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铁路警务、轨道警务、空域警务、水域警务等皆属交通运输警务之范畴,欲发展交通运输警务专业教育,需先建构其基本理论框架。首先,应辨析交通运输的基本概念和产业特征,如交通与运输、交通运输与公共交通和大交通的关系、交通运输业的基本特性和构成要素。其次,应梳理交通运输的法律关系和法律体系。再次,应分析交通运输警务的生长发展基础,包括实务基础、业务基础和共性基础。最后,探讨从"史""论""专"三个维度构建交通运输警务的基本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
城市轨道交通网格警务、智能警务、协同警务三种警务机制的出现,加速了城轨公安机关警务工作的实践创新和发展。因应这种形势,城市轨道交通警务工作者应以国家治理现代化为基点,通过"安全站区"建设,划网定格进行源头治理、精准治理,城轨公安机关要依托科技创新,跨部门、跨界别构建智慧、精准、高效、融合的警务智能化网格,牵引城市轨道交通警务机制革新,从而实现因地制宜和讲求实效的社会控制多元化与警务综合治理的协同模式,创建平安有序的城轨交通环境。  相似文献   

3.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警务理念的更新,警务信息经历了"基础采集、标准化存储、系统应用"到"多方位数据智能融合、大数据深度共享、数据关联挖掘分析"的转变,新的警务工作模式和方法随之而生。为顺应这一趋势,铁道警察学院以应用性和创新性为出发点开发了"城市轨道交通智慧警务"课程。这门课程根据现有城市轨道交通警务工作特点及工作中产生的各类数据,结合"智慧警务"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既能与城轨警务工作紧密结合,又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进入快速发展期,安保工作压力与日俱增,越来越需要先进理论指导公安实战工作,构建城市轨道交通警务学二级学科成为摆在理论研究人员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设立城轨警务学为公安二级学科是有必然性和可行性的,但城轨警务学科建设目前面临理论与实践发展不协调、基础理论研究薄弱、专业研究人员数量缺乏且学术交流不足等问题,为此,应从立足优势、面向前沿、确定研究方向和思路、凸显学科特色等方面确立学科方向;从培养学科带头人、组建学科队伍、孕育学科创新团队等方面打造学科队伍;建设实验实训平台、信息平台、成果创新转化推广平台等学科平台。  相似文献   

