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位于湘鄂川黔四省交界处的武陵山区,既是一个贫困山区,又是一个以土家、苗、汉为主的多民族地区。武陵山区中,四川境内9个县就有5个是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土家族、苗族人口共计131.1万,占5个自治县人口总数的58.8%。其中土家族97.1万,占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74.6%。武陵山区的开发治理必将进一步改善民族生态环境,实现民族共同繁荣。而在开发治理武陵山区中,人口如此众多的土家族无疑是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这种辩证关系导致武陵山区的开发与治理,既需要探索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的自然规律,又需要探索土家等民族的人文社会规律。人是社会一切活动的主体,世间一切事情归根到底都得要人(社会生活中的人)去做。为了有助于充分发挥和合理运用人的因素,本文仅就土家族社会的特征与武陵山区的开发治理、脱贫致富的问题,作一粗浅论述。  相似文献   

2.
武陵山民族地区是以武陵山脉为中心的渝鄂湘黔交界地区,从行政区域划分上讲,包括重庆市渝东南民族地区的5个区县、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8个市县、湖南省湘西苗族土家族自治州的8个市县和张家界市的4个区县、贵州省铜仁  相似文献   

3.
民俗体育文化是区域文化和民俗体育的产物,随着现代文明的演进,民族地区不同民俗体育文化之间存在着相互融合的趋势,因此研究连片地区民族之间民俗体育文化融合对我国文化强国的发展理念有着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以武陵山片区苗族、土家族民俗体育为案例,从武陵山民族地区民族民俗体育文化融合发展内在逻辑出发,探讨区域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文化融合的条件,在此基础上,构建区域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文化融合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国家级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持续建设,重庆市《关于加快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意见》的印发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生态经济走廊建设规划》的实施,从国家和市级层面对渝东南地区的战略规划和科学定位更加清晰。加强生态保护与发展,成为渝东南实现国家战略部署和地区发展的有效途径。渝东南独特的原生态民俗文化也成了该区域生态保护与发展的重要一环,通过不断改  相似文献   

5.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现在开幕了。这次会议是要讨论土家族和苗族联合实行区域自治,成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问题,国务院全体会议第57次会议通过的关于设置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撤销湘西苗族自治州的决定,经这次会议讨论以后,就要实现了。湘西士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成立,是我国推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一个重大成就,是各民族人民一件有历史意义的大事。我谨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事务委员会向湘西土家族、苗族和各民族人民致以热烈的祝贺。我国历史上曾经长期存在着民族压迫制度,各民族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国内各少  相似文献   

6.
在革命老区、中国西部武陵山区深处的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至今流传着一个当年雅江乡苏家坡土家族农民李木富,冒死掩护红军黔东特委书记兼独立师政委段苏权的感人故事,它述说了一段烽火岁月的鱼水情缘!  相似文献   

7.
杨万娟 《理论月刊》2005,(11):122-124
湖北省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鄂西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五峰、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成分以土家族为主、兼有苗族、侗族、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这些民族大分散、小聚居,其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色彩斑斓的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封闭式地保护和传承,重要因素之一是地域封闭在过去粗放型经营、破坏性开发时期,在一定程度上对丰富的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起了保护作用。但这些年,随着现代化进程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受汉文化以及通过媒体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这些民族的文化生态发生巨大变化,传统文化有逐渐消失的趋势。本文对湖北省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从明代贵州府志所见“三交”历史来看,与其将“三交”视为一种递进的层级关系,不如将其视为主体、方式、结果的表达。明代贵州民族交往主体即汉族、土家族、苗族、仡佬族等民族;民族交流主要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交流等方式,政治交流主要体现为外省流官入黔和黔人出仕中州,各民族精英在共同参与政权建设和管理中增强了各民族人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经济交流主要是通过资源开发、技术传授和商业贸易互通有无,以满足各族民众的物质需要;文化交流主要是创建国家正祀、推行儒学教育以构建共同的思想观念或意识形态;生活交流主要是各民族共居共事以增进彼此的情感;最终促成各民族之间互相认同的一种交融状态或结果。  相似文献   

9.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辖吉首、花垣、凤凰、永顺、龙山、古丈、保靖、滤溪、桑植、大庸十县。总人口1,749,910人。其中土家族389,301人,占总人口的22.25%;苗族348,231人,占总人口的19.9%;回族770人,占总人口的0.044%;瑶族175人,占总人口的0.01%;汉族1,011,427人,占总人口的57.8%。各民族的居住是相互交错的。全州293个乡镇中,184个乡镇有土家族,199个乡镇有苗族,157个乡镇有土家族,苗族汉族杂居。1956年10月,正式肯定土家为一个单一的民族后,紧跟着而来的是土家族如何实行  相似文献   

