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以来,马来西亚华族文化认同的建构形式出现了缓慢而深刻的变化.华教体系在世纪之交面临的变质危机和合法性危机使其百年来在华人文化认同建构中作为支配性制度的角色被动摇,甚至逐渐让渡给国家教育体系.这使华教运动渐趋衰落,导致华人文化认同建构形式发生转变,即从抗拒性认同向规划性认同转变,而这种转变逐渐呈现为华人文化身份认同危机.如果马来西亚华人族群能在此过程中重振华文教育并使自身文化被合法接纳为国家文化,那么这种危机反倒可能成为保存和延续当地华人文化的转机.  相似文献   

2.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种族和多元民族的国家.在殖民统治时期和独立后,殖民政府和马来西亚政府在教育政策上都实施英文和马来文优先的政策,限制华文和泰米尔文教育,以培养认同及效忠马来西亚的"良好"公民.在马来西亚华侨华人共同努力下,华文教育的发展道路虽然充满了艰辛和曲折,但至今已建立了从小学、中学、大专到大学的完整教育体系.本文指出,华文教育是马来西亚多元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马来西亚教育政策的种族歧视是导致马来西亚种族和民族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民族政策,马来西亚的民族关系将会朝着更为和谐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马来西亚是语言汇聚的国家,在各大族群语言中,以马来族群和华裔族群的语言接触最为明显.本文参考国内外有关华语和马来语的借用研究,采用比较的方法,进行华语借用马来语词汇以及马来语借用华语词汇的双向探讨.调查发现,华语和马来语之间的词汇互借有许多共同点,不但比较集中在闽南语和马来语,而且词汇类型也以生活化的事物名词为主,这是两种文化在复合型社会中自然交流的具体反映.  相似文献   

4.
作为少数族群传媒,马来西亚华文报纸依托系统而完整的华文教育、长期的报纸品牌效应以及市场和资本的支持,在远离中华文化母体的环境中,延续发展了200多年。然而,目前马来西亚华文报业在族群政治的制约和新媒体的冲击下,面临传播功能被弱化、话语权被分解的危险。希望联盟上台后,族群环境改善,马来西亚华文报业有望迎来一个历史发展的转折点。加快发展华文新媒体,依托原有报纸品牌延伸产业链,推进报业的资本化、市场化,将会为马来西亚华文报纸创造新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5.
砂拉越位于婆罗洲,原为文莱属地,1841年白人拉惹政权建立后,大批华人在其招垦下移入砂拉越。在华文教育萌芽的初期,白人拉惹对其取自由放任的态度,直至20世纪20年代,因华人社会中的政治运动及海外华侨民族主义在各个华文学校的发展,才颁布学校注册法令,开始干涉砂拉越地区的华文教育。二战后,白人拉惹将砂拉越让渡给英国,新成立的殖民地政府急于统合境内各族群对砂拉越的认同,遂推动以英语为教学媒介语的国家教育制度,迫使砂拉越华文中等学校在改制成以英语授课的学校或独立中学之间做出选择。为保存族群母语教育,为华族子弟接受母语教育提供机会,在古晋地区创立的中华第一中学,决定成为一间华文独立中学。这间华文独立中学至今仍有千名以上学生,其校园中充满华族文化气息。本文对古晋中华第一中学的创立、发展、经营作一个案研究,期盼对吾人进一步了解战后砂拉越华族社会族群语言的维护及文化的传承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6.
缅甸若开邦罗兴伽人的生存与发展引起全球关注,而对罗兴伽人的介绍、分析绕不开一个话题——身份问题。作为一个群体,罗兴伽人存在族群身份和公民身份两种角色。从族群特征来看,罗兴伽人的族群特征是明显的,且族群认同较高。但从1982年《缅甸公民法》来看,罗兴伽人未被承认为缅甸本土少数族群,亦未被赋予公民身份。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原本广泛存在于世界上多族群国家的族群认同与公民认同之间的矛盾在罗兴伽人身上演变为另一对事实上的矛盾:罗兴伽人处于一个内部较高的"自我假定"的族群身份认同与未被"他者赋予"族群身份、公民身份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使当前罗兴伽人身份认同陷入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7.
本文描述了吉隆坡第一座清真寺佳米寺及其周围区域伊斯兰文化的变迁过程和现状,审视了族群多元化与宗教认同的关系,分析了城市化、全球化和移民对社区的影响.历史悠久的佳米寺正由单一的马来人社区中心变为多族群临时的互动场所,其带有族群特色的伊斯兰文化发生涵化,外来移民的离散型社区成为他们融入马来社会的实体边界.在解释多元伊斯兰文化社会中的族群互动和文化共生时,应重视内附于伊斯兰教义中的团结精神,而不是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实施.  相似文献   

