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4 毫秒
1.
年已不惑的罗维忠家居勐腊县曼蚌寨,距我居住的昆明遥遥近千里。我是8年前到这个村寨采访时认识他的,因为是同年生,两人又投缘,所以按老百姓的习惯我们“打”了“老庚”,即结为好朋友。 “曼蚌”是傣话,意为“有盐水塘的寨子”。可曼蚌不是傣族村寨,而是生活着41户、200多人的壮族寨子。这里距离中老国境线有5小时的山路,寨子里的人经常去老挝乌德江边的勐宋壮族村寨走亲戚。这还是曼蚌小学的傣族女教师依望最先告诉我的。 曼蚌的环境有如傣家村寨,人们住着傣式竹楼,言语傣腔傣调,妇女束发穿裙,以至长久以来许多人把曼蚌的壮族…  相似文献   

2.
傣族祖先有建寨先立寨心,建勐先立勐心的习俗。勐腊坝子是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的一个大坝子。勐心寨叫曼庄寨,传说是古人从勐腊坝子两端即坝头坝尾同时赶猪相会于曼庄,古人就把此地确定为勐心寨。勐腊坝子的勐心,在曼庄寨子东南方向二百米处的一块草坪上,其标志是一棵菩提树。傣语称这株菩提树为“戈西利庄勐”。“戈西利庄勐”,在傣语里意思是勐腊坝子(勐)中心标志菩提树。这棵菩提树初看是一株,其实并非一株,而是四株,到树下仔细看就能看出。在傣文《勐腊地方史》中记录的“四棵一塘”说的就是这棵树。古人栽植时是以2株…  相似文献   

3.
傣族祖先有建寨先立寨心,建勐先立勐心的习俗.勐腊坝子是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的一个大坝子.勐心寨叫曼庄寨,传说是古人从勐腊坝子两端即坝头坝尾同时赶猪相会于曼庄,古人就把此地确定为勐心寨.勐腊坝子的勐心,在曼庄寨子东南方向二百米处的一块草坪上,其标志是一棵菩提树.傣语称这株菩提树为"戈西利庄勐"."戈西利庄勐",在傣语里意思是勐腊坝子(勐)中心标志菩提树.  相似文献   

4.
克木人是我国未识别族群之一,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勐腊县和景洪市的勐腊、尚勇、勐捧、勐满、勐伴和嘎洒6个乡镇,共有19个村寨738户3291人,其中,勐腊县有12个村寨498户2270人。克木人是古代百濮族群的一支,有自己的语言,与佤语、布朗语、德昂语同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没有文字,少数克木人识傣文。  相似文献   

5.
傣族纯朴的自然生态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傣族纯朴的自然生态观高立士西双版纳有30余个大小不等的自然勐(勐即平川,俗称坝子),每勐均有“垄社勐”即勐神林;600多个傣族村寨,每寨均有“垄社曼”即寨神林(以下简称“垄林”)。顾名思义,“垄林”即是寨神(氏族祖先)、勐神(部落祖先)居住的地方。“...  相似文献   

6.
在多姿多彩的云南民族文化中,以色彩绚丽的民族服饰最为瞩目,它不仅是各民族外观上的显著标志和各民族生活习俗及审美观的体现,更是民族历史发展进程的里程碑。无论在学术上、艺术上都有其研究价值。傣族在云南是一个较大的民族,大多生活在云南南部热带、亚热带地区。居住在元江的傣族按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自称,主要有“傣雅”、“傣仲”、“傣卡”、“傣掌”、“黑傣”等。各支系的服饰婀娜多姿,各具特色。下面主要介绍妇女的服饰。傣雅:元江傣雅,主要居住在大水平乡和东峨乡。傣雅妇女的服饰为:上衣两件,一件贴身内衣和一件无…  相似文献   

7.
哈尼族排角人自称“出说”,意为“舒服”,排角是他称,因排角人头饰以黑布扎成弯牛角状,故称“排角”,现对外也称自己为排角人。排角人居住在勐腊县勐伴镇勐伴村委会曼冈村,有41户175人。曼冈村的排角人是1944年从老挝乌得县曼欠寨迁来,几经搬迁后,1967年搬到现址。现老挝有三个  相似文献   

8.
今年是傣历1359年。目前人们已习惯把傣历新年称为泼水节,这正如古代人把傣族先民在伊洛瓦底江中上游一带建立的达光王国称为滇越乘象国一样.纯属可以区别于其他民族一种特征的直观形象的他称。傣族以六月为岁首,约当公历四月中旬,傣语称新年为“京比迈”(即过新年),又称“桑干楞火”、“比迈楞火”(“楞火’是六月,即六月新年)。傣族的傣历和汉族的农历、西藏的藏历,都是阴阳合历。傣历有自己的特点,岁首是从太阳运行位置来定的,即太阳在黄道上进入白羊宫宫首到下一次再到达白羊宫宫首为一周年。按照传统习惯,旧年与新年之间…  相似文献   

9.
永德县是一个多民族的散杂居山区农业县,共 业人员还俗回家,佛寺被挪作它用。党的十一届三辖12个乡镇、117个村民委员会,2002年末全县总人 中全会以后,1980年永康镇送吐傣族佛寺第一个被口32.4万人,居住着彝、佤、布朗、傣、傈僳、德 政府批准恢复活动至今,全县先后恢复佛寺38所昂、拉祜族等22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 (含空佛寺12所),主要分布在永康、勐汞、勐板、总人口的21% 。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有南传上座部 明朗、大山、德党、崇岗、班卡等8个乡镇,多年佛教和基督教两种,傣、佤、布朗、德昂…  相似文献   

