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何美然 《前沿》2011,(10):50-53
在现代社会,个体权利和公共权力关系主要体现为个体权利、国家权力、社会权力之间的关系,其中,国家权力与个体权利关系是最基本的层次。传统体制下,个体权利和社会权力受到国家权力的控制和挤压;改革开放以来,公民个人权利和社会自治权力不断扩张,国家权力逐步收缩。要使公共权力和个体权利的关系保持和谐,就是要在国家权力的制导下,通过社会自治权力的发展,使国家权力与公共权力本质相一致,实现国家权力向个体权利回归。  相似文献   

2.
蔡维力 《求索》2008,(3):135-137
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特别在处罚行政相对人吸毒、赌博、卖淫嫖娼等不名誉违法行为时通知被处罚者的家属,是典型的以行政公共权力进行“道德管制”的表现。现代公共权力的合法性的依据是国家法理型的统治,这使“道德管制”失去存在的空间。公共权力在宪政的框架内以保护公民的自由权利为其责任的限度,而非相反。  相似文献   

3.
饶世权 《前沿》2013,(13):58-61
法治政府形象是公众对政府法治行为的认同和肯定评价,其以自身权利的承认和实现为评价标准.因此,只有权力与权利相互尊重才可实现公众的权利,从而塑造法治政府形象.而权力与权利相互尊重是指政府承认公民的合法权利,公民承认政府合法的公共权力,并彼此确保对方合法权利和权力实现的法律制度、理念和行为.实践中,成都市的“模拟拆迁案”“城管执法冲突案”分别代表了权力与权利相互尊重、相互冲突的两种形态,对塑造法治政府形象产生了不同影响.因此,应当坚持协商民主、公众参与等基本原则,运用公开征求意见、模拟执法等具体行为方式,在改变观念、加强制度建设等保障条件支持下,构建实现权力与权利相互尊重的协商——合作机制,塑造法治政府形象.  相似文献   

4.
陈建新 《桂海论丛》2005,21(2):35-37
规范权力运行,既需要权力制约,又需要权利制衡.必须着力于构建"以权力制约权力"+"以权利制衡权力"的模式,通过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合力进取,使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统一于社会整体利益,从而实现公共权力逐渐向公民权利的转化或回归.具体途径为建立健全公民参与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机制,以及先行完善党内权力制约和权利制衡机制.  相似文献   

5.
戴小春 《求索》2008,(9):160-161
在高校不同组织层面存在着不同类型的“权利”主体。其中,作为组织类“权利”主体之代言人的个人拥有双重“权利”身份。“双重”权利的混淆,以及某些主体“权利”被忽视或者否定等,带来了高校各类“权利”主体的“实然权力”与各自的“权利”和“应然权力”之间的矛盾,导致了高校的诸多问题。因此,解决这些问题的首要前提是理清高校主体类型层级的“权利”与“权力”。  相似文献   

6.
对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公共权力与私人权利的法理学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越 《公安研究》2000,(1):68-72
私人权利与公共权力的关系历来是一切政治法律制度的重要内容。本文即是从法理学的角度,着重对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私人权利与公共权力的合理定位及其关系作一概括性的论述。  相似文献   

7.
交钱,就不执法;不交,就加强“监管”。江西省九江县质量技术监督局以放弃监管的方式.来换取经济利益,赤裸裸收取“技术保护费”。不珍视自己的行政权力,反而进行权力寻租,其性质不仅仅是行政不作为,而且还意味着公权力的“匪化”。这种公共权力的“流氓化”、“匪化”趋势其实并不鲜见。公权力之所以如此有恃无恐地“匪化”,其反衬出的是权利与权力的事实上的不均衡,是公民或企业社会权利的缺位。实际上.正是因为我们的制度环境在缺乏对企业活动“制度化保护”的情况下,开始形成由官员与企业主个人之间、公权力与个体权利之间的保护与被保护、庇护与被庇护的关系.并从而形成“非制度化生存”与权利贫困的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8.
袁风华 《时事报告》2009,(12):70-72
“权力越明晰,责任也越明确。权力不是‘权利’,权力是一种责任。如果说过去我还有一点认为权力是‘权利’的想法,在‘公共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的影响下,现在基本上已被扫荡干净。”启东市国土资源局法制科科长陈忠捷朴实而深刻的话,代表了启东干部权力观念的深刻触动和改变。  相似文献   