8.
“奥郎.阿斯利”是马来西亚的土著族群,国内相关论述极少。本文分析了“奥郎.阿斯利”问题的形成和政府为解决问题而针对“奥郎.阿斯利”人所实行的政策,并分析了这些政策对“奥郎.阿斯利”人的影响。最后从马来西亚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对其政策进行了宏观上的评析。通过本文,可以清楚地看到“奥郎.阿斯利”这一落后族群在马来西亚现代化进程中的变迁以及马来西亚政府的政策得失,为多民族国家处理落后民族或者族群问题提供了一定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9.
认同会对政治的认识与行为带来重要影响。但从国际关系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就构建东北亚共同体为背景,以韩中日三国为主轴,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东北亚地区民族国家认同的强度和影响力,民族国家认同对地区认同的形成以及东北亚国家的对外认识的影响,超国家的接触对国家、地区认同及对外认识的影响等三个问题得出了结论。并认为,韩中日三国均表现出强烈的国家认同,并对地区共同体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东北亚地区存在的否定相互认知,根源在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  相似文献   

10.
马来西亚独立后,马来政府为了建构一个统一的国家意识,不断地推进教育马来化,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则在国家一系列教育法令的限制下遭到严重的打击.本文以<星洲日报>和<南洋商报>为主,兼收马华其他主要报刊对华小高职事件、"综合小学计划"和"宏愿小学计划"事件的相关评论,从华文报刊的文本表达中,探索和把握华人争取教育权益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1.
马来西亚是我国"一带一路"战略中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要节点国家。中国与马来西亚自1974年建交以来,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的交往不断加强,合作日益密切。马来西亚华侨华人作为马来西亚的第二大族群,在马来西亚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马来西亚华人华侨也通过官方以及民间渠道积极参与中马两国的经贸往来及人文交流,是"一带一路"建设中中马沟通的桥梁和纽带。论文拟透过马来西亚华人华侨的状况、社会和经济地位,以及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分析,提出如何利用马来西亚华人华侨的优势,使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更好的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一 华文教育的发展 马来西亚是东南亚华文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十九世纪大量华人移民的到来,也传进了中国的文化,较早在居留地建立了用方言讲授的华校,这就是今仍存在的私塾,只是形式有所改变罢了。远在一八五四年,海峡殖民地政府就鼓励私人办学校。可是,马来亚从英国殖民统治、成立自治邦到独立和马来西亚成立一直到今日,华文教育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代多民族和多族群国家中,族群意识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尽管其对维护族群的自主性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容易造成作为国家主体的民族和作为非主体民族的各个族群之间产生不同水平的认同,不利于塑造整体性的国家认同。族群意识若调控不当,不仅影响着一国内部民族和睦及社会稳定,往往也会成为制约该国家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哈萨克斯坦作为中亚地区受俄罗斯影响最早和最深的国家,其国内俄罗斯族人口的发展变迁史为独立初期俄罗斯族族群意识在哈萨克斯坦的兴盛提供了土壤。得益于哈政府采取的一系列调控措施,独立以来哈萨克斯坦基本维持了和睦稳定的族际关系,在调控国内俄罗斯族族群意识方面积累了较为成功的经验,成为后苏联空间乃至世界范围内构建和睦族际关系的范例。基于哈萨克斯坦国内民族人口构成的现实状况,实现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统一,将成为哈萨克斯坦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新马华文报纸话语权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新马两国华文报纸销量、华文教育的发展等多方面的比较研究,指出新加坡华文报纸逐渐被边缘化、作用被弱化的事实.文章认为,新加坡已经失去在东南亚传播中华文化的中心地位,面对社会交流语言加速英语化的现实,华文报纸的社会地位将进一步降低.与此相反,由于马来西亚华人保留完好和系统的华文教育,华文报纸话语权非但没有被削弱,反而得到增强,马来西亚也因此取代新加坡成为在东南亚传播中华文化的中心.  相似文献   

