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政府绩效评估是政府管理创新的一种重要模式,开展政府绩效评估已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如何促进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开展越来越为大家所关注。当前各级地方政府开展绩效评估面临着许多问题和难点,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将对我国推进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演化范式下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可持续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国宪  孙斐 《公共管理学报》2011,8(1):104-113,128
地方政府创新不仅是世界范围内政治经济发展的一种普遍现象和趋势,也是推动我国政治-行政改革的主要手段。本文在梳理地方政府创新相关文献、分析中国地方政府创新案例的基础上,基于演化范式对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可持续性进行了理论探讨。首先,本文重新界定了地方政府创新可持续性的内涵;其次,研究了其演化路径与内容,指出了地方政府创新可持续性的四条演化路径和三个方面的内容;然后,分析了其内外部决定因素,总结出地方政府的适应性学习、"政治企业家"精神、知识累积、创新的路径依赖、多样性选择主体的内生需求、知识外溢与竞合、创新嵌套的行政文化和技术创新等八个决定因素;最后,构建了地方政府创新可持续性的分析模型。  相似文献   

3.
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可持续性是地方政府制度创新面临的现实难题。制度演化理论以系统、动态的视角为我们分析地方政府制度创新可持续性问题提供了新视角。基于制度演化理论的解析,多样性选择主体的内生需求、地方政府的适应性学习、创新者的"企业家精神"、路径依赖、地方政府间的竞合关系、制度创新与非正式制度的契合程度、制度创新的制度化能力诸多因素都会影响到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可持续性。通过建立制度创新与公共利益的连接点、构建科学的制度创新绩效评估体系、培育创新者的"企业家精神"、摆脱制度创新的路径依赖、促进地方政府之间的良性竞合、提高制度创新与非正式制度的契合程度、强化制度创新的制度化能力等,可以提高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4.
关于我国目前政府绩效评估的现状、问题和政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府绩效评估作为政府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工具近年来受到我国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我国各级政府开展绩效评估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地方对政府绩效评估的本质与规律认识尚有不足,各地政府在绩效评估的进程上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因此需要从根本上对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工作展开反思和总结.本文在分析了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现阶段改进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工作的若干指导性原则和具体政策建议,以对改革和促进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政府绩效评估是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的基础,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研究逐步丰富和深化,指标体系建设也在不断推进,但存在的突出问题表现为实践应用性差,缺乏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估技术基础。评估模式和基本技术路线的不成熟,已成为制约中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实践发展的主要因素。当前中国政府绩效评估模式普遍存在着绩效结构研究薄弱、评估指标技术定位偏差、作为基础支撑的数据源障碍等问题。因此,构建科学、规范的第三方政府绩效评估基本技术路线就显得相当重要。目前,推动政府绩效评估模式创新,建立包括政府绩效结构、指标选取和确定、数据无量纲化、评估权重设定、与评估指标对接的数据库建设在内的政府绩效评估基本技术路线,是深化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研究的前提,是推动第三方政府绩效评估实践发展的关键。研究表明,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估技术模式和方法,使建立全领域、连续性、应用导向的全国性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具有重要的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6.
《行政论坛》2018,(2):73-79
正确的政府绩效评估方法是提高政府绩效评估科学性,增强绩效评估结果可靠性的根本保障。绩效棱柱模型是20世纪末提出的应用于企业绩效管理的模型,其中,有许多概念方法同样适用于政府绩效评估。在绩效棱柱模型的基础上,综合国内外政府绩效评估方法,尝试提出的一种新型的政府绩效评估模式——"双e螺旋循环"模式,力求汲取各类模型及方法的可取之处,规避各类方法的不足,进而更好地完善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工作。  相似文献   

