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犯罪以后自首的,可以从轻处罚。这是我国刑法规定的适用刑罚的一个重要原则。自首,是犯罪分子在犯罪以后,主动向司法机关报案,如实供述犯罪事实,并愿意承担刑事责任的行为。自首的本质在于悔罪。其主观特征是悔罪服法,客观特征是主动报案。悔罪是报案的动因,报案是悔罪的表现。自首成立的要件有两个: 一、主动向司法机关投案。自首是犯罪以后的行为,包括犯罪预备、犯罪中止、犯罪未遂和犯罪既遂以后,而不是犯罪行为本身。只要犯罪一旦构成,就可能出现自首。凡是实施犯罪之后,被司法机关查获之前这一特定时间内主动投案的,都符合自首成立的第一个要件。具体有三种情形: 1.犯罪事实未被发觉时投案的。犯罪事实已成为客观存在,但是,还处于隐蔽状态  相似文献   

2.
在刑事诉讼中被害人的地位既重要也微妙,因为与案件处理过程和结果的紧密关联性,被害人会基于自身利益考量,在对案件事实的陈述方面往往“出尔反尔”,这种情况在客观上妨害了司法活动的正常进行。但如果被害人因其陈述的不确定性而一概承担刑事责任,在刑事法理论和社会心理等层面也很难取得普遍认可。之所以出现此二难选择,其重要的原因莫过于价值判断与选择的差异。近日,本刊结合典型案例,邀请专家学者,讨论了“被害人推翻报案时陈述是否构成伪证罪”问题。  相似文献   

3.
自首是我国刑法所确立的一项重要的刑罚量刑制度,是我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量刑的具体体现。刑法理论将我国《刑法》第67条第一款规定的自首行为称之为一般自首;将《刑法》第67条第二款规定的自首行为称之为准自首。2009年3月12日.为了规范职务犯罪案件自首、立功等量刑情节的认定问题,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了《关于办理职务犯罪案件认定自首、立功等量刑情节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查办职务犯罪案件中,由于司法实践的多样性、复杂性,对于一般自首认定问题中自动投案的认定存在的较多的分歧及争议。本文将对职务犯罪案件一般自首认定问题中自动投案认定的若干问题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4.
<正> 1987年8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严格依法处理道路交通肇事案件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第1条第4款规定,对犯交通肇事罪后自首的,可酌情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这一规定结束了司法实践和理论界关于自首制度是否适用于交通肇事案件的长期争论。但是,因公安部《城市交通规则》第58条规定了驾驶车辆发生事故时,"必须立即停车抢救被伤的人,并报告附近的交通民警或公安机关听候处理",1992年1月1日起施行的国务院《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第7条规定,"发生交通事故的车辆必须立即停车,当事人必须保护现场,抢救伤者和财产(必须移动时应当标明位置),并迅速报告公安机关或者执勤的交通警察,听候处理"。因而使得交通肇事案件的自首的认定比其他案件复杂,自首的标准难于把握。司法实践中人们的认识和做法很不一致。继交通肇事案件不适用自首制度的观点被《通知》否定后,又出现了另一个带普遍性的倾向,即认为"只要肇事者不是在肇事后当场被交通民警等人员抓获或被群众扭送有关机关,而是主动向有关机关报案,听候处理的,即应认定为自首投案",因而对大多数的交通肇事案件都认定为自首,出现了从否定自首的极端急转为大部分案件都认定为自首的极端。而前一个极端自悖于刑法总则关于自首的规定,后一个极端则有悖于交通行政法规赋予肇事者在事故发生后应履行的法律义务的规定,因而都是不尽正确和有待改进的。  相似文献   

5.
在贪污贿赂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在未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之前交待其罪行能否被视为自首,是法律实务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对此,应根据自首的构成要件,结合犯罪嫌疑人的主动性来认定其是否构成自首。  相似文献   

6.
曾国东  邓忠 《法学》2012,(7):137-145
交通肇事案件中"自动投案"的认定不应独立于一般自首而单独适用,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只是对交通肇事案件的一种补充、扩张。自首的实质在于权力的妥协,司法权力与自首的犯罪嫌疑人在追求矫正正义的平台上达成妥协,自首实际上是权力与权利之间相互妥协的结果。"保护现场"的行为可以是作为,也可以是不作为,但"抢救伤者"的行为只能是作为,而不能是不作为,"向公安机关报告"不是"报警",而是除"报警"以外的其他行为。交通肇事后"保护现场"与"抢救伤者"只要具备其一即可,而不需要同时具备才成立"自动投案"。  相似文献   

7.
熊志强 《法制与社会》2013,(30):284-285
司法实践中,对于明知他人报案而在现场等待的现场待捕型自首,认识不一,须加明确。明知他人报案包括知道和应当知道,应当知道须根据一般常识进行合理推断,他人报案的内容一般不影响现场待捕的认定。现场等待须具有主动性、自愿性而非被动性,对此须坚持主客观相统一判断。供认犯罪事实与对行为性质的辩解须予以辩证区分。作为视为自动授案的现场待捕型自首,从宽幅度不宜过大。  相似文献   

8.
周治华 《人民司法》2012,(12):18-20
【裁判要旨】上线毒贩提供与下线毒贩的贩毒联络方式、藏匿地址,属于其应当供述的内容,公安机关据此抓捕下线毒犯的,不应认定其协助抓捕其他犯罪嫌疑人而具有立功表现,其行为只具有构成自首而非立功的空间。对对合犯自首的认定,同样应当参照共同犯罪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的自首认定,即对合犯除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还应供述互为实施犯罪的对方,才能认定为自首。  相似文献   

