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生良 《思想战线》2005,31(4):5-10
《庄子》深邃博奥的哲学思想,并非“唯心”、“消极”、“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思想体系,而是以唯物、积极和代表平民阶级为主导,唯物之中有唯心,唯心之中有唯物;积极之中有消极,消极之中有积极;且着眼于整体的人和人生中不利的一面,大致属于弱势群体的哲学思想体系。儒道两家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各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人生的真理。  相似文献   

2.
《内经》是中医学第一部书籍,是先秦时期劳动人民在医学创造方面的总结,是初步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书籍。它反映了人类与自然斗争、与疾病斗争的经验,但由于社会历史的限制,不免泥沙俱下而夹杂着不正确的部分。医学的起源和发展,是人类与疾病斗争的历史,应该导源到人类的起源时期。在奴隶社会时期,因为人类对自然界某些事物的出现不能理解而归之于“神”,继而产生了“巫”,此间在医学上就存在了唯物与唯心两种思想。先秦时期及其以前的奴隶起义,表现了不“畏天命”,既推动了社会发展,也是《内经》中唯物观点的产生渊源。历来的奴…  相似文献   

3.
关于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关系问题,传统的观点认为:“第一方面”最为重要,“第二方面”是从属的;必须首先回答“第一方面”,进而才能回答“第二方面”。我认为,这是对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真实关系的颠倒。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怎样的?这是哲学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要回答它,就必须去认识它,所以说,哲学就是认识论。既如此,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无疑应为哲学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完全可以说,肯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哲学的基本出发点。换句话说,哲学只有首先肯定地回答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才能取得其哲学  相似文献   

4.
我们理论界一直公认如下定论: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是物质实践观,实践的基本形式是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一切认识、理论和社会观念都是物质实践的结果和产物;而精神实践则是唯心  相似文献   

5.
陈芷烨  ;徐孙铭 《求索》2008,(7):94-96
老子道的混沌性给人们理解老子哲学带来很大困难,由此导致对老子哲学的定性,要么徘徊在唯物与唯心之间,要么径直认为老子哲学为消极哲学的典范。我们认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揭示出道与万物之间的双向敞开的关联及道、体道者所显现出的外在形象,是理解和把握老子之“道”的关键。天道敞开自己,化生万物;人道敞开自己,在回归中提升生命的价值,并由此而产生对生命存在之源—道的敬畏之情。这种对世界、生命的敬畏态度是一种真正的人文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6.
认识文化问题既要在一般范畴中把握其共性,又要在特殊视角中把握其个性。在具体研究中,研究者通常难以避开政治价值寄托而造成思想导向问题,方法选择而造成唯物与唯心之争,脱离实际而出现过度学理化倾向。文化研究中存在言与意的偏差、形与神的分离、动与静的割裂、本与末的倒置,这是造成文化研究结论多样化的重要原因,确立辩证思维范式、系统抽象范式、科学逻辑范式和常态结构范式是消除这些偏差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7.
一、“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划分的逻辑矛盾按照目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说法,思维和存在这个哲学基本问题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阐述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据此把整个哲学家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第二方面是揭示思维(确切地说是指思维能力)能否认识存在(即整个物质世界)的问题。据此,在认识论上(狭义)又把哲学家划分为“可知论者”和“不可知论者”两大派别。几乎所有哲学教科书都认为,所有唯物主义哲  相似文献   

8.
(一)界限在哪儿? 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尽管极其复杂,种类繁多,但从哲学上概括,不外乎物质与精神两大类。这两大类现象的关系是怎样的?谁先谁后,谁决定谁?唯物论与唯心论作了绝然不同的回答。唯物论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一切精神现象归根到底只有从物质方面才能得到科学的说明。唯心论则相反,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把精神、神秘力量看作是一切现象的终极原因。这种对物质与精神何者为本原、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就是唯物论与唯心论的根本界限。  相似文献   

9.
(二)探求宇宙之大本大源 恩格斯说: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来说是本原的,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 青年毛泽东一九一七年在《〈伦理学原理〉批语》(以下简称《批语》)中曾经对这一问题作过回答,他说:“一人生死之言,本精神不灭、物质不灭为基础(精神物质非绝对相离之二物,其实即一物也,二者乃共存者也)”。他肯定世界上有物质与精神两样东西。后来他说自己早年曾经信奉过心物二元论,就是指的这种观点。  相似文献   

10.
老子的领导思想虽属客观唯心主义范畴,但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无为”、“无为而治”、“无为无不为”这些概念,经常在领导学的应用研究中出现,一些人未能真正了解其准确含义,有的人甚至把“无为”、“无为而治”理解为领导者不做事、无所作为而达到大治。这是对老子领导思想的误解。笔者认为,“无为而无不为”,是睿者的领导智慧,是老子领导思想中最精彩的方面,至今仍充满着智慧的光芒。一、充满朴素辩证思维的“有”、“无”发展观老子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对中国哲学曾影响到后来的唯物、唯心两派。…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我国哲学界对物质论的诸方面问题进行了探讨,现就部分有争议的问题综述如下: 一、对物质概念的不同理解一种意见认为,只有一个物质概念,即哲学的物质概念。它既反映认识论的内容,也反映本体论的内容,这是同一概念的两个方面。另一种意见认为,物质概念有两种不同性质,一点是物质和精神相互关系的认识论上的基本问题,另一类是物质和物质属性的关系问题。前者是回答认识的源泉,后者是回答物质  相似文献   

