重要价值。现行离监狱探亲制度在《监狱法》、司法部规定和监狱实践三个层面均面临诸多问题,因此,在对策方面,基于对监狱离监探亲决定权的行政执法权属性分析,从法律上赋予罪犯法定离监探亲权,要从《监狱法》及司法部的规定上加以完善,还要解决监狱办理上面临的实际困难,以促使这项制度得到常态化落实,促进罪犯改造和再社会化。  相似文献   

20.
论虚假诉讼罪中的“捏造事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鉴于法条和司法解释内容规定的不明确性和不完整性,需要对虚假诉讼罪中"捏造事实"的含义进行进一步解释。虚假诉讼罪是单一行为犯,利用他人捏造的事实提起诉讼的,也构成虚假诉讼罪。篡改部分民事法律事实提起民事诉讼也属于虚假诉讼罪中的"捏造",成立虚假诉讼罪。虚假诉讼罪的行为方式不包括不作为,隐瞒他人已经偿还债务的事实依然进行民事诉讼的,是积极地虚构事实,理应认定为"捏造事实"。若捏造的事实不会影响法院的公正裁决,不能定性为虚假诉讼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