7.
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工作在积极探索中前行,但由于尚处起步阶段,政府绩效评估理论和实践方面都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本文在对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制度保障、指标体系建构、监督管理系统等方面内容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后,提出完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小森 《理论导刊》2006,(10):13-15
非政府组织作为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重要外部评价主体,具有政府内部评估主体无可比拟的独特功能优势。目前,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中的作用,面临多种因素的制约。只有在分析非政府组织在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中所遇到阻碍的基础上,加强重塑非政府组织公信力,提高政府行政透明度,培养公民社会成长土壤,才能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地方政府评估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如果把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看作因变量,价值、技术与体制就是它的自变量。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困境表现为:在价值取向上面临着官本与人本、管制与服务、经济增长与公平分配等多元价值冲突;在技术上面临构建评估指标体系、绩效评估量化等难题;在体制上面临着官僚制与"政治上位的政治与行政一体化"的窘境。  相似文献   

10.
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考评指标量化存在的问题是定性与定量考评指标不能有效结合,量化考评指标不能契合每个公务员工作性质。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考评指标量化设计应更加客观、公正地评价出地方政府公务员的"德、能、勤、绩、廉",让绩效考评制度真正做到"奖勤罚懒"。地方政府创新模式有:组织战略、部门战略、个体工作目标"三位一体"的关键绩效指标法模式;分级分类绩效考评指标量化模式;考评周期的分级分类量化设计。地方政府考评指标量化创新顺利实施的必要保障包括:战略目标的清晰界定、岗位职责的清晰界定、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辅助和地方政府一把手的强势推动。  相似文献   

11.
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南通模式":效应、瓶颈及努力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目标导向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南通模式”具有十分明显的传递效应、导向效应和监督效应。同时,也存在着指标体系没有充分体现现代政府绩效评估的要求、政府绩效评估工作机制有待统一完善、政府绩效考核的方法和工具比较单一、政府绩效考核的结果运用不够全面等亟待消除的难点与瓶颈。完善基于目标导向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模式的主要路径是: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完善政府绩效评估工作机制、将政府绩效评估从技术方法提升到制度安排、深化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结果运用等。  相似文献   

12.
郑方辉  喻锋  覃事灿 《公共管理学报》2011,8(3):13-23,123,124
政府绩效评价是公共管理及政府管理创新的前沿课题。作为一个全新的范畴,政府整体绩效评价具有典型的本土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我国地方政府整体绩效评价构成了民意表达的基本路径,具有民主导向与技术完善的双重功能。本文提出了政府整体绩效评价结果导向的理论假设,并依据既定的技术方案,基于独立第三方立场和公众满意度导向,利用2008年度针对广东省地方政府整体绩效评价及公众满意度调查的系统数据,检验理论假设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研究表明,我国地方政府整体绩效评价是公民对政府表现的综合评价,其过程承担民意表达的功能,其结果将成为民主政治发展和行政体制改革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3.
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悖论及其消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在推进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中遇到的悖论是:绩效评估的科学理念与传统政绩观的悖论、绩效评估的信度要求与信息不对称的悖论、绩效评估的多元主体与单一治理主体的悖论、绩效评估的绩效测量与政府产出特殊性的悖论。其主要原因在于: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价值缺失、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测量工具选择单一、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滞后。消解悖论的主要路径在于:建立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价值体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直坚持以组织结构调整为主的模式.对于这一模式的影响,尤其对地方政府的影响,一直缺少科学层面的检验和理论层面的反思.本文选取政府绩效作为标杆,利用地方政府公务员的问卷调查数据,探索政府部门间关系和部门管理制度建设影响部门绩效的路径和程度,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检验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战略在地方层面的有效性.结果表明,部门间关系作为政府结构的核心特征对于政府绩效并没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其影响作用是通过部门制度建设和部门文化间接发挥的;部门制度建设对政府绩效的整体影响要大于部门间关系.因此,在今后的改革中应该给予管理制度层面的改革更多的重视,通过局部的、具体制度的改革为整体的、基本制度的变革创造条件.同时,还应在改革过程中维护政府组织文化的凝聚力和激励性.  相似文献   

