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理论》2015,(33)
新农村建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随着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农村整体医疗水平有所提高,公共产品供给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对于正处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的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发展程度对农村生产、农民生活以及国家经济的发展有着深远而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质就是要解决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短缺与农村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其实现路径之一就是改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现状,推动农村发展.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矛盾表现为供给数量与结构的失衡,而形成失衡的原因在于缺乏退出机制及意愿表达机制.通过拓展退出和意愿表达途径,可以改善公共物品的供给现状,同时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3.
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改革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力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要从供给主体制度、决策机制、筹资机制以及监督管理机制等方面改革和完善农村公共产品制度,以保证公平地有效地为农村供给足量的农村公共产品。  相似文献   

4.
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湖北恩施州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本文针对当前仍普遍存在的供给结构不合理、农村基层政府财力与事权不对称、供给激励不足、低效供给等突出问题,提出要以特色农业和旅游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龙头,以基本公共产品供给均等化为目标,来带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要在强化各级政府在落后山区公共产品供给责任的同时建立多元供给机制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当前,严重影响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问题是:农村公共产品总量供给不足,农村公共产品部分供给过剩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质量较低.形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单一的治理模式、供给主体和筹资渠道.借鉴西方地方治理理论,对于构建多元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系,调动社会各方的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地方治理视域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路径选择为:明确各级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职责;构建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筹资机制;改革现行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程序;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优势,做到政府与相关组织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政府能力——公共产品的视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的一个关键环节.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就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的改善及供给结构的优化过程.从公共产品的视角出发,有利于深入探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政府能力的本质、问题与成因,政府与乡村自组织的关系等重要方面.我们认为,政府是农村公共产品的主要责任者,政府供给农村公共产品的程度与质量是政府能力的重要表现;农民的自组织化是提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及促进基层民主发展的内在要求;厘清政府与乡村自组织的关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政府既能够承担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责任,又能够在公共产品供给中处理好与乡村自组织的关系,为此,应当划分好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责任;改革乡村治理结构,提升基层政府的能力;培育农村自治组织,提高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处理好政府与农村自组织的关系,促进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造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市场经济和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必要的保障。  相似文献   

8.
对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但目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改革严重滞后,不管是从效率性或是从公平性的角度来看,都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决策机制、监管机制及权责机制等制度上存在严重缺陷。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城市公共产品由财政解决,农村公共产品往往由农民自己集资来供给,这导致了城乡社会第二次分配的不公平和城乡差别的拉大,如任其这种现象持续,将不利于新农村的建设和和谐社会的建设,本文试图从农村公共产品的现状和解决的途径作一个探讨.  相似文献   

10.
新农村建设中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启  肖竞 《理论导刊》2006,(7):10-11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几经变迁,目前存在着供给主体错位、供给总量不足、供给结构失衡、供给机制扭曲等问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建立起多元化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体系,其中,以中央、省级供给主体为主导,以县乡及农村社区供给主体为支撑,以农村合作组织与非赢利部门为依托,提高新农村建设中公共产品供给的效率。  相似文献   

11.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是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在财政制度方面存在诸多缺陷,因此,改进和提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水平,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农村公共产品财政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2.
我国开始进入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阶段。创新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改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要转变政府职能、构建公共财政体制、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规制监管制度、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现代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体制,扎扎实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3.
牛昆仑 《理论探索》2007,(2):100-102
加强农村公共人力资源开发对于提高农村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具有显著意义,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三农”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作用。针对目前农村公共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应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进:完善农村公共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机制,改革地方财政体制,改革农村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供给体制和加强教育与培训工作。  相似文献   

14.
李晓军  刘峰 《学理论》2008,(6):60-62
农村公共产品是指与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产品,如农村的供水、供电、道路、通信、文化设施、养老设施以及基础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笔者调研得知,目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系不健全,主要反映在农业技术服务滞后、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备、医疗卫生供给匮乏以及农村养老保障不完善等突出问题。为此,要采取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和农村社会需求为主体,以农民满意为标准的原则,适当引入竞争机制,构建政府、非政府组织、农民相互合作的公共产品供给体系。  相似文献   

15.
农村"一事一议":历史形成、制度缺陷及完善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让广大农民分享公共财政阳光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由于国家的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多数地区农村集体组织又没有经济能力承担,在农村税费改革和农业税取消后,"一事一议"便成为农村公共产品提供的主要形式并发挥着积极作用.作为一种无奈的制度选择,明显存在着制度设计不尽科学、实施成本过高、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等缺陷.在现行体制下,只有合理界定国家、集体与农民兴办公益事业的事权范围,不断完善"一事一议"的有关制度规定,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才能更好地发挥"一事一议"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是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重要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保障,对于贯彻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和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宏观政策的倾斜使我国的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存在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公平缺失等突出问题。必须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同时要积极引导,发挥社会和市场的积极作用,推进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的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17.
公共产品是社会共同体共同需求的产物,是相对于私人产品而言的社会产品.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对于农村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公共产品的需求是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重要因素.部落首领、豪族、富民先后成为中国古代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并成为农村社会的精英.历史是现实的基础,当前只有转变政府职能,成为"公共服务型"政府.站在农民利益需求的视角,尽力满足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才能从农村获得更广泛的力量源泉,真正解决好"三农"问题,建设新农村.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发展极不平衡。江苏省启东市探索并且建设农村公共服务中心,已经形成覆盖全市农村的公共服务体系,全市320多个行政村建成公共服务中心,为广大农民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公共服务平台,保障农民享有均等化公共服务产品,让广大农民渴望已久的梦想成真,这一可贵的探索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开创意义。  相似文献   

19.
浅论构建公平合理科学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的总量严重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层次低、农民负担过重等问题,已严重制约了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综合质量的提高,构建城乡协调平衡、公平合理、科学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农作制度向非集体方向的变迁,集体经济大多难以维系。广大农村地区因此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无序和混乱,农村公共财政也因而日渐萎缩,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水平不断恶化。如何将农民重新组织起来,成为一个最急迫的问题。本文表明,如果说最初“村委会”这种组织形态的出现是农民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自发反映和创造,那么,村民自治制度则更多地是国家为了解决非集体化改革后农村社会的失序、管理上的“真空”和农业基本建设、农村公益事业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失效问题而主动作出的制度安排,与自治价值、民主追求关系不大。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说,村民自治制度的最初诱因,是国家为了解决非集体化改革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