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意会与言传——文化语境对人际传播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是人们对外界选择的强有力的过滤器,选择什么、怎么选择都是由文化规制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跨语言交流会受到语境的制约。根据交流中所传达的意义是来自交流的场所,还是来自交流的语言,文化将语境划分为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高语境文化是一种偏重于“领会”、“意会”的文化。低语境文化的成员习惯于利用语言本身来表情达意。如果说,高语境文化是“意会”的文化,我们可以指称低语境文化是侧重于“言传”的文化。我们需要考虑如何跨越文化的限制,实现“意会的文化”和“言传的文化”的有效沟通。其实重要的是明了彼此的文化语境,知晓对方的表达方式和行为方式,这样才能避免沟通的失败。  相似文献   

2.
比较文学研究者的“危机”意识完全是学科本位主义的产物,文学研究被文化研究所“淹没”表象背后的实质是文学研究的深化。文化绝不只是文学的背景或“语境”,也是文学构成的整合性要素。如果说“比较”本身并不构成比较文学存在的理由和目的,那么,文化整合作用机制的发现和认识拟应成为比较文学的核心任务之一。比较文学向比较文化的靠拢,应理解为它的新生契机而不是危机。  相似文献   

3.
“三个务必”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重要命题,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的全新话语表达。“三个务必”的“出场”,是在一定“出场动力”作用下,沿着一定“出场路径”,并在一定“出场语境”中发生的。“三个务必”的出场动力,来自远大理想和现实目标的内在张力,来自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客观需要和主观能力的内在张力,来自革命党与执政党双重身份的内在张力。就“三个务必”的出场路径而言,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擘划了历史路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擘划了理论路径;集中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六个坚持”的生成擘划了现实路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的时间语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空间语境,以及三个“务必”互动关联而生成的文本语境中,“三个务必”思想命题得以“出场”。  相似文献   

4.
语境是什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昊 《求索》2007,(12):189-191
人文社会科学各领域中泛化的“语境”,不再是原初语言学上的意义,众多领域都从自己的角度给予它定义,但从人文社会科学的整体上来审视语境并给予它一个界定的几乎还没有。“语境是什么?”我们从五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语境在本质上是寄生于对象的外在的关联域;它具有本体性、动态性和开放性三个本质特征;它的结构是一种编织的网状关联结构;它至少具有本体、释义和叙事三个功能;人文社会科学对语境的运用有“本体”、“界”、“异质”和“对话”四种用法。  相似文献   

5.
张彩霞 《求索》2011,(11):214-216
论文从语言学与新闻学交叉研究的视角,根据新闻传播的特点和规律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新闻语境的概念及分类进行研究;并对新闻语境的动态生成规律做了深入地探讨,提出新闻语境“是辨证的、交叉的和动态的”;进而研究了新闻语境的“场”效应的理论。在此基础上,论文还对中美新闻语境的特点与应用进行了比较研究,并研讨了全球化时代我国如何运用新闻语境增强新闻传播效果的论题。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以来,作为文论核心范畴的文本被赋予了不同内涵:结构主义将文学文本视为封闭、静态的与主体无关的审美客体;解构主义将文学文本看作开放的、生成流变的和互文性的非物质存在;建构主义将文学文本作为主体生命的呈现符号和意识形态话语交织的空域。可以说,文艺理论中的文本内涵似乎处于钟摆效应中,无论是向内的文本封闭性和文本间性,还是向外的文本主体性和社会文化性,均被不同流派的论者所强调并阐发。新文本主义则抛弃文本和“世界”的二元划分,以“语境文本”范畴统合二者。追溯文本的原初意义可以发现,文本具有的物性和事性在深层维度上都浸透着语境性。文本天生具有语境依赖性,没有超语境的文本存在。文本并不是以自身作为一种存在的,而是在与其他文本的互动和关联之中生成的。文本并非对具体语境的描述,它本身就是构成具体语境的要素。以语境文本作为文学理论建构的范畴起点,可以重拾文学理论的审美价值维度、媒介多样性维度和社会文化维度。  相似文献   

7.
《公安研究》2010,(9):69-69
欧阳友权在《学习与探索》2010年第2期撰文认为,技术和市场的双重力量已经使互联网成长为“宏媒体”和“元媒体”。时至今日,中国上网人数已逼近4亿,文学网站的签约写手超过百万,而通过网络、手机等数码终端阅读网络作品的读者已接近5000万。这样的传媒语境已经使网络文学超越文学本身的影响力而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8.
在政企关系改革前,政府实质上是一个“弱政府”,它对社会资源的配置是低效的。中国政企关系改革是以政府放权为起点的,这也同时构成了培育“强政府”的生长点。但是由于放权本身的局限性,这一进程充满了由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中国政企关系改革从放权范式向权利整合范式转变,从而为构建“强政府”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来,中国内地的媒体上频频出现“封杀”一词,实际上该词来自日语中的汉字词“封殺”,且本是棒球术语.“封杀”一词流行既是语言本身发展的必然选择,又是社会文化语境发展的客观需要;它折射出当今社会人们对法制建设的呼唤与要求.  相似文献   

