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感念父亲     
看着我的父亲与我的儿子逗乐儿,我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味儿。 父亲有两个女儿,在我下面还有一个小妹。我知道,父亲这一生的遗憾就是没有一个儿子。换在以前,换在农村,无子是一件挺没面子的大事儿。虽然我的父亲在他很年轻的时候就离开了农村,虽然我的个性像极了他且成长过程中从不让他多操半点心,虽然父亲表面上也没说什么,而且母亲也没有因为生女儿便在家中没有她的地位。但,确切地说,我们这个家族的姓氏最终到我们这一代便止住了,  相似文献   

2.
写封家书     
母亲托人来信说她很想我,天天等着我的信,信中问我:“怎么不给家里写信啦?是不是因为没有收到回信?妈妈不会写字你是知道的……”看信后,我心头不禁猛然一颤。是啊,又有半年多没给家里写信了,母亲怎能不挂念?我不能苛求母亲像当年父亲那样定期给我写信,而我心底深处却不能体谅母亲,以致母亲竟恳求那份本应属于她的亲情安慰。蓦地泪眼恍惚中,我似乎看到母亲瘦弱的身影定格在村头大树下,夕阳西坠,余辉弥漫,笼罩了那棵大树和母亲…… 还记得那年远离家乡到外地上高中,涉世未深、人生地疏,异常  相似文献   

3.
徐小岩 《黄埔》2010,(2):20-23
2009年11月16日是母亲黄杰的百岁诞辰,在父亲徐向前1990年辞世之后的第17年,母亲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亲爱的母亲虽然已经走了两年多,但是她的音容笑貌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出现在我的睡梦里,许多往事异常清晰地铭刻在记忆中。  相似文献   

4.
我是一个单亲家庭里的孩子,听隔壁的邻居说,母亲生下我不久便去世了。而父亲对于我母亲的事总是只字不提。在我的印象中,父亲是一个很冷漠的人,他从不跟我多说话,可在生活和学习上对我的要求却很严格。父亲有一家公司,在我们这个小镇上算是一个富有的人,但我的零花钱从来没有我的同学们那样多。这还不算,他每天开车去公司时,都会经过我们学校,可是无论我怎样央求,他从来不肯让我搭他的便车,我总是坐公共汽车或者地铁去上学。为此,我在心里很瞧不起父亲,有时甚至恨得咬牙切齿。我将母亲的病逝全部怪罪在了父亲的头上,母亲肯定是受不了父亲的…  相似文献   

5.
毛衣     
今天是母亲的生日。我们兄弟三个带着媳妇们都赶回家来。昨天父亲在电话里语气很坚决,说这是你们兄弟仨成家后你娘过的第一个生日,娶了媳妇不能忘了娘。即便父亲不说,我们兄弟仨也会回来,我们深知,父母为我们操劳了半生,不易。再说,母亲这个生日非同寻常,因为在我的记忆中,母亲从没好好地过一回生日,她总说等我们兄弟仨都娶上媳妇以后再过。眼下终于盼到这天了。我和妻子到家时已近中午了,母亲疾步跑上前拉住妻子的手,关切地嘘寒问暖,哥哥弟弟他们已坐在饭桌前等我们了。父亲今天兴致很高,亲自下厨做了一桌丰盛的饭菜。不知怎的,父亲今天特…  相似文献   

6.
在我的记忆里,母亲总是我们家起床最早的人。母亲一早起来洗脸、梳头、扫地、做饭,忙忙碌碌着,一直到我和姐姐起了床,她也没有闲下来。那时我和姐姐还都在上小学,学校离我们家有很长的路要走。每当我们要出家门时,母亲不管手里在忙什么,总不忘嘱咐我们一声:“中午早点回来”(那时的学校中午是没有午饭的)我们自顾走我们的路,每一次都是很随便地回她一句:“知道了!”其实出了家门我们就把母亲的话像风一样地忘到了身后。每一次我们都是在外面疯玩到肚子咕咕作响、再也忍不住饿时才想起回家的。母亲总会先于我们的脚步抵达家门时给我们开开门,…  相似文献   

7.
母亲的心愿     
我的母亲有个心愿,但却一辈子都没有实现。母亲生于20世纪40年代成都郊县一个小山村。由于家庭条件很差,她高小毕业后就参加了劳动,最初是下地干活挣工分,以后又当过赤脚医生……后来,找了个当兵的父亲。我出生的时候,父亲转业到成都一家经济效益非常好的国营企业。那时正值"文革"时期,"一工一农,胜过富农"的传说非常盛行。按理说,母亲应该称心如意了,然而她并不满足,我依稀记得,那时母亲的太  相似文献   

