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3 毫秒
1.
集体成员资格认定对保障农村妇女权益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现阶段,妇女集体成员身份模糊化是引发其权益被侵害的重要原因,农村集体成员身份确认具有复杂性,需要统筹考虑户与户内成员关系、成员资格的实然与应然问题以及成员身份与集体股权分配等问题方能有效保障女性群体的权益。通过回溯农业合作化运动以来的制度沿革可以发现,在农村集体经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党和国家始终强调农村妇女的成员身份,维护和保障农村妇女的合法权益。结合相关个案和司法实践分析,农村妇女集体成员权受损的现实表征既体现在因土地征收、集体收益分配等导致的财产性权益被侵害,又表现为参与集体资产经营及监督决策的社会性权益被剥夺。目前,新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畅通了妇女作为农村集体成员权益被侵害的司法救助和公益救济途径,为今后农村妇女维权工作提供了法律指引。  相似文献   

2.
土地流转中女性的地位与权益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通过分析农业“内卷化”和农业生产“女性化”的现象,考察了农村土地流转发生的背景以及制约土地流转发生的原因,探讨了女性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女性在土地流转中基本权益的缺失现象以及土地流转之后女性将面临的新困境。  相似文献   

3.
房绍坤  袁晓燕 《探索与争鸣》2023,(4):112-124+179
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应首先明确进城落户农民是具有主体指向性、阶段过渡性、现实长存性、时代性的特殊农民群体,其土地权益应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及其相关权益。当下,应详细梳理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保障困境的利益主体多元、侵害行为隐蔽等表因,解答农村产权个体归属、进城落户农民成员身份、权益属性抉择等深层疑问。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保障的策略,应以平等与自愿为价值导向,通过涉农改革进一步彰显土地权益之财产性,构建法治化与渐进市场化的有偿退出与转让机制,并依据其成员身份保留这一群体在农村的后路,使进城落户农民各取所需、进退皆宜。  相似文献   

4.
土地流转视阈下的“空心村”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多村社出现的“空心化”现象,使得乡村社会发展陷入一种治理性困境。人力资本空心化、土地抛荒化、村庄空心化、家庭空巢化、集体空壳化、科技空心化以及公共服务空心化虽对新农村建设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却为农村土地流转与农业规模经营提供了有利契机。因而以充分保障农民的承包经营权益为前提的土地流转,为“空心村”的治理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新的路向。  相似文献   

5.
《中国妇运》2015,(3):14-17
习近平总书记与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集体谈话时明确要求,要高度重视包括农村妇女土地权益问题在内的妇女发展和权益保障问题。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和农业部近期下发的《关于认真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意见》中都强调要按照男女平等的原则,保护好妇女土地承包权益。全国妇联党组认真学习贯彻习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把维护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作为  相似文献   

6.
基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少数民族女性权益保护的内容也不断扩展,其中,土地权益尤其倍受关注。在城镇打工一族中,同男性相比,女性所享有的城镇就业机会相对不多,所以,这些女性把希望更多地寄托在土地上。我国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其承包方一般为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家庭。一方面,由于当事人的婚姻关系成立时间与各地的土地承包成立时间不同;另一方面,各地的乡规民约也大相径庭,导致离婚案件中对土地承包经营权分割的难度加大。因此,只有贯彻科学的原则与分割方式才能更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探寻新形势下我国少数民族离婚妇女土地权益保护的新趋势,以求觅到可操作性的应对办法,从而更为有效地保障我国少数民族离婚妇女的土地权益。  相似文献   

7.
土地征收法律关系的主体是国家和农民集体。土地征收既涉及农民集体的利益,也涉及其组织成员的利益。正确界定征地中的各种法律关系,明确土地征收、补偿、安置法律关系的主体和内容,完善保护农民合法土地权益的法律制度、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土地征收法律责任制度和纠纷处理制度,对我国征地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农村妇女的土地权益长期受到侵害,主要表现在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及征地补偿费分配权等方面。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受侵害的主要因素涉及封建传统文化的影响,缺乏对村规民约的监督、审查、纠正机制以及缺乏司法、行政救济。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的法律保障体系包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认定机制,对村规民约的监督、审查、纠正机制,家庭成员之间土地有偿流转机制,不分性别的宅基地分配机制以及有效的司法、行政救济机制。  相似文献   

9.
农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的核心利益是土地权益问题。当前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呈现出"三权"分离的状态:即村集体享有所有权、农民享有承包权、国家享有最终处置权。"三权"分离的结果是地方政府攫取了土地、国家失去了农民、农民丧失了土地权益。而解决"三权"分离及其所导致的结果,不能通过土地私有制和土地国有制的办法解决,相反,解决的关键在于在完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的基础上,给予农民充分公民权,实现村民自治,使农民参与集体事务的管理,以实现"三权"的融合。  相似文献   