10.
正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成立于1955年,是云南省29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和25个边境县之一。"耿马",傣语译为"勐相耿坎",意为跟随白色神马寻觅到的黄金宝石之地。这里居住着傣族、佤族等24个民族29.67万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5.3%。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各族儿女世代传承爱国主义精神,始终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历史上曾多次英勇抗击外敌,积极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20世纪五十、六十年代,先后有近两千名复员军人和来自全国各地的近万名知识青年,在勐撒、孟定拓荒垦殖、建设农场。  相似文献   

11.
葫芦丝是傣族、德昂族、阿昌族从古至今使用的一种舌簧乐器。葫芦丝傣语名“筚朗道”,德昂语称“筚格宝“,阿昌语称“拍勒翁”,意为用葫芦做成的吹奏乐器。译成汉语,曾名为“葫芦丝”、“葫芦箫”。由于它既区别于哈尼族的“芦笙”,又区别于“箫”(箫无簧),故人们将它定名为“葫芦丝”。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解放初,一些文艺工作者下乡体验生活,听傣族讲不太准确的汉语,将“笙”误听为“丝”。有关专家曾考证,称为“葫芦箫”,但不普遍。上世纪80年代以来,经专业人才的推介,“葫芦丝”的名称约定俗成,得到广泛认可。居住在勐养、芒东河西、遮岛…  相似文献   

12.
象脚鼓、葫芦笙伴着傣家儿女柔婉的清歌从水边竹楼里荡出,西双版纳的夜总是充满音乐歌舞。对于45岁的傣族女子玉光来说,这种飘浮着乐符的夜晚是十分忙碌的,有时要为慕名而来的游客唱几首傣歌,有时应邀到附近的村寨唱上一个通宵。虽然很累,但玉光喜欢这样的生活,谁让她是一位大名鼎鼎的傣族“赞哈”呢?“赞哈”在傣语中意为“善唱的人”。傣族人常说:“没有赞哈,就像菜里没有放盐巴。”一个出色的“赞哈”,会用歌谣记载傣族历史,也即兴诵唱新事物,深受傣族群众的欢迎和尊敬。现有100多万人口的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  相似文献   

13.
罗炳智 《创造》2003,(2):11-12
一、勐巴娜西品牌的确立根据民间传说,大约两千四百多年前,潞西傣族先民就在怒江以西的土地上形成了部落: 这里一年四季山清水秀,坝子连片,土地广袤肥沃,稻香四溢,有得天独厚的南亚热带季风候和富足充沛的林水资源,生活在这里的傣族勤劳勇敢,热情奔放,丰衣足食,成为远近闻名的人间理想王国,被称为“一个像天堂一样的地方”,由此提炼概括出“勐巴娜西”一词。“勐”是全傣族地区最鲜明、最常见的地名字,如勐焕、勐旺、勐卯、勐嘎等,也是傣族口语发音的第一真实写照,意思是“地方”;“巴娜西”是傣族口语“巴腊细”的通俗表达式,意为“幸福的…  相似文献   

14.
哈尼山西双版纳勐海县的南糯山、西定山、巴达山,勐腊县的勐满山区、易武山区,景洪县的勐宋山区,都有哈尼族居住,这些山被人们称为"哈尼山"。而居住于  相似文献   

15.
段玥婷 《今日民族》2008,(12):26-31
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户撒阿昌族乡地处古哀牢地中心,傣语称“勐撒”,缅语称“万莫达”,历来被誉为祖国西南边陲的宝刀之乡、神话之乡、歌舞之乡和艺术之乡。从明清时起,这里的阿昌族、汉族、傈僳族、傣族、景颇族等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融合,族际社会特征明显。而在多种少数民族中,生活着户撒独有的一个汉族亚族群,户撒阿昌族将其称为“布董嘎”,俗称“大包头人”,在民族识别中归为汉族。  相似文献   

16.
李兴力 《今日民族》2012,(10):19-21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勐仑镇城子村依山傍水,村民主要为傣族,有少许哈尼族和汉族。城子村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并保持对原始宗教的信仰。村里建有缅寺,有2个佛爷,7个和尚。在原始宗教中主要的是对家神、寨神、勐神的祭  相似文献   

17.
正金沙江水浩浩荡荡一路向东,在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境内与环州河、勐果河相汇于白马口,南岸即是东坡傣族乡所在地。东坡傣族乡是武定县目前唯一的民族乡,境内居住有汉、彝、傣、傈僳、苗等7个民族。全乡辖东坡、达卧、庄房、水口、所所卡、以赤叨、东甸、白马口共8个村委会,57个自然村,75个村民小组。2016年末,全乡共有4313户14657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1865人,占总人口的81.90%。  相似文献   

18.
杜晶 《今日民族》2010,(9):42-45
傣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有“傣那”、“傣雅”、“傣绷”等支系,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南部和西部的河谷和平坝地区。  相似文献   

19.
傣族历史上曾运用过五种文字,即西双版纳傣文、德宏傣文、傣绷文、金平傣文和新平傣文。西双版纳傣文一般称为傣泐文。关于傣泐文产生的年代,历史上无准确记载。张公瑾教授在《傣族文化研究》一书中曾谈到:傣语中干支的名称基本上保留了汉语上古音秦汉音的特点,由此证明早在汉代时期,傣族先民就已吸收了汉族的干支纪时法。这一点也同时证明,汉代以前傣族先民已经使用自己的文字,因为采用干支纪时需要有一个换算过程,如果没有文字,这个换算过程是无法进行的。傣文古籍《阿卡拉  相似文献   

20.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也有比较完善的历史典籍,是云南较大的世居民族之一。2005年10月,我参加“少数民族文化变迁调查组”,对西双版纳勐海县勐遮乡傣族文化变迁情况进行了调查。勐遮乡所在的勐遮坝子是西双版纳最大的坝子,总面积达23万亩,为勐海县稻谷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