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律学是中国古代法学的集中代表,其滥觞于秦国商鞅变法,历经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等多个阶段成熟、衰微、复兴。律学是对制定法作文字和逻辑上的解释,确保制定法的宣传和实施,借以维护大一统的国家法制与政治统治。它与经学、玄学、理学、考据学相互融合,其发展方向与程度受到国家的严格控制,具有浓厚的官学色彩。  相似文献   

2.
何平 《人民论坛》2014,(1):140-142
律学是中国古代法学的集中代表,其滥觞于秦国商鞅变法,历经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等多个阶段成熟、衰微、复兴.律学是对制定法作文字和逻辑上的解释,确保制定法的宣传和实施,借以维护大一统的国家法制与政治统治.它与经学、玄学、理学、考据学相互融合,其发展方向与程度受到国家的严格控制,具有浓厚的官学色彩.  相似文献   

3.
何邦武 《求索》2015,(2):96-102
1979年以来的中国证据法学研究,在繁荣的背后仍然面临着知识体系、研究方法的转型。其中,以史为鉴,从清末至民国时期证据法学的"原初话语"中汲取向现代法律知识体系回归的知识和经验,是必要和可行的选择。"西法东渐"初始的清季至民国时期,得益于国人的努力,现代法律知识谱系在中国迅捷构建,成为百多年来中国法治现代化进程"一以贯之"的"学统"和"元叙事",为当下中国法制建设所无法离弃,虽然中经颇多曲折。为回归"学统"、重构证据法学知识体系,阐释并守护近代证据法学的"义理"和"辞句",以梳理其知识系谱,将是必要的前提,而"了解之同情"的方法,则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孙国华 《人民论坛》2010,(5):290-291
马克思主义法学是科学,是研究如何认识矛盾、缓和化解社会矛盾、伸张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法学要发展,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从中国实际出发;正确解决马克思主义法学与非马克思主义法学、旧法学的关系;正确处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关系;重视法学教育。  相似文献   

5.
袁哲 《求索》2010,(5):245-248
近代中国的法学留学经历了法学留学的初创、政策确立及理性发展三个阶段。法学留学的资金来源有官费和自费两种,留学去向有西洋法学留学和东洋法学留学。1874年自费赴西洋学习法律,是近代中国法学留学的开端。1899年赴东洋学习法政,是近代官费法学留学的开始。1900年至1905年,清政府确立了法学留学政策,再加上甲午战争的刺激,出现法学留学高潮,尤以东洋法学留学为主。1906年至民初,法学留学进入稳定发展阶段。从晚清至民国。总体而言,政府对法学留学采取限制性政策,但法学始终是留学的主流学科。法学留学生也是自费生多于官费生,东洋法学留学生多于西洋法学留学生。  相似文献   

6.
中国法律思想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书是“21世纪法学规划教材”中的一部。著者在《序言》中介绍说:“这本《中国法律思想史》在以下几方面做了尝试性的新探索:其一,在绪论中较为集中地论述了研究方法;其二,增加了中国古代社会与中国法律思想史专题性文字;其三,增加了传说时代与法的起源一章,把中国法律思想史的上限前伸了;  相似文献   

7.
步入现代公安法学教育之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文燕 《公安教育》2003,(12):21-23
新中国的公安法学教育事业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总结和反思公安法学教育事业是为了公安法学教育在与中国的法学教育和公安教育同潮共涌,在新的形势下更好地改革和发展。今天群贤毕至,对公安法学教育进行战略分析和前瞻,其内容和成果必将为公安教育事业添砖加瓦,为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建设法治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下面仅就我多年从事公安法学教育经历来谈几点关于公安法学教育的想法,抛砖引玉,以期得到大家的指正。一、公安法学教育是公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基础地位公安法学教育是基于公安职业与法学教育相结合形…  相似文献   

8.
中国法学作为一个现代学科,一直自觉主动地接受西方法学的滋养,它的恰当表述与其说是"中国的法学",不如说是"法学在中国"。与"法学在中国"、"在中国发现法学"这两种对法学知识谱系的论证不同,魏敦友教授提出的"新道统论"突出了中国法学的历史之维,从子学、经学、理学、法学的视角来论述中国法学的正当性及其知识谱系,并自觉地寻找新的概念体系来创造"中国的法学",对重塑中国法学及中国思想的主体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警察法学的内涵是以警察法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的外延部分包括综合类的警察法学的概论,以及专门的警察组织法学、警察刑事法学、警察军事法学、警察行政法学、比较警察法学。  相似文献   

10.
中国社会正处于急速的转型时期,法学必须要与时俱进,才能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我们必须从创新性、实践性和全球性三方面更新法学观念,要倾听时代的呼声、反映时代的要求和回答时代的课题,树立主体意识、个性意识、超越意识、批判意识、平民意识、生态意识和全球意识,从而凸显法学的时代性。  相似文献   

