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腐败的根源:是剥削制度,还是公共权力?张国春近来,读到吴越同志在报刊上发表的探讨腐败根源的文章。吴文认为,“剥削制度不是权力腐败的粮源”,把腐败的根源归结为利。削制度,是“传统政治思维定式得出的表面的和片面的结论”,并提出腐败来源于社会公共权力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反腐败斗争正在深入进行,从反映的问题看,腐败渗透到社会许多领域,而作为其核心的权力腐败,则成为人们最关注的热点问题。权力与腐败的关系权力腐败,是指掌握权力的少数人以公共权力谋取私利的行为。它不论以怎样的形式表现,以权谋私都是其本质。在“皇权天授”的私有王权制度中,专制权  相似文献   

3.
新闻媒体做为“公共权利”的代表,其最大的职能就是监督“公共权力”的行使。如果“公共权利”的代表,异化为公共权力则同样会产生腐败,引起社会混乱。  相似文献   

4.
权力腐败是指“为谋取私利而滥用公共权力,侵犯公众利益,破坏某种现存社会关系的行为。”我们知道,在社会主义中国,任何一位领导者手中的权力,都是人民给予的,都属公共权力。如果权力当事人利用被授予的权力谋取私利就是权力腐败。   权力腐败的产生离不开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利己主义的思想动机,二是权力机制的缺陷。前者是内因,起决定性作用;后者是外因,为权力腐败的施行提供可能。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学说原理,内因是前提条件,是“因”之所在。因此,权力腐败的根本原因是掌权者在自己的意识形态上走入了歧途。与此同时…  相似文献   

5.
腐败现象与公共权力不无关联,所以,自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以来,公共权力便成为某些学者强烈声讨的对象。有的学者受西方寻租理论的影响,说腐败“来自行政力量对市场的管制”,“根源在于旧的行政权力垄断”,政府权力“寻租必然导致某些官员腐败”,要根除腐败,“...  相似文献   

6.
王刚 《湖湘论坛》2002,15(4):69-70
腐败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存在于历史上各种阶级社会和各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中。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此同时,腐败也呈现由低到高的上升趋势。腐败的主要成因是权力过度集中,而又缺乏相应的制约监督机制。腐败的本质特征就是用公权谋私利。英国历史学家艾克顿认为:“权力倾向于腐败,绝对权力倾向于绝对的腐败。”腐败就是缺乏监督的权力转化为私利的过程。权力的公共性使它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支配力量,公共权力的实现最终要由社会个体来行使。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市场竞争新秩序尚未完…  相似文献   

7.
从政治学看,腐败是指公职人员为实现其私利而违反公认规范的行为。其本质是以公共权力为资本,背离公共利益目标,为个人或小集团谋取物质或非物质利益。我国现时的腐败主要根源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的制度性缺陷。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本文基于制度反腐败论,从分析我国现有经济制度的缺陷入手,探讨具有防治腐败的内在机制的经济管理制度设计。   形形色色的腐败尽管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是腐败行为争夺的“猎物”都是公共权力…  相似文献   

8.
一、市场经济是权力腐败的根源吗? 所谓权力腐败,是指政府官员以公共权力谋取私利的行为。权力腐败的表现多种多样,如行贿受贿、滥用职权、权钱交换等等,但最典型的则是权钱交换,即以权力换取财富。不过,不论权力腐败以什么形式表现出来,其本质都是以权谋私。 在私有制社会,国家政府的权力虽然形式上是“公有”的,但实质上则为少数剥削阶级所垄断。既然权力腐败就是以权谋私,那么,以形公而实私的权力来谋取私利,就是完全合乎逻辑的,根本没有谋或不谋的区分,而只有谋大私与谋小私、非法谋私与合法谋私、谋眼前之私与谋  相似文献   

9.
腐败是指国家公职人员出于私人目的而滥用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的行为。其结果或是危害政府和国家的利益,动摇统治集团的执政地位;或是分割公民利益,引发人民不满;或是扰乱社会经济秩序,阻碍经济发展,最终必将危害国家社会政治稳定。因此腐败被称为“政治之癌”。由于...  相似文献   

10.
所谓“福利腐败”,就是垄断行业利用掌握的公共资源和公共权力优先为自己谋取利益,而把成本转嫁于公众,其具体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免费午餐、形形色色的畸高工资以及名目繁多的福利待遇。“福利腐败”损害市场效率和公共利益,加剧社会分配不公,影响社会稳定,长此以往,必将对民主政治、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产生严重损害,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
严晓 《青年论坛》2009,(3):10-12
公共权力“期权化”是权力异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诱发公共权力“期权化”的因素包括“角色冲突”、权力界限不清、监督不力等。防止“期权化”腐败就必须从制度、监督、惩治和道德等方面加强对公共权力的制约。  相似文献   

