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安研究》2009,(1):87-87
吴卫东在《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年第5期撰文认为,公共利益是国家启动征收征用的前提和基础。我国现行法律还未就公共利益作出相应规定,以至政府利益、部门利益、个人利益被认定为公共利益,导致征收征用损害公民的合法权益。合法进行征收征用,合理维护公民权益,正当实现公共利益,有赖于法律规范公共利益,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界定公共利益是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的共同责任。  相似文献   

2.
蔡恒松 《前沿》2010,(15):180-183
公共利益不是与个人利益、集体利益或者国家利益相同性质的范畴。它为所有社会主体所需要,而又不被任何社会主体所独占。今天的法律并不是保护某种特定主体的特定权利的工具,让社会全部主体的利益需要得到实现才是现代法律的精神,使社会全部主体共生共荣才是公共利益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3.
公共利益是典型的不确定的法律概念。公共利益常常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混淆在一起,公共利益的表象性往往掩盖了其以个人利益为起点和归宿的本质内容,甚至抹杀了个人利益。在行政行为中,公共利益是有限的,它无法逾越产权保护原则、比例原则、行政补偿原则的界限,正是这三大原则构成了对公共利益的限制。  相似文献   

4.
庞德社会控制理论对我国现阶段法治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德社会控制理论以其利益学说为基础,将利益分为个人利益、公共利益和社会利益,并将以最小的利益牺牲达到利益的最大化最为利益冲突时衡量的标准。这一理论对我国现阶段的法治建设具有指导意义。无论是立法还是司法,利益理论都是很好的指引,能最终达成对社会进行法律控制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论公共管理中的社会利益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社会利益是指在某一特定空间区域内所有的个人与组织为了生存、享受和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和条件,包括具有社会分享性的公共利益、具有组织分享性的共同利益和具有私人独享性的个人利益。公共管理的价值目标不应是单纯的公共利益最大化,而应是以公共利益为核心的社会比较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6.
法律是社会控制的主要工具是庞德社会控制论法学的主要思想。该思想具有强调法律的"强力"、法律的社会价值以及社会控制手段的理性化等特征,实现了社会学与法学的交融,对美国的立法、司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庞德的这一思想协调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社会利益的关系,为我国依法治国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7.
申永丰 《求索》2011,(6):67-69
公共决策的本质是对公共利益的权威性配置,这种权威性配置是通过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来实现的。公共决策中利益的结构要素主要包括个人利益、共同利益、公共利益与国家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合法利益与不合法利益等几对基本范畴。利益诉求是公共决策全面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逻辑起点,利益取向是公共决策均衡配置公共利益的基本依据,利益冲突是公共决策不断完善社会利益格局的内在动力,利益整合是公共决策有效增进公共利益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8.
任峰 《人民论坛》2011,(9):100-101
食品安全领域存在个人利益之间以及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利益关系。除了受到不同利益群体相互作用的推动以外,食品安全领域中利益结构还受到法律因素以及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影响。要以公共利益优先,调整利益格局,以双向激励和约束对生产者与消费者利益进行调整,实现食品安全领域中利益配置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9.
食品安全领域存在个人利益之间以及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利益关系。除了受到不同利益群体相互作用的推动以外,食品安全领域中利益结构还受到法律因素以及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影响。要以公共利益优先,调整利益格局,以双向激励和约束对生产者与消费者利益进行调整,实现食品安全领域中利益配置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10.
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对以理性人假设为基础、以个人自决权为核心的现行个人信息法律保护框架提出了挑战,现行信息法律保护已陷入利益平衡困境、信息决策困境和系统性困境。归根结底,这些困境的出现源于现行个人信息法律保护框架采取的静态化个人本位保护理念,它与大数据背景下新兴的场景化社会本位保护理念存在错位。在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应当从侧重个人本位转向侧重社会本位,从侧重个人利益导向转向公共利益导向,最终实现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人格利益的充分维护。  相似文献   

11.
义与利及其相互关系是一个古老又常新的命题,古今中外阐释颇丰,问题的实质是如何处理利己和利他的关系。“利”即利己,就是个人利益;“义”即利地,就是他人利益,包括公共利益、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又与利孰轻孰重,如何取舍,实质上是人类价值取向的核。C内容。不同社会  相似文献   