5.
要构建交通运输警务理论体系乃至学科专业,就必须运用哲学的思维,深入分析交通运输警务的哲理基础,明确交通运输警务的理论逻辑与实践内涵,探索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范畴体系、知识框架和术语系统。作为一种部门学科的哲理研究,交通运输警务范畴体系的构建可以法学和公安学为参照,在明确起始范畴和基石范畴的基础上,推演出基本范畴。交通运输警务的起始范畴即逻辑起点为"交通权",即公民的交通权利;基石范畴为"交通权利—国家义务"关系;基本范畴包括本体论范畴、价值论范畴和实践论范畴。其中本体论范畴的基本问题有:交通运输警务的本体是交通运输的社会经济关系(物质生产关系);交通运输警务的本质是国家警察机关依据法律规定,对公民交通权利的规制与保障;交通运输警务的实体主要包括规范系统、组织系统、运行系统、设备系统和文化系统。价值论范畴主要包括秩序、平等、安全、人本和效益等五种价值追求。实践论范畴包括职能论、运行论和组织论,是从职能任务、运行机制以及组织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探寻警务实践活动的特点与规律,以实现改进和提高警务综合效能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由铁道警察学院和公安部治安局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城市轨道交通警务创新发展论坛,为一线公安机关和校局之间搭建了高层次、常态化的智慧交流平台。论坛以反恐视野下站区警务与安保科技发展为主题,深入探讨了加强城市轨道交通安保工作、稳抓站区警务建设的重要性,增进了理解,凝聚了共识,促进了城轨交通警务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公安管理学"或"警察管理学"应以"警务管理科学"取代之.警务管理科学是研究警务管理活动的科学,可解决公安管理学研究对象涵盖过宽和警察管理学研究对象涵盖过窄两个问题.警务管理科学是将管理学理论应用于警务管理活动的实证分析的科学.其学科特点和理论建构有最显著的两点,一是对管理学规范理论的借用,一是对现代数理科学工具的借用.研究警务管理科学必须在理论概括、经验分析和对策论三方面进行合理的定位.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处于经济、社会、文化全面转型期,社会公共安全形势严峻,安全风险正从生产安全单一领域向社会全领域的公共安全风险转变,各类风险相互叠加、相互耦合,危害后果严重。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安全关乎运营安全、关系城市安全、影响社会稳定。面对多重风险,为适应现代社会治理模式,应树立城市轨道交通"不出事"的底线思维,贯彻"风险主导警务"发展理念,构建"事前"+"事后"的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体系,确保能对各类风险提前预判整改、及时预警干预、高效应急处置。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城市轨道交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社会公共安全治理方面的新需求、新问题,这些问题之庞杂、现实和迫切,已非某个已有单一学科所能解决,因此城市轨道交通警务学科应运而生。任何学科的理论体系架构都必须建基于这门学科的逻辑起点,而城市轨道交通警务学科的逻辑起点应为"运行安全"。从实践角度说,这是基于对城市轨道交通警务实践的认知、剖析、抽象和验证而得出的结论。从理论角度说",运行安全"也满足学科逻辑起点应具备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0.
城市轨道交通缓解地面交通拥堵、方便公众出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十分突出。但是,维护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面临的风险隐患也多、安全保卫压力大,这对城市轨道交通警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城市轨道交通公安机关普遍存在专业警力不足、警务理念与工作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创新改造等方面的问题,论坛汇集了各方的工作经验和智慧成果,提出了大量的建设性意见。在我国公安高等教育体系中,城市轨道交通警务人才培养刚刚起步,搭建警务交流平台促进公安院校人才培养,将城市轨道交通公安机关实战需求与公安院校人才培养有机结合,对于城市轨道交通安保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发展迅猛,公共安全需求日臻迫切,安保工作理念亟待更新,进一步推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安保社会化发展是保证安保工作成效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应在明确公安机关职责定位、优化警务模式的基础上,引入第三方安保力量,完善相应法律法规,优化教育培训和管理机制,形成合力,共同维护城轨交通安全秩序。  相似文献   

12.
在城市轨道交通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发生时,公安部门可依托集情报、网监、通信、指挥于一体的城市轨道交通警务智慧指挥中心,实现信息畅通、反应迅速、组织严谨、联动一体、地上地下智能调度的应急指挥之效能。该指挥中心应基于现有城市轨道交通的特殊环境条件及相关国家安防建设标准,创新实现视频巡控、实时可视化指挥等城市轨道交通警务特色职能。立足构建以大数据智能应用为内核的智慧指挥新模式,可对城市轨道交通警务智慧指挥中心的功能体系发展进行再设计,实现人脸识别及重点人员实时比对、违禁物品识别系统、客流强度分析与实时管控及智慧应急处置等功能。  相似文献   