12.
翟婷 《桂海论丛》2007,23(1):33-35
文章从公共权力腐败的概念界定出发,阐述了公共权力和腐败的关系;通过对造成公共权力腐败的体制内外因素进行多维度的分析,提出治理公共权力腐败的思路,即通过限制公共权力扩张、制约权力主体权力行为、完善外部制约监督机制来预防和治理腐败。  相似文献   

13.
法治的实现必须以对权力腐败的有效遏制为条件 ,权力腐败现象的根治又有赖于法治的建设。权力腐败是指掌握公共权力、担任公共职务的国家公务人员 ,利用其特殊身份 ,违反权力运行的规范要求而滥用职权 ,谋取私利 ,使公共权力产生异化或嬗变的行为。它比任何一种社会现象对实现依法治国的影响都更直接、危害更大 ,成为依法治国的严重障碍。权力腐败直接动摇着实现依法治国的社会政治基础。要顺利实现依法治国 ,必须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政治局面 ,离开稳定 ,一切都无从谈起。当前 ,我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期的深层…  相似文献   

14.
公开化是反腐败的有效途径之一吉龙华,安树昆公开化是一个政治概念。广义讲,有政治权力的地方就可能产生腐败。腐败就是公职人员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的行为,是利用公共权力进行超经济的掠夺。在经济落后的国家,谋取权力,从而利用权力掠夺有限的资源“发财致富”尤为猖獗...  相似文献   

15.
腐败是指公职人员对公共权力的侵犯和亵渎的行为,诸如以权谋私、恃权挥霍、骄奢淫逸等。腐败的实质是公共权力的蜕变,不仅危害政府的形象,而且殃及政权的根基。腐败问题愈严重对政权的威胁也愈大,古今中外都把反对腐败作为巩固政权、稳定社会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政策瞭望》2014,(7):22-24
所谓“权力清单”.不仅仅是对各级政府和各个政府部门所掌握的各项公共权力进行全面统计.并将权力以列表清单的形式公之于众,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而是一整套行政权力运行、政府职能管理的制度设计和机制创新。实施“权力清单”是我国推动政务公开、加强依法行政、强化群众监督、从源头预防腐败的重要举措.对于政府职能转变和廉政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  相似文献   

17.
陈寅生 《岭南学刊》2002,(4):98-100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 ,反腐败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几年来 ,人们从不同角度对腐败问题进行了探讨 ,本文试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对腐败现象产生的根源进行探析。一、腐败的政治根源(一 )公共权力的行使不当和制约不力。腐败的本质是以权谋私 ,是权力异化的结果。因此 ,腐败总是与公共权力结合在一起 ,腐败分子总是把公共权力视为特殊商品用以换取私人利益。不受监督制约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 ,绝对的权力产生绝对的腐败。在权力缺乏监督和制约的社会环境中 ,社会利益的分配就为一些人利用权力谋取私利提供了方便和条件。改…  相似文献   

18.
从社会资本视角看预防权力腐败的制度安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石宏  刘瑛 《前沿》2007,(11):104-106
社会资本理论关于行为者在社会资本运作过程中如何运用社会网络中资源获取个人利益的分析,能准确的说明权力是如何资本化,公共权力的掌握者是如何腐败的具体过程。权力腐败是腐败问题的核心,也是公共权力掌握者以权谋私,满足自身利益的过程。社会资本理论有利于从根源找出预防权力腐败发生的制度困境以及科学预防的制度安排,具有建设性意义。  相似文献   

19.
腐败是与人类文明共生的痼疾,自从存在私有制社会和政治权力后,政权的腐败问题也就应运而生。从政治学角度讲,它是思想上、行为上的堕落,是腐败主体(某些个人或组织)以公共职权谋取私利的行为。腐败现象在本质上是一种权力的异化。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家...  相似文献   

20.
“权力腐败型群体”的变态权力心理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力腐败型群体”的变态权力心理探析陈伟东从政治心理学考察,在社会转型期,社会经过重新的调整和组合,已分化出丰富多彩、充满合力的良性利益群体。同时,一些反社会利益群体也在滋长,其中危害最大的是“权力腐败型群体”的形成与发展。这个群体并没有组织性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