10.
土地农村集体所有权的存在在历史上起到过相当积极的作用,但对当前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若仍然按照计划经济年代的模式来确定农村集体土地并不妥当。由于村主体在法律上和实践中本身存在的问题,加上集体所有的形式与实际间的矛盾,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束缚,不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法制的完善。对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进行改革,从实际的土地所有权转变成形式的土地所有权,并切实保障农民的各项土地权益,最终取消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全部转为国家所有。  相似文献   

11.
河北省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护状况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结合河北省实际,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的保护问题进行了全面探讨.分析了当前河北省妇女土地权益的特征以及现行政策法律的不足,介绍了其他省的经验,并就村民自治如何做到民意性与合法性的统一、出嫁女的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界定等热点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征地补偿费受偿主体及农地发展权归属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兴国 《中国发展》2008,8(3):63-67
理论界对土地征收的目的、范围、以及补偿的标准等研究较多,而对征地补偿费受偿主体及农地发展权归属研究较少,尤其是农地发展权,其主体是农民集体还是土地承包经营权人,理论研究鲜有涉及。该文提出在土地征收中,应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作为独立的征地补偿费的受让主体,并且土地发展权归属农民集体。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就现行农村集体土地制度存在的土地所有权主体错位、土地所有权权能不全、土地所有权主体的权利得不到法律的有效保护、土地流失严重、土地承包关系不稳定等弊端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建立科学、可行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作了粗浅的探讨,以期更好地保护被征收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4.
朱光 《桂海论丛》2005,21(1):74-77
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又是农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生活资料.由于人口不断增加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加大了对非农建设用地的需求,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必须严格规范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程序,确保农村土地使用权在流转中增值和维护农民权益.  相似文献   

15.
刘若谷 《青年论坛》2014,(2):111-114
改革现行土地管理制度,创设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法律制度,一要明确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所有权的权属及权能内涵,允许其依法出让、租赁、入股;二要规范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的条件、方式和程序,做到合法合规、公开公正、运行有序;三要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流转收益的分配机制,明确分配主体、控制分配比例、监管收益用途;四要建立城乡统一、平等入市、同权同价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土地登记制度、定级评估制度和价格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6.
集体成员权的界定与保障——以农村土地权益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价值的猛增,涉及集体组织成员资格的利益分配问题成为各方争议的焦点。合理界定集体成员资格,保障成员合法的土地权益,需要完善立法、体制、司法等,转变所有制实现形式,使集体土地收益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有效分配。  相似文献   

17.
农村宅基地产权制度建设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产权问题是土地制度的核心问题。该文剖析了我国农村宅基地产权制度的基本特点:集体所有,村民使用;依法拥有,集约利用;保障安居,限制流转。揭示了我国农村宅基地产权制度的局限性:与促进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的意愿相冲突,与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取向相冲突,与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相冲突。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完善农村宅基地产权制度,推进农村宅基地流转市场化,开放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市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Many reporters and scholars outside China advocate the privatization of land ownership in China as a necessary step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agriculture system into a modern, large-scale, market-oriented and technology-intensive one. Chinese scholars advocating land privatization, for their part, typically argue that land privatization would better protect farmers’ rights and interests. We present a contrarian view to these calls for land privatization. Under China's current system of collective land ownership and individualized land use rights, agriculture has modernized rapidly in China in a way that has avoided privatization's many downsides. Land privatization, by contrast, would only exacerbate class inequality and social tension in rural China and further weaken farmers’ positions in dealing with more powerful actors. Through analyzing six dimensions of this issue—increasing investment in land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promoting scaled-up modern agriculture, protecting farmers’ land rights and preventing land grabs, enhancing rural livelihoods, and facilitating rural migrants’ integration into cities—we maintain that strengthening the current system is superior to privatizing rural land.  相似文献   

19.
由建勋 《中国发展》2007,7(3):70-73
计划经济时代沿用至今的模糊的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使得土地一级市场征地与二级市场供地之间形成巨大利差,诱导地方政府乐此不彼地过度行使征地权。在国家作为土地权形式上的管理者缺位,农民又无权维护自身土地权益的制度安排下,造成了耕地资源流失的难以遏制。对此,及时进行土地产权制度创新,让农民能真正维护自己的土地权益,成为从源头上保护我国有限的耕地资源的最佳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0.
Yang Li  Xi Yin-Sheng 《当代中国》2006,15(49):621-636
Women's land rights are one of the major issues of the rural land contract in contemporary China. Married women in relatively developed rural areas and under marriage misfortune have elicited much academic and public attention. However, less attention has been devoted to studying married women in traditional farming areas where they are still relatively poor. This paper focuses on women's land rights in their maiden village in traditional farming areas, and shows,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a case study combined with a questionnaire survey, that married women's land rights tend to be retained in their parent village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new policy and land contract laws, but that they have almost no rights in their maiden families after marriage,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marriage notions and customs. Given the situation of the political and legal framework, 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probe, by reviewing past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how to ensure women's rights through restricted and specific land readjustment, which may be a realistic and valid approa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