9.
第一,侦查人员疏于搜集行为人自首方面的证据材料。 绝大多数承办案件的侦查人员向公诉机关移送案件时,对犯罪嫌疑人是否有自首情节采取了避而不谈的做法,而当公诉机关向侦查机关承办人员询  相似文献   

10.
自首是我国刑法所确立的一项重要的刑罚量刑制度,是我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量刑的具体体现.刑法理论将我国《刑法》第67条第一款规定的自首行为称之为一般自首;将《刑法》第67条第二款规定的自首行为称之为准自首.2009年3月12日,为了规范职务犯罪案件自首、立功等量刑情节的认定问题,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了《关于办理职务犯罪案件认定自首、立功等量刑情节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查办职务犯罪案件中,由于司法实践的多样性、复杂性,对于一般自首认定问题中“自动投案”的认定存在的较多的分歧及争议,应该回到从自首的本质来把握和评断,即将原本自由之身通过自动投案交付给司法机关审查和裁判并自愿认罪.  相似文献   

11.
王洪伟 《山东审判》2007,23(1):47-48
[要点]被告人的亲属积极报案,并采取措施防止其逃走,等候警方处理,警察到来时,被告人未行抗拒,且归案后如实供述了犯罪事实,应当认定构成自首。  相似文献   

12.
自首的认定,究竟是犯罪人自动投案和交代罪行两个要件,还是需要连同接受审查和裁判,分成三个要件呢?《法学杂志》一九八二年第六期一文中认为“自首,是犯罪分子在犯罪以后,主动向司法机关报案,如实供述犯罪事实,  相似文献   

13.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职务犯罪的案件是由纪委查处以后移交司法机关处理的,对于这类案件中犯罪嫌疑人主动交代罪行的能否认定为自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也是有实际意义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七条规定了自首的定义。自首可以分为一般自首和特殊自首。一般自首是指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并愿意接受司法机关审查的行为。特殊自首是指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犯罪行为。对照自首的定义,纪委移交的案件中犯罪嫌疑人不能成立特殊自首。对于纪委移送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案例启示:在劳教期间,劳教学员自首其他犯罪,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自首的犯罪与劳教行为系同一行为;第二种是自首的犯罪与劳教行为系同一种类(性质)的行为;第三种是自首的犯罪与劳教行为系非同种类行为。对于第一种同一行为情况,司法机关作为具有终裁意义的机关,有权变更或者撤销行政行为。对于第二种同类犯罪情况,对于被劳教行为与刑罚行为系同一种类行为,如何处理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第三种非同种类情况,只有把"其他犯罪"限于非同种类犯罪和同种类的非财产类案件,才能理顺能同种类的财产类案件与该规章的关系,不至于发生逻辑冲突。  相似文献   

15.
编辑同志: 犯罪嫌疑人李某因宅基地问题与邻居张某发生争执,在相互殴打过程中,李某顺手抄起旁边一块砖头向张某头部砸去,张某应声倒地,被围观群众送往医院。李某见事情闹大,请在旁围观的表弟赵某向公安机关报案, 并在现场等候公安人员将其缉拿归案。张某到医院后经抢救无效死亡。李某归案后,对自己的犯罪行为供认不讳。由于赵某报案时未讲是受李某所托,对于李某的行为是否属于自动投案自首,存在两种不同意见。持否定意见者的理由是:由于赵某没有  相似文献   

16.
前不久,某公安机关破获一起盗窃案,犯罪分子交待,曾盗窃一家现金两千多元及价值近千元的物品.可是公安人员查看报案记录时,却没发现被盗人报案,当公安人员找上门时,被盗人才讲清失盗经过.  相似文献   

17.
理论界对交通肇事后报警并接受处理行为是否构成自首问题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构成自首,理由是肇事后自动报警并接受处理,按照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符合自动投案的标准,如果再如实供述犯罪事实,就完全具备了自首的两个法定条件,应当认定为自首。另一种观点认为不构成自首,理由是交通肇事后车辆驾驶人报警并接受处理是履行行政法规定的  相似文献   

18.
司法实践中自首制度的适用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难题,不仅有赖于立法的不断完善,也期待着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本文结合刑事审判实践的需要及实务中引发的诸多争议,分三个部分着重探讨了构成自首的二个法定要件以及自诉案件自首问题,旨在引发大家的思考,以更大的热情投身于自首制度的研究和探索中去。  相似文献   

19.
邓忠 《行政与法》2012,(10):121-125
交通肇事案件是否存在自首问题,历来都是理论界及实务界的一大争议焦点。各地判决不一,导致司法实践中出现"同案不同判"现象。本文认为,交通肇事后报警并留在现场等候处理的行为完全符合自动投案的时间、方式及目的性要求。将交通肇事后报警并留住现场等候处理的行为认定为自动投案,是自首制度的应有之义,符合自首的立法初衷和本质特征。其行为虽也是行政法规定的义务,但并不因此否定自首的成立,将履行行政法上的义务评价为刑法上的义务,不违反禁止重复评价原则,符合自首条件的,应当认定为自首。  相似文献   

20.
自首作为犯罪人犯罪后的一种行为,如同其他任何行为一样,也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里实施的,因此,也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自首的全部过程主要由自首决心的确定、自首的准备、自首的实施、自首的完成几个阶段构成,在一定情况下还会出现自首的中断和自首的未竟的情形。刑法理论所要研究的自首的阶段,并非自首过程的所有阶段。只是自首的准备、自首的未竟、自首的中断三个阶段。研究自首的阶段对于自首的认定和自首的量刑都有不可忽略的意义。 (一) 自首的准备自首的准备并非自首的必经阶段。有些犯罪人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