11.
马升 《新东方》2013,(4):72-75
法美学是现代才出现的一个法学边缘学科,目前并没有完全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的学科体系,但是研究法美学,则为法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对于多层次认识法律和法学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在我国古代,法学研究并不发达,当然法美学研究就更是无从谈起,但是梳理自我国古代和现代先哲与学者们对于美学的思考与认识,对我们研究法美学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相似文献   

12.
警察法学属于我国法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板块,也是提升社会安全法治能力的理论抓手。遗憾的是,当前我国警察法学的发展深陷概念模糊化、体系碎片化、研究边缘化、教学粗浅化的困境,若不及时矫正,势必将警察法学的研究、教学和实践引入歧途。领域法是近年来新兴的法学理念,强调问题导向与解决策略,能有效融合法教义学与社科法学的思维特点。在领域法学的指引下,研究者需明确警察法学的领域概念,厘清警察法学的法律体系,夯实警察法学的理论体系,增加警察法学的实践色彩,强调在完善警察法学理论体系的同时,提升警察法学的实践与教学效用。  相似文献   

13.
司法考即是指由司法部组织的、由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和相当法律知识水平的人员参加的、以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为考察内容的考试。司法考试能够全面评价法学教学的效果,是连接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桥梁,同时指导法学教育改革的开展。当然,司法考试对法学教育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都存在挑战,为有效应对司法考试之挑战,法学教育应当合理定位法学教学目标、合理调整法学教学内容、创新法学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4.
徐顺东 《人民论坛》2013,(10):218-219
文章运用史料学、比较学、法学、哲学等方法,以儒家法思想中的典型观念如仁义、德育、中庸、慎刑、无讼等为代表,深入分析了它们与当代法学思想的关系,认为儒家法思想的法理学意义体现在“仁者爱人”、“见利思义”等思想上;儒家法思想对部门法的现代意义包括在刑法立法中应该贯彻“慎刑”的思想等.  相似文献   

15.
基督教在西方历史、社会中的至高地位,是一切西方近现代文化发展的基本背景。作为发端于西方社会的学术理念,后现代法学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基督教的影响。基督教对后现代法学的影响具有层次性,既在源头上促成了后现代法学的诞生,也对后现代法学特点的形成、发展起了不小的推动作用,同时不乏对后现代法学具体学派的影响。这其中有后现代法学对基督教及其衍生物的继承、吸收和发扬,更多的是对后者的批判、反思,进而形成自身独到的见解。随着时代的发展,基督教在诸多方面都有了相当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后现代视角下的法学与社会有了新的影响。后现代法学在基督教的变迁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尽管英美法对中国法学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中国法学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成绩显著,但是中国的法学教育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法学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主要以英美法对中国法学教育的影响为视角对中国法学教育的改革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7.
李小健 《中国人大》2011,(20):49-51
在劳动法学领域,关怀教授享有崇高声誉。一提到关怀教授,大家都喜欢将他描述为"我国著名劳动法学家和教育家"、"我国社会主义劳动法学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劳动法学和经济法学的开拓者之一"。  相似文献   

18.
历史主义在方法论上取向于整体主义和价值相对主义 ,它在将历史力量神秘化的同时陷入了决定论的泥淖。历史主义在理论研究上的突出表现是对社会规律的孜孜追求 ,受此影响 ,法学上的历史决定论视法学为规律学 ,忽视甚至是有意回避了法学的规则学特征。历史决定论是自然主义制造的一个理论神话 ,应将其从法学中彻底清除出去。  相似文献   

19.
於世海  何叙 《求索》2011,(11):171-173
梁启超作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开拓者,对中国法学做出了杰出贡献。从某种意义上讲,他的法学思想是中国法制迈向现代化的明镜,给人以深刻启迪。作为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之一,梁启超是中国最早较为系统接受和介绍欧美近代法学思想的人,其法学思想和实践也是伴随维新运动而展开的。梁启超教育法学开启了近代中国之“新民”教育,为国民思想之开化和近代中国女子教育之立法点亮了启蒙之灯,其体育法学思想更是为近代中国国民性之重建做出了重大历史性贡献。梁启超从不同角度阐述并提出了诸多教育法学思想,成为当代中国教育法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渊源。  相似文献   

20.
郭忠 《前沿》2009,(3):138-142
在近年来的中国法学研究中,法学争议日益多见。本文主要时“权利是否存在冲突”、“法律是否能够信仰”以及“法治是什么”三个比较突出的法学争议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些争议都是因概念分歧而产生,基本上属于语言运用上的分歧。因此,在学术争议中,应对概念运用上可能存在的分歧有清晰的认识,并促进对概念意义的理解。在概念运用上尽管我们需要遵循语言的游戏规则,但概念的生命在于使用,我们无法凝固法学概念的准确意义,因此,法学研究才具备了生命和发展的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