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4月24日,清华大学迎来百年校庆。作为校庆系列活动之一,昨日“2011大学校长全球峰会暨环太平洋大学联盟第15届校长年会”在清华大学举行。国务委员刘延东在会上表示,中国将进一步加强大学的学风校风建设,倡导大学要保持独立思考、实事求是的品格,弘扬志存高远、淡泊名利的精神,  相似文献   

2.
《同舟共进》2012,(7):85-F0003
突出一个主题 大学的本质是学术,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大学的基本职能之一。基于这种认识,东莞理工学院确定了20周年校庆以“文化校庆、学术校庆”为主题。这一主题提出后,获得了全体莞工人的高度认同,并牢牢把握了20周年校庆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孟子的学说在历史上对中国社会精神层面的影响巨大,其学术精神在中国学人中的影响尤为深远。孟子学术精神主要体现在“知言”和“养浩然之气”两个方面。“知言”即懂得说话,从特定角度上说,是关于辩论的学问,其重要体现是批判;“浩然之气”则是由义的蓄积以至仁德充满的强大精神外发,是千百年来中国学人刻意修炼和追求的境界。此外,孟子学术精神还有几个方面值得重视,诸如“凡同类者,举相似”的分析研究方法、“中道而行”的学术主张、“学则须疑”的问学路径、“以意逆志”的解读心法、知人论世的学术态度、开放的学术门户观念等等,都对后来的学术及其研究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自上世纪90年代始,随着大学合并、改名、升格和扩招之风狂飙,又掀起了一股大学校庆热潮。翻开报纸,一个又一个大学校庆公告,真让人目不暇接。依照我国惯例,国庆、校庆厂庆等,都是逢五逢十庆祝的,依此而论,2011年是清华大学建校百年纪念,在校园内举办一次隆重的校庆活动是完全应该的。  相似文献   

5.
张敏 《前沿》2014,(21):74-75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的内在根据。大学精神最为鲜活也最为本真地体现在大学学人的身上,即大学师生之间的精神交流以及内在生命的成长。大学学人是大学精神的营造者和守望者,应持守“为学术而学术”的独立精神、“兼容并包”的自由精神、“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以及“以真理为友”的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6.
我国学术自由的宪法规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伟 《前沿》2009,(7):77-80
虽然我国宪法没有明文规定“学术自由”,但是,从宪法对公民创造、表达自由和受教育权利保障的内在精神看,学术自由也是我国宪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彰显和贯彻以大学自治为主要载体的宪法学术自由,不仅是我国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术的社会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制度条件。  相似文献   

7.
提升大学精神 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精神与大学制度互为表里,大学精神产生于现代大学制度之中,大学制度蕴涵滋养着大学精神。本文探析了大学精神的丰富内涵与本质,剖析了当前大学功利异化、大学精神衰微的现象,提出需要从树立学术自由、学术自治的观念,加强民主管理;发展办学特色,践行办学理念;构建大学文化等三个方面来提升大学精神,推进现代大学制度的创新。  相似文献   

8.
无障碍,一个与人文与科技密切相关的课题.在清华大学105年校庆到来之际,它成为清华园热议的话题之一,为清华旷久的“人文日新”精神又增添了一抹炫丽的色彩. 四月的清华园,柳绿草长,荷叶连连,牡丹竟放,生机一片.欢迎校友返校的大红条幅挂满各院系的楼前,一群群皓首童颜的老校友故地重游,回家团聚的热情在这个写满自豪的校园里弥漫着……就在此时,一条临时搭建成的无障碍通道,铺着大红色的地毯,盛装般地出现在清华大学主楼二楼的报告厅门前,为轮椅代步者、为步履蹒跚者,架起了一道能平步顺畅地登入“学术殿堂”的桥梁.  相似文献   

9.
《创造》2008,(11):74-77
校庆期间,云南师范大学的学生一次次与大师亲密接触,感受大师的学术、精神和人格魅力。接受知识的洗礼。 10月31日,作为西南联大在昆建校暨云南师范大学建校70周年庆典主题活动之一,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副会长、控制论与人工智能专家、中科院院士戴汝为学术报告会在云南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书院举行。  相似文献   

10.
西南联大─—润泽云南教育的甘泉金子强一九三八年五月,在日寇侵华、外祸日亟的民族危机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所中国著名学府南迁昆明,会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在昆明八年,大体上“与抗战相始终”,对云南的学术与教育风气产生了极大影响。教...  相似文献   

