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3 毫秒
1.
刘吉堂 《学理论》2011,(35):64-65
长期以来,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导致了城镇与农村的二元社会保障制度,国家政策取向存在明显的非均衡性,社会保障的法律、政策资源向农村的分配极为有限,随之形成了的城乡迥异、相互隔离的二元社会保障制度。在此背景之下,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模式,以缩小城乡差距、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然而作为社会"减震器"和社会公平"调节器"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却长时间内只是关注于城镇居民,对占人口多数的农村居民投入很少。因此,建立宁夏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模式成为完善宁夏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保障体系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 ,事关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全局。目前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框架虽已初步确立 ,但却不尽完善。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思路是 :全面推进社会保险制度建设 ,完善社会保障责任共担机制 ,加快城乡二元社会保障体系的整合 ,建立高效的社会保障资金筹措和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3.
农民增收困难的根源在于我国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和差别发展战略。为此,必须突破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性障碍,彻底打破二元经济结构体制下城乡分治的不平等状况,建立稳定有效的财政支农机制、有效的农村资金信贷机制、明晰的土地产权制度、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完善的农业产业化组织配套机制和农村社会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4.
土地保障功能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差距悬殊,广大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几乎空白。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长期以来承担着农村社会保障功能的土地保障功能逐步弱化、丧失。因此,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迫在眉睫。其重点在于:通过土地保障功能的再造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逐步实现与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的衔接,从而建立城乡一体的全国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城乡二元的经济结构造成了我国城乡二元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一制度扩大了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我国在农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过程中,应该抛弃单靠增长引发的方法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要同时采用扶持导致的方法指导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相似文献   

6.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实现目标要求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也必须相应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市场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法律体系。作为其中社会保障体系要得以完善,当然需要在实践上作许多革旧创新的完善工作。不过,无论是革除旧的还是创立新的,都要基于在理论上对社会保障体系有全面、完整的确认。对于社会保障体系的确认,时下不少研究者是从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四个方面制度的组成体系来确认的,在谈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时,也就一般指这四个方面制度体系的完善。然而,一则社会保障…  相似文献   

7.
对我国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与完善的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保障体系是最基本的公共服务,是实现社会公平的"调节器"、"减压阀",是民生工作的重要环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国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以建立和完善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为重点,以创新二元化社会保障体系为动力,以加强政府公共服务和执政能力建设为手段,逐步健全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多地关注民生。  相似文献   

8.
李丹 《理论探讨》2006,(4):76-78
老年问题是影响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老年人的生活保障问题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老年人口的生活保障问题尤显重要。在中国,农村养老社会保险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但直至今天仍没有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养老社会保险体系。选择适合的农村养老保险模式,能够推动整个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缩小城乡老年人口生活差距,促进城乡养老社会保险走向融合。  相似文献   

9.
加紧建立和完善农民社会保障体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冯晓萍 《理论探索》2006,(5):99-101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在所有的农民问题中,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又举足轻重。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提升土地保障能力,提高农民保障水平;改变我国农村现行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窄、范围小、社会化程度低的状况;妥善解决二元化格局下城乡保障差别大、城乡劳动者境遇不平等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农民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问题。  相似文献   

10.
韩彦 《求知》2009,(9):37-38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们各项工作的根本指针.它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目的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老百姓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建立完善、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关系到公民的切身利益.是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制度.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1.
农村流动人口群体是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进入到城市中的农村流动人口,收入成为影响其医疗消费支出的最主要因素,人口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与其对城市医疗服务使用和消费支出的相关关系都不显著,年龄和家庭的特殊结构以及广泛地缺乏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保护是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同时也反映出农村流动人口在医疗资源分配与社会权利享有上的不平等状态。  相似文献   

12.
收入、健康与医疗保险对老年人幸福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使用中国9个省、2200名55岁以上老年人的微观调查数据,主要检验了收入水平、健康状况与医疗保险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Ordered Logit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收入增加能够显著提高城镇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收入差距的影响不显著;对农村老年人而言,收入的作用不明显,而收入差距则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心理健康和城乡老年人幸福感呈高度的正相关,记忆力、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等身体健康因素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公费医疗显著提高农村老年人的幸福感,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合作医疗分别对城镇和农村老年人幸福感具有积极的作用。总体上,城镇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高于农村,东部老年人幸福感高于中部,中部高于西部。因此,增加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完善老年人医疗保险制度,并逐步协调城乡和地区经济发展,有助于从整体上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13.
面对日益严峻的城市贫困问题,国家初步建立了涵括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在内的城市反贫困制度法律体系。但是这一制度法律体系还不够系统完善,还存在城市反贫困主体单一、社会参与有限的问题,尚未建立系统完备、保障全面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全国统一的城市反贫困法律体系。城市化进程中的主体贫困、制度贫困和法律贫困是致使产生城市贫困问题的重要原因。这就需要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的城市反贫困工作管理机制,解决反贫困制度建设滞后和立法不规范的问题,科学规划、统筹规范反贫困工作,形成以宪法为基本依据、以《反贫困法》为核心、以《社会保障法》等相关社会保障法律法规为支撑的反贫困法律体系,强化城市反贫困权利救济和责任追究制度,不断提升城市反贫困制度化、法治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农村低保:新式乡村治理手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旨在保障农村贫困群众维持最低生活水平,它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和维护社会公正,然而这项重要制度却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转换成为乡村干部对乡村秩序进行规范与整合的治理手段。  相似文献   