15.
伊斯兰党在20世纪80年代转型后,致力在马来西亚建立"伊斯兰国"。"伊斯兰国"与巫统主导下的民族国家建构是完全不同的建国方向,两者在最高权力的来源、统治阶层、意识形态三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伊斯兰党现阶段重提伊斯兰刑法后,引起马来西亚两线制的重新分化与组合。由于政党之间的建国理念相异,马来西亚未来的建国方向大体上有三种:马来人主导下的民族国家、伊斯兰国和多族群国家。另外,伊拉克与大叙利亚伊斯兰国组织在中东的崛起,令身处伊斯兰世界的马来西亚民族国家体制也面临着来自外部的强烈冲击。  相似文献   

16.
试析欧洲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欧洲认同的形成是一体化深入发展的需要。但是一体化进程中也存在一种要求尊重、维护成员国民族认同的观点。因此一体化的发展需要处理正在形成中的欧洲认同和现有的民族认同之间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欧盟一直存在超国家主义、国家中心主义和多元主义三种不同的观点。超国家主义认为欧洲认同必然取代民族认同;国家中心主义则站在民族主义立场上对欧洲认同的发展持悲观态度;多元主义则宣扬欧洲认同和民族认同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观点。对欧盟公民的社会调查结果表明,国家主义的观点仍然得到许多民众的支持,但是多元主义正在逐渐深入人心。特别是一种民族认同+欧洲认同的多元主义方式,正在为越来越多的欧盟民众所接受,这为欧洲一体化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7.
文化认同与东盟合作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化认同是东盟合作的基础.所谓文化主要是指价值观.在国际关系中,这种价值观具体表现为国家应该如何追求安全与财富.东盟国家的文化认同具体表现为对东盟方式的认同,这体现为三个方面:即不干涉内政原则、协商一致原则和组织机构的非正式性原则三个方面.东盟国家之所以会有这种认同,主要是由其所处的安全环境所决定的.这种文化认同是东盟取得重要成就的关键,但在今天却面临着挑战.  相似文献   

18.
本文旨在以第13届国会选举之后马来西亚政治、经济、社会诸领域的状况为主要依据,对作为意象的马来西亚国家和作为实践的马来西亚国家进行考察,进而展开以下两方面的论证:(1)马来西亚国家各组成部分的实践过程如何形塑着马来西亚国家的主导原则与主导功能;(2)马来西亚国家建构与政治制度化的不足及其出路。  相似文献   

19.
"客家"从本质上讲是一个文化概念,对共同文化的认同是客家族群认同的心理基础。就缅甸客家人而言,其文化认同就是对整个客家族群自身历史记忆与价值体系的认同。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客家方言、客属会馆作为维系缅甸客家人内部认同的纽带作用逐渐减弱,缅甸客家人在文化认同上也必然会经历一个由族群认同向"民族—国家"认同范式的调整与适应的过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将超越对客家族群文化的认同,成为包括缅甸在内的所有海外客家人文化认同的主流趋势。  相似文献   

20.
战后数十年,在各种内外因素影响下,马来西亚华人社会发展很快,颇具特色。政治上,华人积极参政议政,不但有自己的反对党,还有执政党和政府部长;经济上,虽然受新经济政策的影响,但仍随着国家经济发展而长足发展;在广大华人的努力下,华人社会目前已建成小学、中学到大专的完整华文教育体系,创办了数十种华文报刊,并经常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马来西亚文化教育中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