9.
孙祥 《求索》2014,(5):26-31
福柯晚期对权利的强调与其早期对权利的批判立场看似难以调和,实则一脉相承,代表着超越既有权利理论的宝贵努力。一方面,他认为传统的自由主义权利虽然可以有效制约国家权力,却无力对抗规训权力这一现代权力形式,反而沦为后者附庸。另一方面,正是传统权利的这一不足,福柯期待着一种足以对抗现代权力的新型权利。此种权利具有差异性、日常性与不确定性等特点,尽管在理论层面可以消解现代权力对个体的压迫,但在现实层面,则面临实施之后权利诉求激增、社会成本加重、秩序瓦解等一系列困境,最终,这一新型权利不仅无力对抗规训,甚至将个人自由置于更大的险境之中。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人本主义角度出发,以新的视角对法理学中的权力概念作了新的诠释。权力是主体为满足其需要的意志及为实现其意志的能力,权力的主观性表现为它是主体为满足其需要的意志;权力是自然生成的,不需要法律的赋予,“天赋人权”之“权”是权力的权,而不应是权利的“权”;法律所赋予公民的是权利而不是权力;法(制定法)由权力与权力间的冲突关系产生。  相似文献   

11.
高巍 《思想战线》2011,37(4):67-72
权利焦虑是指个体或群体对个人权利行使的范围、方式、预期后果等的一种不确定的心理状态,其具有普遍性、程度性和传递性等特征。权利焦虑与权力逾界有着密切的关系,权力逾界通常是引发或加剧权利焦虑的重要因素。权利焦虑可能演变为个体的逃避和暴力反抗,也可能通过群体极化诱发社会焦虑和社会动荡。因此,有必要通过对公共权力的约束和限制,消解和控制权利焦虑。  相似文献   

12.
黄凯 《湖北社会科学》2007,19(7):132-134
在法权理念变迁过程中,“权利滥用”现象及其界定倍受关注却又始终存在争议。长期以来,学术界往往从评价权利滥用的消极后果出发,提出“禁止权利滥用”的观点,对权利滥用与违法行为的区别也缺少理性界定。在中国法治建设的艰难历程中,协调好法治与权力、权利间的关系,是法学理论界和实务界永恒的话题。在全球法治建设的背景中,正确把握权利、义务与法律之间的度,是法学界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人大新闻报道中常常出现“权利”和“权力”的使用混淆,以致出现错误。如有文稿写到“王××代表认真行使法律赋予的代表权利,多次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有分量的建议、批评和意见,得到认真办理,为广大选民所称道。”其中的“权利”应为“权力”。根据词典解释,“权力”是政治上的  相似文献   

14.
论采访权的法律属性及其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闻界对保护采访权呼声日益高涨。但采访权到底是什么性质的“权”,是“权力”(power)还是“权利”(right),理论上模糊不清。采访权是源于宪法的一项权利,是由宪法权利派生的权利。殴打记者既侵犯了人身权又侵害了采访权。采访权受到侵害的完整救济需要建立宪法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5.
孟俊红 《人大研究》2009,(11):39-42
对权力的制约与控制一直是依法行政、促进法治建设的重要命题。制约与控制权力,一般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一是分权制衡,以“权力”制约“权力”;二是强化老百姓的“权利”意识。以“权利”制约“权力”。  相似文献   

16.
权力产生于权利并由权利而形成.权力是为了维护权利而确立和运行的.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由权力与权利的关系决定的。政府保障人民权利、改善人民生活不是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是民主共和国确立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宪法和法律规定政府必须履行的基本职责。人民在以法律的形式将“保障和改善民生”确定为政府职责的同时.也赋予了政府履行这一职责的实际能力。我们的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只要正确认识权力与权利的关系.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职责,就一定能够切实地“保障和改善民生”。  相似文献   

17.
袁刚  张茜 《理论月刊》2010,(2):82-84
在现代立宪政体的规约下,有限政府是唯一合法存在的政府形态。个人权利先于政府权力的自然权利学说、具有幽暗意识的人性本恶论、提倡“守夜人”政府角色的经济自由主义,构成权利本位、权力受限、职能适当的有限政府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朱华彬 《岭南学刊》2008,1(2):71-74
正义是政治哲学的重要范畴,不同的政治哲学流派由于对正义含义的理解不同而提出了不同的正义理论并发生相互的论战,争论的焦点是如何处理公共权力和个人权力之间的关系。以权利与权力为纬度,以两者之间的关系为对象性内容,是一种理解正义概念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史献芝 《前沿》2008,(11):13-15
在民主政治中,要以和平方式解决冲突、达成基本的程序共识,必须遵循多数原则,但多数原则的正当性一旦确立,少数人权利保护的问题就立刻凸显了出来,即遵循多数原则的同时要谨防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尊重和保护包括少数人在内的所有公民个人的权利是民主政治的核心价值,那么,怎样谨防多数暴政并有效的保护少数人的权利,就成为民主政治的精髓所在。遵循多数原则的同时保护少数人的权利既合理地界定了“公域”与“私域”的边界,又为公共权力行为和公民个人权利行为奠定了合法性的坐标。  相似文献   

20.
观点     
《时事报告》2012,(9):4-4
“权力维稳”不能取代“权利维稳” 广东省政法委书记朱明国在谈到维稳问题时指出,他反对权力维稳、静态维稳,而提倡权利维稳、动态维稳,在化解矛盾中不断达成新的稳定状态,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当然,这也不是说“权力维稳”就没有必要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