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5 毫秒
1.
李振华 《法制与社会》2011,(24):137-138
马基雅维利,这个具有非常大争议的人物,像个迷摆在我们面前。他的政治理论对近现代政治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但他的传世之作《君主论》却让其遭人非议,他被人称为“罪恶的导师”,“非道德主义者”。但本人认为其政治思想并非是像他人所说的“不道德的思想”,而是出于祖国统一的需要,他的政治思想对近代政治学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2.
政治权术与政治道德的关系问题,是千百年来思想家们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大致有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两个派别。其实,政治权术与政治道德的关系,是既有差别和对立,又有联系和一致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3.
时帅 《法制与社会》2013,(34):138-139
尼科洛·马基雅维利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一位著名的影响深远的政治思想家,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奠基人,在马基雅维利的思想中政治与道德的关系构成了他全部理论的核心,长期以来人们对马基雅维利及其思想理论就争议不断,其最大的贡献就是以现实主义的原则出发,使政治活动逐渐开始摆脱神权的控制与束缚,面向真实的人.  相似文献   

4.
杜童节 《法制与社会》2010,(36):288-288
作为一个时代的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利为了帮助意大利君主巩固政权,实现统一祖国的愿望,基于人性恶的理论假设,提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政治权力,并以此为逻辑起点建立了非道德政治观。非道德政治观的提出,使得他成为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我们应当从《君主论》写作的时代背景出发,探讨马基雅维利的非道德政治观,并对他的非道德政治观做出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君主论》中的政治观念与先秦法家思想同是现实主义的政治思想,二者之间在"性恶论"、"实力论"、"统治权术"等方面有着相同点,但在其社会历史背景和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上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6.
政治的静态结构如组织、制度、法律、政策等,是政治过程的物质载体,同时也是政治运行的客观基础.但是,政治的原理及其结构安排既基于政治之基本要素即“人”的现实基础,同时也正是因为其“人”的要素而被赋予了复杂的意义.这其中,关于政治过程中人伦关系与道德基础就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一定社会的人伦关系和道德基础孕育着一定的政治行为主体,使其在政治行为中不可避免地打上其人伦关系和道德基础的烙印;由此,现代的政治结构和政治规则,也必须以既定的道德基础和人伦关系为依据.以积极的取向充分发挥道德基础和人伦关系在现代政治中的作用,对于政治的稳定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基雅维利是现实主义政治学的先驱,《君主论》是他的代表作。他第一次把权力作为政治学的基础,实现了政治学与伦理学、宗教学的分离。  相似文献   

8.
本文简要的介绍了马基雅维利的生平以及他的著作《君主论》,以期对马基雅维利的思想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柏拉图继承苏格拉底的伦理反思,拒斥习俗主义,把国家与社会统一于道德之中,并以道德统摄城邦政治和社会生活。政治对人的要求是“应当做……”,所以,我们将它概括为“产生于道德的政治哲学”。亚里士多德则把政治看作是道德实践,将政治与社会分别开来,政治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善,它对人的要求是“能够做……”。所以,我们把它概括为“产生道德的政治哲学”。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共同奠定了一切规范性政治哲学的道德根基。  相似文献   

10.
有关权力的形成可分为社会契约论、阶级对立论、人类需求论、道德生成论等理论.传统中国认为权力源自道德——有德者居上,这就是权力的道德生成论.道德生成论派主张圣人治国,权力是道德的必然延伸.本文认为道德生成论使得权力尤其是君主的权力,无法受到有效限制,导致所有权力向君主手中集中.  相似文献   