13.
新时代中国话语的阐释逻辑,是"时代任务论""基本立场论""精神动力论""支撑基础论""传播路径论""国际场域论"综合性建构的阐释体系,是立场、思想、主体、媒介与内容协同作用的逻辑体系。推动中国话语阐释与时俱进,需要阐释者遵循公共阐释基本原则。因此,中国话语阐释的理论与实践必须明确阐释的总体框架: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是时代任务论的核心要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明晰阐释的人民性,是基本立场论的价值前提;充分发掘话语阐释能动性与受动性协调统一的现实作用,推动中国话语阐释的良性发展,是精神动力论的内在要求;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支撑基础论的实践依据;在特定话语解释的基础上,拓展话语外在空间性,提炼话语内在共通性,是传播路径论的实现条件;推动中国话语的内容优化与形式革新,是国际场域论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14.
湖州"民意导向"警务改革主要内容是通过采取"警务广场"、"电子政务"和警务信息公开等措施,打造一个筑牢公安基层基础、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新途径。"警务广场"不仅涵盖了传统公安"警民恳谈"、"大走访"、"平安和谐大家谈"等社区警务建设中的好经验,而且蕴藏着警务理念与警务运行方式的变革。"警务e广场"是电子政务在公安领域的现实应用,它通过互联网和手机等现代信息工具实现警务公开,使社会公众在日常生活中有效参与治安治理和对警务进行监督。警务信息公开是提高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和构建民意导向型警务改革的又一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15.
欲进行科学的治安史研究,构建科学的治安史知识体系,就必须在适宜的知识框架里,选择适用于"前国家—准国家—国家—后国家"等各个时期"由治达安"历史描述的立足点: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间关系知识为最基本的理论框架,以不同历史时期"由治达安"之价值偏好(个人安全—社会秩序间关系的设计及其实践)、效用偏好(国家安全—社会治安间关系的设计及其实践)和策略偏好(安全权利保护—治安秩序限制间关系的设计及其实践)为三个基本的分析维度,再现不同时期之治安事实,描述"由治达安"历程脉络,架构治安史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16.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平安铁路建设已成为全力支持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洛阳铁路公安处围绕“铁路是平台、地方是依托”的发展理念和落实“深化协同作战改革”的建设方向,积极探索构建“公安+”的警务协作模式,与地方公安、地方政府、铁路企业协同作战、融合发展,并在实战中检验了路地警务协作机制的成效。针对当前警务协作中存在的管理机制、配套保障、交流协作等方面的问题,应从深化理念、组织、机制、业务、资源、科技等方面着手,进一步完善和延伸警务协作效能,加快推进铁路公安融入地方治安一体化防控体系。  相似文献   

17.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是城市公共安全的重中之重,公安机关城市轨道交通部门是城市轨道交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中坚力量,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保卫工作,应建设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即以公安机关城市轨道交通部门为中心,以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主管部门和社会力量为依托,整合多种资源,运用科学的工作机制,对城市轨道交通治安实施全方位动态防控。当前该体系建设的困境在人防、物防、技防方面都有体现,应从切实落实责任、创新风险预警机制,加强规范化建设、创新防控网络,统筹一体化警务协作、创新应急响应机制,健全法律法规和执法规范等方面加快推进。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公安机关的警务模式也在发生改变,构建新一代公安信息化移动应用体系是"十三五"公安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铁路公安机关受自身移动警务应用生态环境的限制,在移动警务应用方面才刚刚起步,一线民警无法使用全国丰富的信息资源,许多急需的信息不能现场查询和核实,战机稍纵即逝。因此,加快推进移动警务在铁路公安工作中的应用是科技强警的重要举措,是铁路公安警务模式改革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9.
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康德以道德动机为起点,引出了"德性""善良意志""出于责任与合乎责任"等概念,提出了道德义务论这一概念。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功利化的经济发展、多元化的意识形态给高校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都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本文从康德的道德义务论出发,探究了"理性""善良意志""道德命题"和"命令式检验"在其道德义务论中的地位与关系。从德育内容、立德树人、道德评价三方面提出建议,为当前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20.
警务沟通能力是警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警务工作者通过与工作对象建立有效沟通关系,促进思想、情感和信息的传递与交流,从而高效实现警务工作目标的能力。既有的警务沟通能力研究主要集中在沟通技巧、沟通障碍和沟通训练等三个方面,仍存在着警务沟通能力结构研究不够深入、测评工具缺乏及训练体系与实战需求不相符等困境。未来的警务沟通能力研究需在探索警务沟通能力结构的基础上,研发警务沟通能力测评工具,并开展科学的警务沟通能力训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