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及其学术成果的特点出发,分析了现有评价标准的尴尬及困境,最后提出建立客观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标准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RCCSE)是继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三大体系之后又一期刊评价体系,是由中国学术期刊评价委员会和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3.
制度评价本身蕴含着一定的价值标准和客观尺度,这个标准和尺度不是唯一的,而是一个立体的四维体系:即生产力发展程度与人的生存状况的有机统一;制度文明的历史尺度与社会发展文明程度的现实尺度的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生态评价尺度;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最高标准和尺度。制度评价的四维体系是内在统一的,构成制度评价体系的客观性、时代性与实践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社科院“国家创新体系”研究小组指出,不能把知识经济和知识创新中的“知识”狭窄地理解为“科技知识”,还应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从这一视角出发,他们提出了“构建国家创新体系是一项以知识为基础的制度创新工程”的观点。   毫无疑问,强调科技成果要转化为生产力  相似文献   

5.
一是构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评价体系。以品质、知识、能力、业绩并重作为高层次人才评价标准,开展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评选活动,并给予重奖。对评选出的3位“科技创新成就奖”获得者,每人奖励20万元。  相似文献   

6.
新世纪里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对这一问题, 100个人可能会有 100种答案。但是所有这些答案都可能离不开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真”的问题,但要使“真善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唯有人文社会科学才能解决。因此,我们认为:二十一世纪,我们要努力为人文社会科学鼓与呼。  什么是人文社会科学 ?学者各有定义,但是研究人类社会及人、社会、自然之间相互关系这一点可能是共同的。一般地说:社会科学是时代性科学,是近代社会结构化的产物,主要学科包括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等。经济学研究对象是市场,社会…  相似文献   

7.
城市法治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本课题的基础。评价体系包括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两个组成部分。建立城市法治环境评价体系必须遵循科学性、操作性、可比性、典型性的原则 ,从存量、质量、结构、变动度四个维度静态与动态、现状与发展趋势相结合全面系统地评价城市法治环境。  相似文献   

8.
赵波 《前沿》2008,(6):82-84
制度安排的伦理原则关乎制度的正义、公正与否的伦理评价,涉及制度的最起码的公共理性。制度安排的标准不是单一的或者是唯一的标准,而是一个标准体系,它是由多层次的评价标准所构成的伦理评价标准体系。制度的选择应遵循公正、效率、人的全面发展的伦理原则。  相似文献   

9.
人文社会科学在当代人类实践和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引起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与重视。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欧阳康教授主持的国家教育部“九五”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点项目“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哲学”课题顺利结题,其最终成果是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哲学丛书”,共计专著8部:《社会认识方法论》、《社会本体论》、《社会理解论》、《社会理想论》、《社会评价论》、《社会决策论》、《社会认识进化论》、《人文社会科学哲学》。这套丛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哲学界在这一新兴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和进展,对于推进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具有积极意义。最近本刊记者采访了该课题负责人暨丛书总主编、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助理、哲学研究所所长欧阳康教授。现将访谈的主要内容发表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讲话,通篇贯穿实事求是的问题导向,及时回应明确回答了许多重大问题,正本清源,析事明理,鲜明强调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地位,突出提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历史任务,明确阐述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教材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正确导向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评价问题,成为引领新阶段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科学指南,标志着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迎来历史黄金期。  相似文献   

11.
我国对“知识经济”的认识和理解主要是依据OECD的有关文献。但它有很大的片面性,即它所说的“知识”主要指科技知识,而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无关。因此,我们在制定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战略、创设“国家创新体系”时,应当破除将人文社会科学与科技知识截然对立的观念。人文社会科学亦应据此实现自身的转型和创新,以承担起它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12.
刘波 《前进》2009,(9):37-38
近年来,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已经成为深化国企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如何选准人、用好人、激励人,一直是国企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焦点所在,也是难点所在。深化国有企业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关键是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明确选人用人的标准和方法,真正使有本事、能干事、不出事的干部能够脱颖而出,这是国有企业深化干部人事制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长期以来,在企业干部考核体系构建上,一直是借鉴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3.
论“以民为本”理念下和谐社区建设标准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和谐社区标准体系的构建旨在为建设和谐社区提供一个参照和衡量的标准,是建设和谐社区的有力保障.本文在梳理和谐社区理论背景,以及国内和谐社区建设实践的基础上,引以民为本为视角,构建了和谐社区建设的原则和建设的标准体系.  相似文献   

14.
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评价必须依据三个基本的标准。一是创新性标准,就是看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等是否具有创新性;二是真理性标准,就是看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以及是否符合思维逻辑;三是价值性标准,就是看是否准确回答时代问题、是否有助于解决现实问题、是否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  相似文献   

15.
科学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不仅是完善教育管理体制的一种有效手段,而且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构建评价体系应坚持导向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可行性原则;个性化原则;激励性原则。构建和实施评价体系工作应处理好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继承传统与创新教育的关系、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关系;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关系。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体系的客观公正性,使大学生在测评杠杆的导向下,激发其创新潜能,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知识经济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潜能的充分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在于能否形成一个有利于人才成长发展的评价机制,以及建立一套科学的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构建面向知识经济需要的人才评价体系,进一步开发现有的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对实现科教兴国战略,推动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和现实的意义。 人才素质评价体系的基本内容 根据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结合我国现阶段人才素质的实际情况,我们把思想道德素质、科学知识素质、智力与工作能力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等五项内容作…  相似文献   

17.
《岭南学刊》2018,(6):137-137
在最新发布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18年)》中,《岭南学刊》入选"2018年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在2014年入选"A刊扩展期刊"的基础上实现了新突破.2018年11月1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主办的"第五届全国人文社会科学高峰论坛暨期刊评价峰会"在北京举行,会上发布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18年)》(简称《报告》).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东南亚铜鼓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跨国多民族共享的区域文化,其研究是一个国际性、综合性的重要研究领域,中国学者应该与时俱进,努力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铜鼓学,这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部分,亦是文化自信的体现和需要,有助于突破和超越该研究领域西方视角的局限性。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铜鼓学不仅必要和重要,而且可行,因为中国—东南亚铜鼓文化的主体自古至今在中国,中国已掌握了中国—东南亚铜鼓文化研究的主导权,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铜鼓学不是要自我封闭,建立一个自说自话的体系,孤芳自赏,而是要超越西方话语体系,摒弃殖民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桎梏,因而,要坚持国际视野、人文情怀和科学精神的原则要求。  相似文献   

19.
社会问题的症结在哪里?所谓人文教育,也可以叫社会科学教育。社会科学包含的内容丰富多彩,如历史学、文艺学、美学、伦理学和心理学以及政治经济学等等。如果说科学教育是以技能培训为主要目的的话,那么,人文历史教育就是——精神情操的陶冶为主要目的的教育,甚至可以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润滑剂。人文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并不是人文专业的学生或专业人士才需要,社会上所有的人都需要。就像只顾掠夺性开发、不注意保养的草原有可能导致沙漠化一样,忽视人文科学教育的后果也有可能导致人的精神和心灵世界的沙漠化以及社会的功利化。对广大青少…  相似文献   

20.
计算机网络在20世纪后半叶迅速地覆盖到全球每一个角落,将人类社会带进了网络时代.这一现象,必然将21世纪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网络时代的人文社会科学,首先意味着人文社会科学有了全新的研究手段.在电脑还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