12.
论法律中的公共利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公共利益”是我国的现行法律中常见的法律范畴。表面上看,法律上业已对公共利益做出了规定,但是,公共利益的主体不明确,又没有自己确定的、具体的内容,这样增加了认识上的混乱。我们认为公共利益具有整体性和普遍性两大特点,它应该包括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两层含义,在法律上和法律实务中应当正确处理公益与私益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左吉洲 《前沿》2005,(6):123-125
公私碰撞,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话题。人们在处理公私矛盾中,常常所持观点和处理方法不同。一些人公而忘私,敢于牺牲自己的小利益而顾全大局的利益;有些人在保全个人利益的同时尽可能地保全大局的利益;而还有一些人,在处理公私矛盾时,把个人利益放在突出地位,不惜损害国家利益而保全个人的蝇头小利;更有甚者,对公共利益漠不关心,在与自己利益无关的时候,故意损害国家利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损人不利已”。总之,公私碰撞中,人们的道德水准、法律意识都表现了出来。对此,我认为,道德观念、法律思想是协调二者关系的重要武器,我们不能忽略了道德…  相似文献   

14.
权利可以分为公权利和私权利。法律社会化的趋势在促使社会法这一法域出现的同时 ,还导致了公权利和私权利的渗透和融合及混合权利的产生。混合权利强调对个人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以及国家利益保护的平衡 ,其实质体现了国家公权力的干预。知识产权的运行本体和运行过程无不散发出这种新型的混合权利的特质。明确知识产权所具备的公权利和私权利的双重权利属性 ,对于知识产权法的定位和基本原则的确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社会,公民的财产权具有不可侵犯性。当然.国家为了公共利益可以对公民的财产权进行限制甚至剥夺,但必须根据法律程序。而不是民主表决。就像村民大会不可以对村民张三、李四的财产进行投票处理一样。民主的方法不适用于处理公民个人的财产、生命、自由等基本权利。这是法治社会的基本原理。民意的多少不是决定公共利益的标准。修一个大广场可能使多数人的休闲利益得到满足,但不能由此就证明要强拆5户或10户民居。使其无家可归是符合公共利益需要的。公共利益需要根据法律标准和法律程序来判断。  相似文献   

16.
公共利益是行政征用的必要前提,它是社会不特定绝大多数人的利益的整合,是社会公共发展的基础,也是法律根本保障个体利益的出发点。以公共利益的维护而对个体利益的任意侵害已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因此,对公共利益的法律界定是防范公共权力对个体利益损害的最有效的举措。  相似文献   

17.
论公益与私益关系的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公益的内涵、范围和特征(一)什么是公益公共利益简称公益。共同利益、社会利益以及集体利益与公益是相近的概念,但不能完全等同。个人利益、他人利益与私益也只是相近的概念。有人认为公益是个人利益(私益)的集合,“共同体是个虚构体,由那些被认为可以说构成其成员的个人组成。那么共同体的利益是什么呢?是组成共同体的若干成员的利益的总和;不理解什么是个人利益,谈论共同体的利益便毫无意义。”①边沁由“虚构”的共同体推导出“虚构”的共同体利益,把共同体利益仅作为一个数学概念,乃个人利益总和,不具有独立价值。台湾学者陈新民认为…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我国社会的利益格局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本文试就新形势下,利益倾斜的产生和扶正作一初浅的探讨。一、利益及利益倾斜人的利益是多样化的。就利益主体而言,有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国家、集体);从利益实现的时间看,有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从利益实现范围而言,有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人的需要产生人的思想和动机。而思想支配人的行为,正是人的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才产生出不同  相似文献   

19.
我国宪法第51条要求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同时,宪法修正案第20条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修正案第22条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在这里,"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与"公共利益"是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20.
论公共管理中的公共利益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在公共管理中,公共利益是指具有社会分享性的、为人们生存、享受和发展所需的资源和条件。从社会分享性的视角看,公共利益是客观存在的,公共利益不仅仅表现在单一的国家利益上与单一领域内,它也不一定完全体现“真、善、美”。追求以公共利益为核心的社会利益最大化是公共管理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