15.
Can public sector reform change service performance for the better? This is a hotly contested debate that carries signific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mportance. In England, as in many countries, modernisation was at the heart of local government reform and represented an interpretation of New Public Management into a policy framework.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role of the modernisation change agenda in England and what this has subsequently meant for ‘service improvement’. Drawing on both document analyses and qualitative interviews with local government employees, we find that while modernisation sought to establish continuous improvement,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of modernisation have led to Staff Reductions, Skill Deficiencies, and Loss of a Competent Middle Core in local government, as well as performance outcomes creating an environment for Commissioning, Service Reduction, and Self‐Policing. Implications for the lasting roles and behaviours of public managers affected by this national change agenda are discussed, and conclusions for theory and practice are drawn.  相似文献   

16.
唐睿  刘红芹 《公共管理学报》2012,(1):9-16,121,122
在中国经济持续30多年高速发展中,地方政府是发展的主要动力,但从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中所产生的负面效果越来越明显,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去调整和引导地方政府行为,促使地方政府增加社会保障开支以促进社会公平。采用1998—2006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以考察地方政府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变化。研究显示,地方政府在社会保障的财政开支上主要受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中央政府的重视程度影响;地方政府在回应中央政府政策调整的过程中,其行为并不同于"晋升锦标赛"所归纳的以GDP增长为主要目标的一元竞争模式,而是演变为在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的双重目标下,地方政府分别参与不同目标竞争的二元竞争模式。在既往对中国地方政府行为考察的政治激励和财政激励基础上提出了影响地方政府行为的激励结构、中央与地方的互动关系和地方所处的社会经济情况的分析框架,通过对地方政府行为变化的分析提出二元竞争模式以弥补"GDP晋升锦标赛模式"对地方政府行为解释力的不足。  相似文献   

17.
近20年来,全国范围内统一组织开展了3次"严打"运动,社会上对"严打"方式和效果都有不同看法.文章对此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认为国家根据社会治安情况,在一个时期对犯罪采取严厉的打击方针是有理论和实践根据的.但是,"严打"必须是一贯性的方针,而不能是临时性的措施;应当在法治范围内进行,而不应该冲破法律的限制;同时,对刑罚的功能也应当有个客观正确的评价,国家不能过分依赖刑罚治理社会.  相似文献   

18.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determinants of fiscal slac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local government officials. Given China's rapid economic growth over the past 30-plus years, Chinese local governments reportedly hold huge slack resources that attract public scrutiny. In an effort to improve their fiscal performance, some localities recently established budget stabilization funds, following a top-down initiative. However, it remains unclear to what extent fiscal slack has accumulated and which factors affect slack resource levels of Chinese local governments. By employing a panel dataset (249 prefecture-level cities, 1999–2009), this study finds that political and fiscal factors exert significant influence over local officials’ decisions about slack resource levels.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bear implications for establishing fiscal rules and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of sub-national governments i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相似文献   

19.
信任危机是最深刻的危机,如何提升政府信用水平,重塑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和学术界面临的共同问题。在对信用与信任两个概念进行严格区分,并对政府信用内涵进行清晰界定之后,根据以往研究成果,文章提出了公务员素质、政府能力、制度环境及信用文化对地方政府信用影响的四个假设,进而构建了地方政府信用影响机理的概念模型。在对我国116个县级行政区域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回归分析和路径分析等方法首次定量考察了公务员素质、政府能力、制度环境及信用文化四个变量对作为公共主体的地方政府的信用水平的影响强度、影响路径。结果表明,制度环境对地方政府信用的影响最强,影响路径最为复杂。信用文化、政府能力、公务员素质对政府信用的影响依次减弱,且公务员素质只能通过政府能力间接影响政府信用。因此,在信用政府建设过程中,需要重点优化地方制度环境并加强信用文化建设,同时也要积极提高政府能力和公务员队伍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