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泓 《新重庆》2007,(6):10-13
汪洋书记在市第三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为重庆发展作出的“314”总体部署,最关键、最现实、最紧要的是坚定不移地搞好城乡统筹。近日.国务院批准我市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机遇与挑战,政法机关责无旁贷,我们必须抢抓机遇.自加压力.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切实肩负起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神圣使命。[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加强立法探索 保障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元文 《新重庆》2007,(6):19-19
重庆市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把重庆建成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战略构想.是深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重庆发展的“314”总体部署.实现重庆新的振兴的重大举措。从法律和制度上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制度保证。如何进行保障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立法探索.我认为.重点在于抓住“三个统筹”。[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张智勇 《新重庆》2007,(7):14-15
重庆作为典型的“大城市”和“大农村”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地区.城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显得尤其突出。那么.我市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口在哪里?笔者认为突破口应在理念上,统筹城乡发展滥觞于“三农”问题.突破于就农论农的理念。统筹城乡发展是以城促乡的理念.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应是城乡互动转化,即加快城市化进程,靠市民化(把农民变市民)解决农民问题;靠城镇化解决农村问题:靠工业化解决农业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新重庆》2007,(6):30-31
国务院已正式批准重庆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这是新阶段党中央赋予重庆新的历史使命。城乡统筹发展的抓手是产业带动。用心考察跻身“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十大餐饮品牌企业”的重庆陶然居饮食集团的发展模式.我们惊喜地发现.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创业.他们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已形成了“一核带五转”的经营理念.[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唐军 《重庆行政》2011,13(1):105-107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发展不协调问题十分突出,严峻的"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使统筹城乡发展成为新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任务。2007年6月,中央批准重庆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目的是在重庆这样一个具有中等省构架和欠发达省特征的直辖市,探索统筹城乡发展之路,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寻求突破。  相似文献   

6.
方娟 《公民导刊》2008,(11):30-31
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构建和谐重庆的必然选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需要。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九龙坡,在推进城乡互动发展中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和谐发展的新路。  相似文献   

7.
国内外统筹城乡发展的经验启示及上海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对实现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意义重大。国外的一些国家在工业化、城市化浪潮中,在解决城乡二元结构方面进行了多项改革,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制度体系,他们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而国内的经验主要有苏南“乡镇企业为动力”的发展模式;以工哺农、城乡结合的大城市城乡统筹模式;中西部地区城乡统筹发展模式;以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点的嘉兴模式;以解决农民工问题为突破口的重庆城乡统筹模式等几种。上海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政策重点仍然是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创新,加强统筹城乡发展的规划体系建设和加大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力度,力争在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  相似文献   

8.
刘晓峰 《前进论坛》2008,(12):12-13
统筹城乡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战略举措。国家在重庆、成都设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就是要在积极探索中尽快形成统筹城乡发展新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推动全国深化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政策》2008,(3):57-59
2007年6月,国家正式批准成都、重庆两市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都市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坚定不移地按照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部署,即以‘三个集中’为核心、以市场化为动力、以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保障,全面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的总体要求,和“力争到2017年.‘三个集中’取得显著成效、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城乡差距得到明显缩小、科学发展体制初步形成”的总体目标。前不久,我们对成都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情况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10.
重庆市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肩负着探索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经验的国家使命。重庆市情特殊,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和民族地区于一体,城乡、区域发展极不平衡,统筹城乡发展任重道远,客观上要求作为重庆一流经济强区之一的涪陵率先突围。  相似文献   

11.
统筹城乡发展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核心课题。党中央在全面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方针,其重中之重是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教育公平,一直是近些年来公众热议的命题。可以说,要解决"三农"问题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就必须重视教育公平问题。我们注意到,《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文件)明确要求重庆"建设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因此,重庆必须抓住机会,积极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12.
可顺祥  张晓松  洪波 《创造》2011,(11):38-43
城乡一体、和谐共进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都无法回避的重要命题。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体制,使各种资源快速地向城市聚集,城乡差距拉大。如何构建科学的城乡关系?已经持续了5牟城乡一体化改革实践的红河州开远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样本。作为云南省唯一的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县市,开远市依靠创新的思维和大胆的探索,努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坚冰,为城乡居民寻找“幸福魔方”,奏响了一部强势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铿锵乐章。临近深秋,本刊记者特别走进开远,实地感受其城乡统筹发展的生动实践,探寻5年聚变突破的内生力量,以期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周德强 《人民论坛》2010,(11):154-155
通过对重庆高职教育和城乡统筹情况分析,针对高职教育的特色和优势,以及重庆高职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高职院校以自身教育资源为推动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服务。坚持政府主导、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完整合理的高职教育体系和机制,使高职院校真正成为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主力军,有力助推重庆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统筹城乡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任务。近年来,鄂托克前旗旗委、政府立足旗情,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旗委、政府"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积极寻求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缩短城乡差距的有效途径,把农牧业与工业、农村牧区与城镇、农牧民与城镇居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科学规划、统筹发展,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与现代文明成果。  相似文献   

15.
统筹城乡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大连率先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和建设东北亚重要国际城市的重要前提。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6.
苏杰 《重庆行政》2010,12(4):30-32
重庆市九龙坡区陶家镇位于重庆都市区西南部,离主城区30分钟车程。九龙坡区作为重庆市首个城乡统筹发展综合改革先行示范区,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发展进程受到全社会普遍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7.
徐亚平 《群众》2012,(11):28-29
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小康的题中之义,也是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洪泽县立足自身实际,坚持城乡互动融合发展,巧借后发优势,创新工作举措,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作出了一些有益探索和有效实践。  相似文献   

18.
李学建 《新重庆》2007,(7):9-10
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既是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的迫切需要.又是推进建立重庆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现实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务工作者.必须牢固树立“主业”观念,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实施固本强基战略.努力探索与城乡统筹发展相适应的党组织体系.为推进区域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相似文献   

19.
统筹城乡就业,是实现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重要条件。统筹城乡就业,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应积极稳妥地建立城乡统筹就业的新机制。要在分析当前我国统筹城乡就业工作中的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找出构建统筹城乡就业新机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易小光 《中国发展》2008,8(4):99-104
重庆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该文在全方位分析重庆市情的基础上,为重庆农村改革作出规划设计,并提出一系列建议以促进重庆的城乡统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