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邑人"撰志略"不忘"清献德"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武夷山市城村村,珍藏着一部清版《古粤赵氏宗谱》。该宗谱收编了多篇其它史籍未曾收录的人物传记,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2.
朱昊冰  徐畅 《探索与争鸣》2023,(1):164-176+180
钢琴在晚清上海大致存在宗教、娱乐与商业三种传播路径和相应的应用场景。尽管这三者之间没有严格的时间先后顺序或因果关系,但其共同反映出西洋文化初到中国时所经历的模仿、迁移与融合的历史演变进程。一部分居住于上海租界的早期欧洲移民,努力仿照他们原先熟悉的生活模式,在上海开展宗教活动,策划并观赏与欧洲剧院相似的文艺演出,继而从中发现和开拓商机,创造和促进了上海音乐文化市场的日趋繁荣。钢琴作为重要的器物承载形式,见证并参与了这一段内涵丰富的历史。依托晚清时期上海最流行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对此进行分析,既能展现钢琴乐声在近代上海被演奏、被聆听的原景样貌,也有助于揭示和探讨艺术跨国传播中东西文化碰撞交融的历史特征。  相似文献   

3.
在长三角,德清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独树一帜。升华拜克、佐力药业、我武药业等一个个在行业中如雷贯耳的名字就在这里诞生。生物医药产业约占德清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5,产值约占到全省生物产业总量的1/10。如今的德清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已成为"国家火炬计划德清县生物与医药特色产业基地"和"生物与医药国家科技  相似文献   

4.
徐莉莉 《小康》2012,(8):94
"社会道德的提升和发展完全靠灌输式已经没有生命力了,一定要内化为一种自觉、一种文化现象,只有通过道德的自觉才能够形成全社会共同的信仰和道德操守"《小康》:公民道德建设的"德清现象"多年来受到广泛关注,您认为这种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在德清而不是其他地方?张晓强:这种现象出现在德清,不仅在于民风淳朴,追溯当地整个历史脉络来看,它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形成一定的态势,首先有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积淀作为支撑。其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德清在物质和精神之间找到了平衡,从而能够协调发展。"德清现象"不是刻意打造出来的,而是源于当地百姓对社会道德问  相似文献   

5.
苏红丽 《求索》2011,(6):119-120,179
本文采用法律人类学的方法以凉山彝族地区纠纷调解人"德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在多元法律文化背景下彝族传统法文化存在的必然性,指出凉山彝族"德古"是彝族传统法律文化的代表者、彝族地区纠纷调解人。"德古"的存在实现了彝族法文化和国家法关系上法治资源的整合,进而维护了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6.
罗孝平 《传承》2011,(9):1-1
胡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笔者认为,德与才,辩证相生,缺一不可,无德无才者必被淘汰,有德无才者难以兴业,而有才无德者则祸患无穷。只  相似文献   

7.
<正>照搬西方处理大国关系的逻辑思维方法,掉进修昔底德陷阱的概率较高;而按中华历史文化的思维则有可能柳暗花明,避免掉进修昔底德陷阱化解修昔底德陷阱,从中华文化中寻找吸取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方法虽然在历史上也有英美之间权力和平转移的特例,但西方国际关系的主流更认同所谓大国对抗的观点。这一说法的最早来源可以追溯到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s Trap)。古  相似文献   

8.
赵少峰  陈德正 《前沿》2012,(9):188-191
晚清中外文化交汇过程中,西方传教士出版的历史期刊中出现了大量关于古典史学的内容。荷马、希罗多德、修昔底德等一批史学家及其著作被介绍过来,对宋恕、康有为、梁启超等晚清学者产生了重要影响。传教士将古典史学译介过来,是为了证明西方也有可以和中国相媲美的历史和文化,具有一定的政治目的。探讨古典史学译介的原因和内容,是认识中外史学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古镇新韵     
千里运河,千年古镇。 余杭区塘栖镇是浙江历史文化名镇,古运河重要节点。这里河宽、桥密、塘多、漾清,物产丰饶,吴越文化底蕴深厚,有着"江南佳丽地"的美誉。  相似文献   

10.
李斌 《求索》2010,(7):198-200
晚明山人陈眉公分别被清初李渔、清中叶蒋士铨塑造成了"金石君子"与"隐奸小人"的形象。陈眉公艺术形象反差巨大,主因在于李渔、蒋士铨不同的人生际遇,以及他们不同的戏曲创作思想、文学价值观。李渔、蒋士铨笔下的陈眉公,虽与历史本来面目多有不同,但他们对陈眉公的刻画,恰与清代社会对陈眉公的褒、贬评价一致,作为艺术形象的陈眉公便具有独特的历史认识价值,其艺术形象的转变,折射出清代社会文化风气的深刻变迁。  相似文献   