8.
1990年8月,76岁的母亲离开了人间。我们兄妹在为她更换寿衣时,发现她身上装着74元人民币和一张用旧布包着的选民证。在场的人都不禁潸然泪下。那时我家还不甚富足,平时给老人家几个零用钱她舍不得花,竟然还装着。我们望着她珍藏的选民证,更加体味到她是如何痛苦地离开这依恋不舍的好社会的。母亲民国三年出生在乾县,民国十八年大灾荒随着饥饿的人群讨饭流落长武。成家后一直靠我父亲拉长工打短工在饥饿线上挣扎苦熬。那时还有什么人权、民主可言。连我们与小孩玩耍时,母亲都要叮咛,"咱和人不一样,省事些,低人三分做人"。解放后,另是一重天。我家凭着"雇农"的好成份,分得了土地、毛驴,又  相似文献   

9.
父亲、母亲已经是六十多岁的人了,我们姐弟五人都各自奔忙,不在他们身边。去年的这个时候,母亲生病了,尽管她一直对这件事轻描淡写,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但我还是渐渐知道了事情的真相:母亲血压高时已经超过了200,曾长时间地不省人事,离死亡只有一线之隔了。大夫心里也没有一点把握,只能不停地输液降压,连动一下都不敢。我反复思量着母亲的病,料定母亲病前的日子心里一定想我们想得厉害,心神不宁,加上田里的农活,猪牛鸡鸭的牵累,母亲的精神和身体才招架不住,病倒了。事后,母亲安慰我说:“其实,我能想得开,只是那几天梦见你们都不大好,心里就…  相似文献   

10.
“您是王博士吗7我是厦门一位患者的父亲。我女儿要杀掉她母亲!她现在正揪着她母亲的头发,将她母亲拖倒在地板上打,她母亲快被她打死了!求您救救我女儿,救救我们全家吧……”  相似文献   

11.
怀念母亲     
湛楚清 《广东民政》2011,(12):59-59
母亲离开我们已经两年多时间了,她老人家的音容笑貌时常萦绕在我们心中。一个细雨蒙蒙的日子,我和家人专程来到母亲坟前祭奠,不绝思念油然而生……母亲1923年农历八月初十出生于江汉平原一户渔民家庭,幼年丧母,及薜之年就进入了婚姻。她和父亲含辛茹苦,为一大家人的生计操劳,哺育我们兄弟四人成年。  相似文献   

12.
母亲的眼泪     
陈文海 《中国保安》2006,(10):46-48
童年的记忆中,母亲是个极好强的人。她虽然不识字,但很识大体,是典型的贤妻良母。父亲一直缺少家庭的责任感,他那时是村里的会计,官不大,架子却不小。在家什么事不做,整天在外吃喝赌。是母亲一个人把家里家外料理得那么好。我小的时候,身体不太好。那时,村里的医疗水平很差,每次犯病,母亲总要背着我走上10几里路到乡里的医院去看病,父亲总以工作忙为借口,没有陪过我一次。记得有一年夏天,我发高烧并不停地呕吐,而不巧的是那天母亲也卧病在床。可是体弱的母亲硬是挣扎着起来背上我向医院赶去。一路上,母亲走得好艰难。在村口,我们遇见了喝得…  相似文献   

13.
父亲的诺言     
西流 《人民公安》2010,(14):64-64
<正>父亲对母亲说,晚饭后你到电影院门口等我,我请你看电影。父亲是偷偷对母亲说的,母亲闪了父亲一眼,脸一下子就红了。她装作没有听到跑开了。这是十几年后母亲告诉我的,母亲当时还是个姑娘。那天晚上母亲早早地就吃过了饭,她一反常态地在镜子前多停留了几分钟,然后就趁着夜色出了门。  相似文献   

14.
何素子 《今日广西》2007,(22):69-69
母亲没有工资,因为她一生都是家庭妇女。煮饭.洗衣,操持家务,抚养我们兄弟姐妹4人。家里的经济收入全靠父亲在地质队煮饭的工资,除此之外便是自留地上的几棵果树了。穷家难当,但母亲仍用她纤细的手、细密的心,让我们吃饱穿暖.从未让我们受过饥寒。即使是在最艰难的年月,那些双职工父母的小伙伴还很羡慕我们。但我们想,要是母亲也有工资,我们家的生活不是更好吗?  相似文献   

