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新公共服务理论、整体性政府理论和网络化治理理论为代表的后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曾经的新公共管理理论进行了批判性的继承和发扬.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大背景下,以后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我国的人口服务管理体制创新进行指导,将对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尽快建立服务型政府、统筹解决我国人口问题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杨平 《人大研究》2014,(3):44-46
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2012年,党的十八大在此基础上提出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由社会管理格局到社会管理体制提法的变化,表明我们党对社会管理的认识更加深入、定位更加准确。可以说“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是对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制全面准确的概括,五位一体的社会管理体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在社会管理领域新的成果总结,而且这五个方面是有机联系、密不可分的,有着自身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3.
我国社会组织的登记管理体制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管理体制,该体制对社会组织的引入及运作有着严重的制约和束缚,直接阻碍了社会组织社会服务职能的正常发挥。现行登记管理体制在本质上仍是政府本位的体制设计立场,对社会组织高度防范和管制,严重削弱了社会组织的民间表达性和自主治理性。因此,政府应改革旧有登记管理体制。同时也应加强社会组织自律机制建设和公众的社会监督机制建设,使社会组织获得良性成长,真正实现其自立性、自治性和自养性。  相似文献   

4.
朱广黔 《人民论坛》2012,(35):38-39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顺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能进一步推动政府职能的全面履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本任务是建立适合我国特色、能够坚持和谐发展、公平公正、利于全社会的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以便在社会公共服务中,积极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是建设服务型政府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试论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中的政府角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宏伟  迟琳琳 《前沿》2007,(11):97-99
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政府作为社会管理最重要的主体,对社会管理绩效起着决定性作用。本文从政府职能、政府社会管理理念和方式、社会管理工作机制三个方面分析了目前政府在社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明确政府在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中的角色定位,真正向有限政府转变,更好地发挥其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浙江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市场化进程和社会治理体系发育互动演进的政府改革是"浙江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服务型政府建设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转变施政理念,实现从"发展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推进制度建设,实现从政府职能"重新定位"向"全面履行"转变;创新政策工具,实现从公共服务的"单一供给模式"向"复合供给模式"转变。但浙江服务型政府建设仍然面临着深入推进的现实困境。当前我国的权力配置结构未发生重大调整,地方政府行为逻辑未发生实质性转变,是服务型政府建设推进艰难的重要原因。在法治的框架下,以调整政府层级间关系为突破口,建立"混合型行政管理体制",增强地方政府自主性,加强社会问责,确保政府职能全面履行,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7.
雷荣 《人民论坛》2014,(7):51-53
目前中国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这要求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必须跟上时代步伐,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并从转变政府职能、科学定位政府服务角色;优化政府结构、有效整合行政机构;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政府活动等方面出发,建立健全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8.
政府管理体制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它随着社会变革而产生深刻的变化。我国目前正经历着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因加入WTO而遭遇激烈冲击等急剧的社会变革。值此社会剧烈变革时期,我们必须重视并刻不容缓地进行政府管理体制创新,其路径选择有:转变政府观念和职能、建立服务型政府、完善与WTO规则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等。  相似文献   

9.
唐昊  刘艺 《湖湘论坛》2011,(4):66-70
现代社会中复合型政治稳定目标的实现取决于社会内部各个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平衡和良性互动。这不但需要一个民主、法治的政府权威;也需要一个以社会自治与合作网络为基础的新型社会管理体制。惟其如此,才能有效地组织起社会的分散性政治力量、化解严重存在的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但在目前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社会自治与合作网络的缺位却对社会和谐和政治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在中国现有的政治和经济社会框架内如何通过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构建合乎中国实际情况的社会自治与合作网络,以达致社会的和谐稳定,是"复合型政治稳定"视角下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研究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0.
彭秀良 《乡音》2013,(5):36-37,39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加快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是"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法治保障"首次成为社会管理体制的内涵之一,表明我们党对社会管理体制的认识又得到了进一步深化。规范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社会系统”和“社会系统生态性”进行了明确界定,并认为:一切所谓的现代化转型时期实质就是非生态社会系统转向生态性社会系统的时期。在社会系统的生态转型时期,我国地方政府管理职能应该随之改变、重新定位,而且在转型的不同阶段,还要注重政府管理体制的细致变革,适应转型的需要,实现社会系统生态性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正>按照党的"十七大"的战略部署,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基本格局是"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明确了党委、政府、社会和公众在社会管理中的角色,有利于避免社会管理中出现越位、缺位和错位现象。这也正是我们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思考的出发点、着眼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13.
魏崇辉  庄雷 《中国发展》2013,13(2):42-46
现存行政管理体制促成了行政区经济,阻碍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进行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发挥政府、市场与社会等作用,形成三方的协同共进。行政管理体制主要是指基于政府内部行政权力划分的政府机构设置以及运行。表面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应该主要立足于政府内部而展开,但政府并非真空存在,其与市场、社会有着重要关联。消解行政区经济,必须借助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立足政府、社会与市场之视域来考察。当代中国语境下,政府需要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公共管理学视角的解读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社会管理体制从属于公共管理体制范畴。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公共管理学视角出发,分别就当前我国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在制度、组织和机制层面上的主要内容及任务进行初步解析,并简要阐释公共管理学界研究社会管理体制问题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逐渐解体,我国城市社会实践发生了一系列结构性巨变,这使得旧有的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单位制逐渐被新型社区体制所取代。相对于西方自下而上的社区发育实践来说,我国社区建设走的是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理论界必须具有高度的理论自觉意识,认真对待我国社区建设的实践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中国特色的社区理论。本文从历史背景、历史使命、实践历程、实践模式等方面入手,梳理了我国社区建设的内在逻辑,并初步概括出社区建设的"中国经验"。  相似文献   

16.
张梦雯 《前沿》2004,(6):90-92
我国现行的政府预算管理体制存在着若干问题 ,比如行政效率低下、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财政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如何改革并完善我国政府预算管理体制已经成为政府及业界人士关注的重大焦点问题 ,笔者也就此提出个人的一些观点 ,以资借鉴。  相似文献   

17.
《公安研究》2013,(12):84-84
马苹在《理论界》2013年第6期撰文认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社会管理体制是社会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推动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就必须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发挥党在社会管理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重大作用,发挥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协调和矛盾缓冲作用,发挥公民个人在社会管理中的基础作用,发挥法治在社会管理中的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18.
社会管理法治化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手段和主要方法。社会管理体制的不断创新和完善所应秉持的理念与法治的基本要义高度契合。社会管理体制法治化就是要使社会管理体系呈现法治化的形态,其主要内容应体现在服务型政府的构建、公民的有效参与和"第三部门"作用的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9.
胡亮  侯飞 《人民论坛》2011,(7):62-63
与当今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相比,目前的地方政府管理体制还存在着相当多的矛盾。地方政府管理需要创新管理观念、管理体制、管理方式以及法制体系。应当积极推进地方政府的管理创新,建立适应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地方政府,以实现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的规范化管理。  相似文献   

20.
社会公共事务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得公共部门的行为逻辑更加缜密。公共部门人员作为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主体,他们的行为逻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内在的本性。如何有效地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需要政府深入地分析他们的行为动机和行为逻辑,选择合适的治理模式。下面主要是梳理了三种主要的人性预设以及与之相关联的三大主流的政府治理实践模式,并据此简要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机构改革和治理模式的演化进程,最后提出了一些需要讨论和说明的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