11.
汪琦  王炎琪 《求索》2010,(6):92-93,67
中华民族"和"之乐美学思想和理论体系在先秦奠定,汉魏晋唐对"和"之乐的着力继承与发展,宋元明清"和"之乐与"礼德"得到了有机融合。"和"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静脉,"和"之乐彰显了东方人特有的气质和魅力。  相似文献   

12.
彭东昱 《中国人大》2010,(18):25-28
在现行刑法分则规定的480多个罪名中,有68个可以判处死刑。这一比例,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死刑罪名最多的国家。其实,"重刑"并不是中国刑法的历史传统。自上古有文字记载以来,"恤刑"、"明德慎罚"的刑法思想,一直是中国法律文化的主流思想。在限制与废除死刑的过程中,我们正在做出巨大的努力,我们用三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几百年才走完的路。  相似文献   

13.
沈善增 《传承》2011,(7):66-67
古往今来,人类文化以价值取向定位,只有崇德文化与崇力文化两大种。中华文明之所以优越,就因为两千五百多年前,《老子》明确提出了"道德"的概念,确立了崇德文化话语。但《老子》所言之"道德",与今天使用的与"法律"相对而言的"道德"概念有所不同。今天所指"道德",在古时属于"礼"的范畴。"道德"属于伦理范畴,但处于伦理的高端,"礼"则属于伦理的底线。今天通常认为"法律"是约束人的行为的底线,其实"礼"(游戏规则)也是约束人的行为的底线,只不过这是一种文化观念的底线。崇德文化之"德",使用的是"道德"的古义,或谓"本意"。  相似文献   

14.
孔令举 《前沿》2011,(10):57-59
"道"为万事万物本然的存在方式或一般规律,"德"为"道"的可能发展方式或最好表现方式。对于自然存在,"德"与"道"正好同一,自然的"德"正好就是"道",自然之"道"必然有其"德"。对于人这种自由存在,人之道就超越了"遵循"这一问题,人之德就变成了对可能发展方式的开拓,于是出现所谓道德问题即有德无德问题。所谓人道目的,就是对于道来说,德就是目的。只有人道目的才能约束人的概念。道德的依据就是目的论。  相似文献   

15.
洛舍,这座位于德清县北部的弹丸小镇,自上世纪80年代初,探索走上了被誉为"乐器之王"——钢琴的制造之路。短短20余年间,洛舍人敢想敢干,凭着不懈的创业热情、创新智慧,从简单的装配到完全独立自主造琴,逐步把洛舍打造成了全国首屈一指的钢琴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16.
赵云 《前沿》2010,(2):171-173
建国60年来,中国的钢琴教育事业在取得显著成就蒸蒸日上的同时,也出现了方方面面有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人性因素"在建国60年间钢琴教育中变迁的阐述,反思当今钢琴教育在精神面貌方面的现状,探究教育的本质与根本目的,最终指出21世纪的钢琴教育应在重视知识技巧传授的同时,更要重视"人性因素"的启发与培养,这才是促使中国的钢琴教育事业始终保持健康前进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17.
"以德治警"作为"以德治国"这一重要治国方略在队伍建设中的具体要求和体现,已经践行近十年。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呈现出多元化、市场化趋势,公安队伍中也出现了诸多与"以德治警"相背离的现象。文章从"以德治警"是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客观需要和必然选择,是提高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的前提基础和重要保障两方面,更深层次地探讨了"以德治警"的实质和内涵,阐述了"以德治警"对公安队伍建设的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临邑县德平镇是千年古镇,文化底蕴丰厚,镇人大积极向政府提供建议,镇政府积极采纳,从发掘德平悠久历史文化、健全文化设施、丰富群众生活角度出发,不断加强文化建设。一是不断发掘弘扬德平悠久历史文化。完成了《鲁北重镇德平》和《二国祢衡传》的编辑出版发行工作;为德平米窝头、熏鸡等传统名吃精心印制了包装、注册了商标,被列入"德州市著名小吃"行列,目前,德平米窝  相似文献   

19.
茶德三说     
竺济法 《协商论坛》2009,(11):62-62
"茶德"一词最早见于唐代刘贞亮的《茶十德》,首次概括了饮茶对身心、精神的多种功效。笔者在撰写一篇有关茶道的论文时,比较茶道与茶德关系,梳理出"茶德"至少有三层含义。  相似文献   

20.
张鲁宁  韩启群 《前沿》2011,(20):185-187
本文主要借用雷蒙德.威廉姆斯的空间文化批评理论,尤其是"情感结构"和"边界空间"等概念解读福克纳后期重要作品《村子》,透视小说中折射的20世纪上半叶美国南方社会转型期的特定文化形态。《村子》里关于老法国人湾的地理想象不但勾勒了一个处于变迁过程中物质的、地理的"边界空间",同时也呈现了新旧冲突融合过程中充满价值矛盾的精神生活的文化空间,这种富有张力的文化空间形成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情感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