15.
感受母亲     
人有多早懂事,就有多早感受母亲。 我最早对母亲的感受大概也就只有五六岁吧,那时候我常常问姥姥:“我妈妈是不是后妈呀?” 记忆中的母亲很少有笑脸,说话声音不大,语调也很平和,但是却有威严,凡是母亲说过的话,我们孩子是一定要照办的,没有商量的余地。我和哥哥都以为,大人和孩子的关系就是这样,张三李四家也一定是这样。突然有一天,我们家来了一对母女,是我母亲的远房表弟媳妇,她女儿和我差不多年纪,但是她不仅不听她妈妈的话,而且每天都粘在她妈妈身上,她母亲不是拉着她就是背着她。我和哥哥都傻了,  相似文献   

16.
还记得故乡小溪边,柳荫下,有一块母亲的洗衣石,这是一块厚厚的麻石,质朴、洁净,安详地睡在溪边的沙子上,表面十分的光滑,那是母亲用岁月洗去的……小溪在我家老屋前流过,只记得麻石是父亲从山上背回来的。母亲常年就在这块麻石上,洗着父亲被汗浸透的汗衫,为我揉搓着儿歌,棒槌下不知打落了多少个岁月的心愿。后来我进城上了高中,离开了故乡,也离开了这块美丽的洗衣石……每一次回家,母亲便为我把衣服洗好、晾干,让我第二天带回学校。一次,我回家时已经很晚,母亲借着微弱的月光来到溪边,一不留神,踩翻了一块石头,“扑嗤”一声摔伤了腿,痛了半…  相似文献   

17.
在纪念敬爱的父亲戴安澜将军诞辰100周年的时候,我们深切地怀念把我们抚养成人的母亲王荷馨。母亲生于1907年,她与父亲同是安徽无为人。母亲与父亲的婚约,是由双方父母定下来的,戴王两家是表亲。母亲的家境贫寒,小时候与同村的女孩一样,都要裹脚缠足,这个过程很长,其间还要参加劳动,母亲说那种肉体的疼痛和心里的痛苦是难以形容的。但是在那个时代,她能有什么办法呢?只能是默默地忍受。母亲从小性格倔强,只要她认为能够做到的事,她都要去做,缠足裹脚的这一段经历在她倔强的性格中增加了对困难和痛苦承受和强忍的能力。父亲与母亲是1927年1月…  相似文献   

18.
父亲和母亲今年又承包了二亩棉花地,加上麦子地,一共是十多亩。我从心里替父母担忧,都五十多岁的人了,年岁不饶人哪。尤其是母亲,常年患有腰痛病,平时走路弯腰都疼得厉害,可她却和父亲一样每天披星戴月,起早贪黑,精心侍弄着被她视为命根子的庄稼地。辛苦的劳作,使她的病情更加严重,晚上睡觉翻身都很困难。听姥姥讲,母亲年轻时在生产队干活利索是出了名的,年年被生产队评为“生产标兵”,在地里干活趁大伙歇息时短短一袋烟的工夫,她已割了满满一大包袱青草,收工回家的路上,还边走边割,就这样母亲利用劳动间隙,每天割五六包…  相似文献   

19.
重回故乡     
在46岁以前,席慕蓉从未见过故乡,深远而辽阔的内蒙草原永远只在诗人心中魂牵梦绕。令人欣慰的是,经过半生的等待之后,她终于在1989年的夏天,“第一次踏上蒙古高原,见到了父亲和母亲的故乡。”提到那时的情景,她忽然泪流满面。“见到了父亲的草原和母亲的河,捧着那水,眼泪就忍不住了。土地与人之间有很多神奇的感应,我无法确切地说出。但在那一刻,我第一次感到踏实,好像尘埃落定。我变成了一个完整的人。一直以来的不安定和惶恐消失了。我的自信找到了,身份确定了……”  相似文献   

20.
念亲恩     
廖红荣 《中国保安》2010,(12):74-74
在母亲离去后的这段日子里,我始终不愿意面对这个痛彻心扉的事实。于是,我试图自欺欺人地告诉自已,母亲从来不曾离去:在厨房有她忙碌的身影;在客厅,她顾不上看电视,连续多日熬红了眼睛,只为在寒冬来临之际,我们能穿上她亲手织的毛衣卧室里传出的铿锵之声,是她高兴时唱起的革命歌曲……同时,我尽力地把一份深深的哀思深埋于心底,不敢轻易触碰,惟恐那道伤痛的口子一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