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人类有宪法以来,宪政的发展就是与公共行政的发展交织在一起的。公共行政的根本目的就是追求宪政之理念与精神的实现,彰显一国之立国价值;而民主则成为达成这一目的的手段。实现民主宪政之理念与公共行政的整合,自然成为各国政府追求的目标,同时也是努力的根本方向。  相似文献   

2.
乔治·弗雷德里克森(H.George Frederickson)是美国著名公共行政学家,新公共行政学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曾任美国公共行政学会主席。其代表作有《新公共行政学》和《公共行政的精神》等。本文希望诠释其宪政思想,评析其实践和理论意义,为我国政府行政改革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3.
新公共服务理论对新公共管理进行反思和批判,它体现了公共行政的宪政主义传统,把公民、公民权和公共利益等一些公共性价值的东西置于民主治理的首要位置。透视新公共服务理论,我们可以发现诸如公共利益至上、服务行政意识强化、行政伦理社会环境培育、行政伦理责任制度的建设等非常丰富系统的行政伦理价值理念,这对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行政伦理规范、行政价值理念的培养、行政价值判断的形成、行政伦理环境的营造等方面具有重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西方立宪主义传统与欧洲特别是西欧历史上基督教文明之间具有特定的历史传承关系。基督教通过对古希腊、古罗马宪政思想的继承及神学改造,客观上保留和传承了西方上古社会早期民主宪政传统,同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实践中,其特有的二元分立政治文化观为商品经济和市民社会发展提供了以分权制衡为基础的制度理念。当今作为西方宪政文明重要来源之一的基督教文化,亦在面临着来自宪政文明理念对其自身基础的消解的同时,也面临着宪政文明和其信仰基础的双向危机。历史发展的悖论促使人们开始反思文明及其信仰重构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西方学界关于公共行政思想的发展历程存在不同的理论解读。当回到公共组织本身抽取出主观-客观、内部-外部两重维度时,可发现百余年来公共行政思想经历了组织内结构功能-组织内行为过程-组织外环境战略-组织外公民价值的三次转变,构成了一个"反Z字形"的逻辑上升过程,且在这三次转变过程中,暗含着从组织内部到组织外部、从组织客观要素到主观要素的两大转向。然而,囿于组织本位主义意识形态,聚焦于组织中"人"和组织外"环境"的转变进程并未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随着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社会的来临,公共行政思想开始了新一轮的螺旋上升进程。这一方面意味着公共行政的制度主义建构走向终结,另一方面也开启了公共行政的行动主义建构之旅。  相似文献   

6.
李欢 《世纪桥》2014,(2):73-74
沃伦法院是美国历史上最激进的一届最高法院。在沃伦法院时期,美国最高法院的司法理念由司法克制主义转向司法能动主义,在司法能动主义和司法自由主义的理念下,沃伦法院通过大量的判决,能动的解释宪法,加速了《权利法案》的联邦化,努力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推动了美国民权运动的发展,切实保护了公民的自由和权利。  相似文献   

7.
西方公共行政学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发展阶段.在这些发展阶段中出现过许多价值理念的冲突与调和。然而正是这些价值理念的冲突与调和的过程促使西方公共行政学不断进行着研究范式的转换.从而推动了公共行政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以弗雷德里克森为代表的新公共行政学派在行政学说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们对传统公共行政学进行了反思和批判,同时因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倡导社会公平,主张民主行政,关注公共行政的意义和价值,重新厘定"公共"的意涵,扩大行政学的研究范围,应用行政生态学视角重新审视行政组织的运作与变革,积极回应社会公众的诉求等,这既是公共行政学科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更是美国"伟大社会"改革在公共行政学研究上的一种回音。纵观新公共行政学派的一些重要思想,与当下具有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广大人民群众共有共享,依托深化改革之道的"中国梦"有着诸多耦合之处。通过借鉴和吸取新公共行政学派的思想精髓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感悟"中国梦",进而同心同德共筑"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反联邦党人是美国立宪期间所形成的一个重要政治派别,从宪法的起草制定到最终获得批准,他们因扮演着一种"反对者"的角色而被称为"另一种建国者",在美国立宪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观反联邦党人的政治思想,尤其是其政治代表思想和理念,直接影响了美国宪法内容的制定以及宪政制度的构建.系统梳理和考察反联邦党人的代表思想及理念,有助于深化对美国宪政历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宪政是近代以来许多中国仁人志士的追求,同时宪政也是一个过程。本文从西方宪政的基石———自由主义入手,分析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宪政历程上的理念的逐步形成,找出其合理的因素。在此基础上,笔者结合中国的实际,提出一些看法,以期利于中国宪政之建设。  相似文献   