15.
社会保障供款征缴体制国际比较与中国的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世界各国社会保障供款征缴的"分征""代征""混征"这三个模式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利用第一手资料对每个模式做了案例研究;在此基础上对社保部门、税务部门和私人部门三个不同征缴主体在三个不同征缴模式中的职能作用与协调配合问题做了考察;对中东欧转型国家征缴模式的改革取向及其原因做了分析.针对中国目前存在的社保部门和税务部门"双重征缴"体制的现状,认为,中国面临着二元化经济结构和统账结合制度特征的现实国情,由此决定了社保制度扩大覆盖面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中国国情的特殊性是任何发达国家和中东欧转型国家都不具有的,这就要求社保制度要不断进行自我完善,适应社会经济既定条件,以完成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社保制度的目标,否则,就难以实现这个目标,或即使实现了也是一个碎片化的社保制度,而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指出:中国选择征缴模式的替代方案应以分征模式为最优,代征模式不利于实现2020年的目标,目前存在的"双重征缴"体制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并提出了征缴体制转型的"两步走"的改革设想.  相似文献   

16.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老龄化的影响及其对策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农民是最大的弱势群体,而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成为束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通过定量分析,指出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客观上加剧了农村人口的老龄化程度,削弱了传统的养老方式。如何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已成为重大研究课题。提出要实现农民“生有所靠、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必须及早谋划,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建立多层次的保障模式;最后提出必须在农村加速建设社会保障制度的9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In China, there are immense barriers to inclusive social citizenship because of the failure to overcome the institutional fragmentation of social security across the hukou division. The hukou system continues to be important in determining how social citizenship is granted in China; not only does it facilitate dual social citizenship, it imposes perceptions of deservingness that bolster these divisions.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build a social-citizenship-based framework, drawing upon the strengths of the capability approach, which is applicable to the complexity of the rural–urban divide in China. Referring to several data sources, the paper examines social citizenship as a subjective phenomenon. The paper highlights the social exclusion mechanisms embedded in the hukou system that might have an effect on social citizenship as a state of self-awareness.  相似文献   

18.
李红兵  严蓉  赵静  杨从尧 《学理论》2012,(13):20-23
成都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户籍制度改革。它以实现城乡统筹为目标,欲构建城乡一体的新形态,建立城乡均等的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城乡互动,共同发展。成都改革存在经济实力不强、法律政策体系不完善、农民问题和农村产权等需要解决的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和户籍制度改革是一个综合的过程,需要大力提升农村经济实力,加快户籍改革立法进程,规范农村产权流转,培育市民文化,各方面共同发展,相互促进以实现成都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相似文献   

19.
中国劳动力市场演化与政府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力市场培育是中国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中国经济改革是在城乡隔绝的特殊背景下展开的.旧体制下,城市国有部门人浮于事,大锅饭、铁饭碗造成效率低下;农村劳动力被禁锢在土地上,隔离在国家工业化进程之外,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及时转移到非农产业,造成极大浪费和损失.劳动力市场改革基于城市"治懒"、农村"治贫"的目标展开.逐步把国有部门职工推向市场,同时逐步改善农村劳动力的配置效率,渐进式改革、逐步释放被压抑的生产力,这是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根本动力.劳动力市场培育也是城乡劳动者权利的双向调整和逐步接近的过程.改革已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城乡劳动者的平等权利尚未实现.名义权利与实际权利的差异是当前最突出的问题.这种权利差异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造成威胁.增长、稳定、公平是左右政府改革行为的三大变量.劳动力市场上的权利不平等已成为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稳定的巨大障碍.贯彻新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正在使政策导向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20.
十七届五中全会报告指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当前的一个主攻方向。目前我国政府仍存在公共服务投入过少、供给总量不足、效率不高,不到位、公共服务在地区、比例上失衡和公共政策能力缺陷等问题,这种问题在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的今天下就会愈加突出。特别在基层政府中,由于它最为直接地与公民相连,亟须改善的要求显得尤为迫切。我国各基层政府不尽相同,各地经济政治人文素养状况差异又较大,特色明显,如何为基层政府选择合理的公共服务型模式并为之构思筑建已成为当前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