10.
文化产业·文化工业·大众文化——涵义与功能的廓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春媚 《湖湘论坛》2009,22(1):66-67
追溯文化产业理论的思想资源时,有两个关键词决不能忽略,一个是“大众文化”,一个是“文化工业”。“文化工业”是法兰克福学派批判当代资产阶级文化时的一个特殊用语,它有着十分具体的历史和文化语境。“文化工业”是一个比“大众文化”更具批判性的概念,二者有着迥然不同的内涵。“文化工业”和“文化产业”的英文译名同为“Cuhure Industry”,前者带有批判取向,而后者更显中性色彩。“文化产业”与“大众文化”则是一对纠缠不清、既不相同又难相异的概念。在当今中国语境中,“文化产业”与“大众文化”关系密切,代表着事物的两面。  相似文献   

11.
“构建和谐社会”如今已成为党在新时期发展中国的宏观执政理念。作为企业,如何在这样一个和谐语境下和谐发展?同时,企业管理又如何融入到这样一股和流中?我们认为:在中国式管理屡遭质疑的今天,“人文管理”不仅是和谐语境下的应有之义,更是中国式管理本身蕴涵且急待构建的一种现代管理理论。本文将从和谐的视角,以和谐手段优化企业三大系统为突破口,论述企业人文管理的内涵与方法论问题。  相似文献   

12.
目前对于“命令(令)”这一文种的相关规定存在一些“不自洽”问题,表现在对其使用语境缺少明确规定、发布权限不明、发布内容模糊不清等。命令(令)可以说是国家行政机关发文的最高级形式。应进一步完善《国家行政机关文处理办法》,规范“命令(令)”这一文种的制作规则,解决“失入”、“失出”、不严密、不周延等不自洽问题,以增强其制作和处理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3.
林楠 《前沿》2012,(4):109-110
“全球化”作为当代人生存方式专属特质的时代话语,深刻揭示了传统家庭伦理教育的当下境遇。本文在“全球化”的大语境背景中,探讨这一境遇下契合时代发展的加强传统家庭伦理教育的应然诉求,也为传统家庭伦理教育的转型实施提供解答。  相似文献   

14.
中共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的奋斗目标,这是顺应时代之需、发展之需、人民之需的重大举措,下城区教育局党委深入研究和诠释这一目标在教育范畴的现实要求和实践路径,创新党建工作新领域,从理论和实践双重维度对民办教育党建工作进行探索。民办教育党建之所以能“新”,主要是因为它本身是一个可以“创新”和“出新”的地方。  相似文献   

15.
宋忠好 《前沿》2009,(12):45-48
“法律信仰”源于美国学者伯尔曼的一句名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近年来,我国法学者对“法律信仰”这一命题,因对“法律”和“信仰”概念的理解不同而颇有争议。作为一个学术概念,对“法律信仰”的理解,应在现代中国语境下进行探讨,把握法律能够被信仰的理论基础、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6.
何谓“大学”郭汾阳过去闹得沸沸扬扬的“青年必读书目”,今天又在一些高校实行了。抛开鲁迅、胡适、梁启超他们争议的“语境”,在今天不仅仅是“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和“汲取世界一切文明成果”,对今天的莘莘学子来说,在当下世界“机器人”与“人机器”的交替运作品,...  相似文献   

17.
对于“规律”概念,教材是这样表述的:规律就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是一个十分抽象的哲学范畴,而且学生在理解这一概念时,还常常遇到一些干扰。为了突破这个教学难点,排除干扰,在进行“规律”概念教学时,要注意讲清以下四个区别。一、规律和规律现象的区别。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的本质的联系,它总是隐藏在事物的现象之中,并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所以人们只能依靠抽象思维,通过现象认识规律,而对于规律本身,人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例如:人们能够看到“苹果落地”、“水往低处流”、“月亮绕地球转”…  相似文献   

18.
法庭言语的功能及其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素青 《前沿》2009,(5):155-159
话语只有通过言语功能和言语环境才能实现其意义。法庭言语的社会功能是审判。审判是一个以言行事的“大言语行为”,其目的是“全面审查认定案件事实”、“适用法律”、“作出判决”。法庭言语活动的主要语境因素有物理场景、审判场合、角色、话题和时间等,它们都具有制度性特征。法庭言语的功能使得它具有语体的独特性,在法庭特殊语境因素的影响下,语言的使用具有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19.
陈德祥 《求索》2014,(4):10-16
马克思主义不是现成在场、永恒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重新“出场”的历史过程。语境和路径是马克思主义“出场”的条件,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出场”的标志。“地”、“时”、“人”构成马克思主义出场的历史语境,语境要素变化所形成的空问问距、时问问距、受众问距是马克思主义不断重新出场的根本啄图。马克思主义出场语境的空问转换、历史转换、主体改变,及其方向内在规定着马克思主义出场的民族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本路径。马克思主义出场的历史语境与马克思主义自身品性相结合共同铸造政治形态、学术形态、大众形态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出场的语境决定出场路径和出场形态,三者统一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谋求自身解放的实践活动。从出场学视域而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实际就是马克思主义图空问、时问、受众等语境差异在我国不断重新“出场”的历史过程,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时代化、大众化在中国的现实表现。马克思主义出场的语境、路径和形态三者之问的关联性和统一性,深刻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有机统一的逻辑机理。  相似文献   

20.
张田田 《求索》2011,(10):226-228
本文探讨现代汉语“可不是:”的对话衔接功能和固化的形成过程,其中“可不是,”中的“是”已经进一步语法化。“可不是”最早连用的例子出现在唐代,经过宋元时期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特别是清代,“可不是”已经固化。文章认为,语用推理和语境吸收是诱发“可不是,”固化的主要机制,语用强调和主观化是导致“可不是:”固化的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