11.
宪政是近代以来许多中国仁人志士的追求,同时宪政也是一个过程.本文从西方宪政的基石--自由主义入手,分析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宪政历程上的理念的逐步形成,找出其合理的因素.在此基础上,笔者结合中国的实际,提出一些看法,以期利于中国宪政之建设.  相似文献   

12.
李晓明 《世纪桥》2008,(2):65-66
《谢尔曼反托拉斯法》的诞生是美国法制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的出台标志着国家干预主义立法在美国的正式诞生以及传统的自由放任主义法制理念的初步动摇。但《谢尔曼法》的出台并非意味着美国自由主义法哲学的终结,亦非如某些学者断言的那样标志着政府干预对自由放任思潮的重大胜利。  相似文献   

13.
新自由主义的起源、发展及其影响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也称新保守主义经济思潮,是20世纪30年代后在反凯恩斯主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当代西方经济学说。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对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统治地位被凯恩斯主义所取代。然而,仍有少数经济学家坚持自由主义经济的信条,同凯恩斯主义对抗,主张回到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反对国家干预。到了70年代,特别是在1974—1975年的经济危机以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出现了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局面,使凯恩斯主义陷于重重矛盾的境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新自由主义…  相似文献   

14.
自由主义对公民与国家和社会关系的个人权利优先的解读,主导了西方刚刚逝去的两个世纪,但其中存在的理论缺陷,却无法解决现代社会存在的消费主义至上、道德观念混乱、社会失序、生态危机等一系列问题。共和主义、社群主义重新举起责任意识的大旗,试图对自由主义进行批判与修正。现代公民意识及培育理念在争鸣中表现出多维的向度,并获得了重要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制约中国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的瓶颈问题,归根结底在于中国公共行政精神和公民总识的缺乏,传统官僚制体制:官本位思想和公众政治冷漠心理的阻碍。本文以重塑政府民主价值取向、公民制理念为重点,以确立公民权和公民主体地位为核心,突出社会与公众在公共权力体系中的自主地位,从服务理念、政府职能、权力监督三个角度,提出我国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微博、微信、手机媒体和社交网络已成为舆论生成的策源地、文化传播的集散地、思想交锋的主阵地,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微文化生态。微博上存在着三股值得关注的思潮:一是政治上的宪政主义。一些网上言论将"中国梦"解读为"宪政梦",利用微博这一思想文化新阵地,网上网下互动,国外国内联手,试探新一届中央意识形态底线。二是经济上的自由主义。鼓吹"市场万能论"者称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扼杀了市场效率和活力;反对公有制的人则认为我国国有企业是国家垄断,效  相似文献   

17.
耿依娜 《探索》2004,(5):94-97
随着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完善,公民教育在世界各国都受到了极大的重视。本文梳理了自由主义、共和主义、社群主义、多元文化主义等西方公民资格理论中公民教育思想,总结了邓小平对公民教育思想的贡献。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应从重塑公民教育观、丰富公民教育的内涵、拓展公民教育的途径、改进公民教育的方法等四方面入手加强我国的公民教育。  相似文献   

18.
正(一)自身局限暴露有学者认为新自由主义超越了古典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思想限制,转而以—种全新的姿态出现。但它就像古典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一样,只能在短时期内解决资本主义的表面问题,对于机体内部深层次的矛盾则无能为力。不可否认,新自由主义在实践之初的确极大降低了社会通货膨胀率,解决了凯恩斯主义面临的难题,但不能从根本上  相似文献   

19.
《求实》2014,(1)
当前我国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目益频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西方"普世价值"、宪政民主、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和否定改革开放等错误思潮的挑战。这就需要辩证、历史、联系、本质、发展地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而强化理性认同,抵制错误思潮,坚定道路自信。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宪政思想主要产生和定型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之中,不仅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革命的鲜明的时代烙印,而且也代表了毛泽东时代先进的中国人对宪政理论探索的最大成就。作为20世纪中国宪政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它深刻揭示了近现代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过程中宪政运动的特征、价值追求、根本任务和发展道路,对近现代中国宪政乃至当代中国宪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