11.
面对我国转型时期出现的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我们有必要加强对政治价值与政府政治价值的认识、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探寻和开发政府权能的道德属性上来.本文在分析政治价值与政府政治价值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政府政治价值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闫晓伟 《法制与社会》2010,(18):223-224
本文通过思考和分析,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基础根源于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并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道德养成所存在的不适应性问题根源于思想政治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脱节,从而提出了从思想政治教育对道德的修正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两条途径来使思想政治教育适应人们道德养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吴琳 《行政与法》2006,(10):60-61
拥有幸福生活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本文试图从古典的哲学思想出发寻找政治社会存在的道德基础。以道德为基础的政治社会体现了人的政治生存向度,需要人们把它作为各种规范的核心观念才能有约束力,才能使社会关系和谐有序地发展,从而实现“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马基雅维利是西方中世纪宪政思想家,他的诸多政治思想可在《君王论》一书中窥见一斑.品读这本书,多少对其人、其所在时代有所认识与了解.本文通过对《君王论》的评述,浅谈了马基牙雅利的政治思想.  相似文献   

15.
朱孔明 《法制与社会》2010,(36):271-272
政治学的发展总体上有现实主义政治观和理想主义政治观两种流派。现实主义政治只注重个人的权力和利益,认为政治和道德是一体不分的。所以现实主义政治也就无视道德等伦理价值。相反,理想主义政治观在重视权力和利益的同时,更侧重于政治权利、政治道德、法律治理等等社会价值。相比现实主义政治的野蛮与血腥,理想主义政治也具有了更多的人性和关怀。  相似文献   

16.
“八二宪法”的修宪前提在于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与对继续革命论的拒斥.“八二宪法”是改革转型期的政治宪法,而不是常态政治下的法律性宪法,其生成与演进需要政治维度的认知与建构,单纯的司法机制无法奏效.“八二宪法”存在着复调性,是革命与去革命的综合,是在革命造成的政治体制内发生的去革命的宪制安排.“八二宪法”具有独特的代表制三元性,即由党、人大、政协构成的复合代表制,而在时间上表现为一种“生命—结构”主义的演进逻辑.政治宪法学对“八二宪法”的理论审视是主流宪法学之外不可或缺的一种分析视角.  相似文献   

17.
报应主义与功利主义为惩罚提供了道德正当性证成,但在民主的价值多元社会,道德的正当性是一回事,如何促成政治实践是另外一回事。因此,在惩罚的道德证成之外,有必要开辟惩罚的政治证成道路。近代社会契约论者提供了不同的政治证成进路,当代契约论者罗尔斯提出自由主义的正当性原则。根据罗尔斯方案,国家惩罚制度的合理性在于公民的理性而非某个道德原则,应该保留犯罪者的公民身份,合理限制犯罪者的权利,死刑是不可证的。  相似文献   

18.
包淑薇 《法制与社会》2012,(10):221+227
大学生是实现祖国现代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当前大学生道德现主流是向上的,但是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道德观教育影响重大,加强大学生道德观教育的思考,并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教育和引导,让其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道德现,是摆在当前高校教育者和全社会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9.
孙骁骥 《政府法制》2014,(23):18-19
古代帝制发展到明朝,虽然表面保持了稳定,国家呈现出一片和乐融融的盛世之景,但华丽的旗袍之下,覆盖的全是跳蚤.史学家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提出的著名论断至今还常常被人提及:中国两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用粗疏的道德教条代替了科学的国家治理,这是一切问题的症结.在黄仁宇眼里,明朝政治犹如“潜水艇三明治”,政治上层的文官集团,好比一块大而无当的长面包;底层散乱无序的农民阶层也是一块长面包.这块硕大无朋、随时可散架的制度面包,却是靠尊卑男女老幼的道德勉强维系着.此乃中国封建政治的稳定基础,也恰恰是其潜在的危机.  相似文献   

20.
天赋人权乃是一种应然的道德权利观念而非实然的法定权利,它是针对君权神授论而提出的一种政治学说。在天赋人权说看来,政治共同体是由人民签订契约而形成的,因而国家和君主的统治权源于人民的出让而非上帝的授予。人民签订契约,交出自己的一部分权利,目的是使政治共同体能够保护其原本具有的自由与平等。捍卫人之自由平等、使人成其为人,乃是天赋人权说的核心内涵。作为反对君权神授、主张社会契约和捍卫自由平等的政治修辞,天赋人权说并未过时,它依然是一种推进人权事业的思想源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