11.
施鹏  程刚 《前沿》2015,(3):10-14
大学学术文化的核心要素为学术观念、学术精神、学术道德和学术环境,相应呈现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规则文化四种形态。在"求真育人"的本质价值诉求中,规范学生的学术思想与行为、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道德自律是对大学学术文化建设实践目标与功能指向的真实解读。鉴于此,应倡导并培育"学术自由"、"学术民主"的核心价值理念,确立大学学术精神;建立学术本位的"教授治学"制度,形成学术立校传统;加强学术伦理建设,提升学生的学术道德素养;促进课堂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协同整合,突出学术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良好的研究生导学关系,形成和谐的学术共同体,全面推进大学学术文化的协同创新。  相似文献   

12.
姚超博 《湖湘论坛》2012,(1):97-100
学术论文的写作方向是要体现学术精神。具体应该在学术论文的规范、命题、结论等方面来体现,并且写作论文时要把握好学术精神的“冷”与“热”,最终通过学术论文来体现出学者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学术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13.
知识混子:出自几年前辞职下海以修理电动车谋生的清华大学博士董冰之语,指心思不在学术上,每年东拉西扯拼凑些“学术垃圾”来应对职称考核和科研成果考查,最终也能混成教授的人。  相似文献   

14.
从学术文化看大学现代学术制度的完善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现代学术制度建构的基础是大学的学术文化,大学学术文化的根基是学术自治和学术自由。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大学学术制度建设中存在的文化制约因素,提出加强大学学术文化建设,实现政府宏观管理与大学自我主导的有机统一,坚持学术自由与学术责任相伴相生,促成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良性互动,达到人文管理与学术评论和谐共生,是现代大学学术制度完善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聂晓敏 《人民论坛》2011,(8):172-173
培养青年学生的学术精神,是国家创新发展的基础所在。面对当前中国学术界道德缺失现象,须所有的学术机构、学者,包括媒体共同努力。要重视学术研究的敬畏精神,促成学术界治学秩序;营造科学的学术研究氛围,提倡学术争鸣;倡导学术精神的沉淀,形成内在的学术价值;加强自律和监督,形成一个贯通终极的治学精神体系。  相似文献   

16.
现代大学制度在西方各国虽然千差万别,以致每所大学都各有特色;但作为一种制度范型,却有着基本的、共同的、公认的、甚至已经变为常识的若干特征.这些特征概括起来主要有四项,也可以称作现代大学制度的“四项基本原则”,或者叫做“四A”原则,即学校自治(Academic autonomy)、学术自由(A-cademic freedom)、学术中立(Academic neutrality)、学术责任(Academic accountability).  相似文献   

17.
尹方 《青年论坛》2011,27(1):1-3
学报是反映高校教学科研成果的重要窗口,是学术创新、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高地,也是彰显大学精神的一面旗帜。大学是学术的殿堂,办好学报既是不断提升科研能力和学术品位的必要条件,也是塑造现代大学精神的客观需要。一所有追求的大学,需要一份高水平的学报作为主要的学术阵地,来表明学术立场,阐发学术观点,传达学术声音,实现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8.
李红 《台声》2001,(6):4-5
“今天,清华大学校园里春光明媚,万物更新,充满着蓬勃朝气。来到你们中间,我仿佛年轻了许多,心情特别高兴……” 4月 29日,中国著名学府清华大学隆重举行建校 90周年庆祝大会,国家主席江泽民到会祝贺并发表重要讲话,朱 ?基、胡锦涛、李岚清等国家领导人出席了庆典。海峡两岸清华大学(北京清华大学和台湾新竹清华大学)首次结束各自纪念校庆的历史,在北京携手共庆了这一辉煌时刻。 一 春意融融的清华园清新俊逸,巍峨壮丽的校门、古色古香的清华学堂的匾额、美轮美奂的欧洲古典式的大礼堂、绿荫满窗的大图书馆点缀在水木清华、荷…  相似文献   

19.
《青年论坛》2011,(6):87-87
针对当下批评责难大学学报的声音不绝于耳,尹玉吉在《清华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撰文认为,大学学报功不可没。1.《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显示,大学学报名列前茅。由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出版、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与清华大学图书馆共同研制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系列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  相似文献   

20.
张维 《思想战线》2001,27(3):122-126
熊庆来1937年~1949年任云南大学校长.其间,他励精图治,将这所原本不知名的边疆省立大学办成为全国知名大学,被英国<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1947年)列为中国15所世界著名大学之一.熊庆来的办学思想主要体现在突出特点、提高学校地位、提高学生素质、加强科学研究、建立高效机制以及倡导学术精神等方面.这些做法值得今天的教育改革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