12.
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历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到近代才愈来愈突现出来。欧洲中世纪的经院哲学是神学的婢女,它的注意力不在于认识自然界,而在于所谓拯救人的灵魂,它的中心观念是“原罪”。中国封建社会表面上并不以宗教神学作统治思想,而是靠儒家的纲常名教来维系人心。到后来儒道佛相融合而形成的宋明理学,实质上是一种更精致的神学。它的中心观念是“存天理,去人欲”。  相似文献   

13.
“一”和“多”的关系历来是西方哲学的主题,而近代哲学从康德开始对主客体关系的审视,无不充分体现出西方哲学通过同一性原则把握世界的终极意图。阿尔都塞偶然相遇唯物主义思想不仅是他对早期结构主义思索的理论升华,也是他晚期致力于一种超越唯物和唯心之对立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理论构建,更为当代后马克思主义“差异性”“多元性”“不确定性”思想开辟了道路。如何解蔽阿尔都塞偶然相遇唯物主义思想的哲学审思,是时代给予我们的问题。从“非同一性”这个全新视角来挖掘偶然相遇唯物主义的理论意涵,不仅能让我们更为深刻地理解阿尔都塞晚期思想中偶然性和相遇的逻辑,也得以重新思考哲学思想史中有关本体论、认识论和辩证法的基本问题,提出了马克思唯物主义者一种可能的、全新的生存样态,以能动地回应当代社会的微观实践。  相似文献   

14.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精神是派生的。世界统一于物质。精神不过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人的大脑的机能,是对物质的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本观点,也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前提。在认识论领域内,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进一步深化为或者说具体表现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而反映过程是建立在实践过程的基础上的。只有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活动中,人们通过自已的感官同外界事物相接触,客观对象才反映到人的头脑中来,经过头脑的思维活动  相似文献   

15.
如何看待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自古就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一种认为语言与思维不可分,思维要靠语言而进行,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这种观点被称为“载体说”。另一种观点认为语言是思维的代码,即使没有语言代码,思维依然存在,这种观点被称为“代码说”。①争议的中心就是...  相似文献   

16.
一对我国出版业基本性质的理解和认识是与一种“两重性”论分不开的,这种“两重性”是指图书或出版的两重性。“两重性”论的基本内容有四个方面。第一,图书具有两重性,因为图书“具有影响人们精神世界和指导人们生活实践的功能”,因此图书不仅是一种产品,它更是一种精神产品。第二,因为图书具有两重性,因而图书的生产即出版也就具有两重性,因为出版活动生产的既是物质产品,也是精神产品。由这种图书及其出版的两重性引伸出来的就是“两个遵循”和“两个符合”,即第三,出版既要遵循物质产品生产规律,又要遵循精神产品生产规律。…  相似文献   

17.
樊利娟 《前沿》2007,(1):43-44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古老的话题,自巴门尼德开始哲学家们就普遍关注这个问题。这一关系伴随着历史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形态,灵魂与肉体、精神与物质、主观与客观都是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不同表述。但是,无论是近代的唯理论或经验论,还是康德、黑格尔等都由于没有从现实出发,而是求助于形而上的悬设,所以最终都没能解决思维和存在关系的问题。马克思则从现实的实践出发,以思维和存在的异质性为前提,最终实现了思维和存在的初步同一。  相似文献   

18.
高剑平  ;仇小敏 《求索》2008,(3):40-42
文章讨论了信息论对系统科学思想史的贡献:确立了信息概念并清算了机械论;其方法表现出了深刻的哲学意义——重视“整体”与“关系”;信息离不开物质,但它与所表征客体的可分离性则带来了对世界图景的新看法,并为阐明“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这一辩证唯物论原理提供了信息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浅议形与神     
赵广平 《青年论坛》2003,(6):F003-F003
“以形写神”是通过一定的艺术形象传达主观的思想情感 ,强调艺术的言志抒情功能。“以神写形”则是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强调主体精神对客观形态的解释。形与神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对范畴 ,有关形、神的重要命题有“以形写神”和“以神写形” ,在“以形写神”中 ,形是手段 ,神是目的。而在“以神写形”中 ,神是动机 ,形是终结。因此 ,形、神问题就是一个关于中国艺术动力启动源的讨论。“形”在中国最初指人的躯体 ,与之相对应的“神”则是超乎肉体之外的精神。早在先秦时期 ,哲人们就已经把人划分为精神与形体两部分了 ;至魏晋南北朝 ,人们更是…  相似文献   

20.
人们一般认为,科学与宗教是两种对。的思想体系,认为“宗教起着阻碍科学发月的作用”。我们习惯把宗教看作科学的对。面,是强调了两者的对立和斗争。事实上,a者也是相互联系与渗透的。宗教与科学同B人类的精神活动,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它(l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对人类文明白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们的区别表现在第一,宗教和科学在其内容上有明显白区别。宗教的核心是宗教信仰,而科学则斐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等各种现实大程的知识体系。第二,宗教和科学涉及的精神活动形上不同。宗教是人们在实践和认识能力尚不E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