10.
思南县行政区划27个乡镇,585个村(居委会),其中土家族苗族乡9个,苗族土家族乡5个,民族乡占全县乡级建置的52%。全县总人口1995年达到56万人,每平方公里240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6.单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7.4%。境内居住着土家族(14.9万人)、苗族(10.3万人)、他佬族(0.57万人)、蒙古族(0.4万人)等17个少数民族。思南县是一个少数民族杂居地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党的民族政策的落实,民族平等权利的实现,少数民族政治地位得到了提高,一些杂居散居少数民族过去曾经隐满了民族出身,改变了民族成份,掩盖…  相似文献   

11.
清代内地与云南的经济互补性的实现使云南汉族移民的迁徙模式由强制性向自发性转变。迁徙模式的转变加速了清代云南的开发进程。这主要体现为开发进程由平坝城镇向山区的推进,同时,随着汉移民流动性、多圈层性的形成,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打破了由于地理环境的隔离或由于从事定居农业而在封闭性地域发展格局中形成的各民族群体分割聚居的封闭性,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实现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  相似文献   

12.
祭油神习俗是湘西永顺土家族历史上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现今还保存在部分土家族传统村落之中。永顺长光村土家族祭油神习俗主要表现在油茶生产的相关禁忌以及仪式两个方面。湖南永顺油茶林农复合系统是武陵山区农业生产的重要内容,是活态传承着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祭油神是一种农耕文化习俗。  相似文献   

13.
文章认为,隋文帝在其执政的短短20多年间,就能一统南北,把隋朝建设成一个颇为强盛的封建王朝,除了与隋文帝所进行的内政改革致为密切外,与其所推行的“无隔华夷”、“文轨攸同”的治边思想、“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的治边方略和“严防边塞”、“清边制胜”的治边措施亦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4.
西汉初年,民乏国困,百废待兴;内有异姓王和同姓诸侯王的割据骚乱,外有匈奴的时常侵扰。为此,虽有一统岭南之抱负的汉室帝君,也终因国力所限,心有余而力不足。无奈之下,只得暂时对“划岭而治”的南越割据政权采取以恩抚为主,辅以防范制约的温和手段,以换得南部边境的稳定。于是,恩抚与制约便构成为西汉初60余年间中央王朝在南部边疆沿袭不替的一项基本政策。这也是汉代边疆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使汉初中央王朝第一次成功地改变了边政处理的被动局面,和平地实现了其对南部边疆的主动权,为维护和巩固当时汉帝国南部边疆的稳定提供了保障,而且也对后来汉王朝实现岭南的统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明、清统治者基本上都继承了汉唐以来传统的“守中治边”、“守在四夷”的治边思想,都放弃了元朝以边疆地区为基地,积极用兵开拓徼外的做法。但由于所处时代以及面临的时代问题不尽相同,明、清统治者在对西南边疆的认识及治理思想上亦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受治边思想的支配,就使明、清两代在经营西南地区时,在具体举措上既有相似之处即清对明的继承,也有清朝基于时代的发展而具有的一些独到之处。由于明、清加大了对开发西南的政策和人力物力的投入,把西南与内地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西南也在更大的范围内参加到全国的经济活动中来,成为全国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宗教信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左右着一个民族的思想和意识,影响着民族社会的发展。本文以比较典型的土家族村寨的矍氏宗族的祭祖活动为例,对湘西土家族的祖灵信仰进行剖析,从中可以窥视土家族传统文化一斑。  相似文献   

17.
土家族巫文化的人类学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人类学视角对土家族巫文化进行考察、挖掘、阐述,从而进一步了解了土家族色彩斑斓的巫文化特质及巫文化事象。  相似文献   

18.
以鄂西南土家族社区为例考察民族边缘地区的宗族组织,清代中后期,宗族组织在土著大族的基础上正式形成,并呈现出与汉族社会趋同的特征,在乡村社会中发挥着基层控制的作用,体现了民族边缘地区乡村社会转型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民族院校中少数民族学生占多数,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在学习心理上有一定差异。了解这些差异,采取相应措施,对提高民族生的学习效果,乃至提高整体教育质量都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对此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20.
三苗、荆蛮与瑶族来源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文献记载和考古学材料相结合之下,作为三苗文化遗存的长江中游史前考古学文化,应是包括瑶族先民在内的各古代部族在远古时期的文化遗留。商周时期荆蛮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在与■、越、巴、卢戎等族的交错杂处中,经过长期的民族融合和文化整合,孕育形成新的古代民族族群,这些族群在秦汉以后被史籍按分布地城称为长沙蛮、武陵蛮等.并最终从中分化出莫徭。瑶族的民族来源和文化渊源由此有了比较明确的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