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近年来,德国主流社会对华认知在广度和深度上均出现重大变化,从过去的“二维角色”开始转向“三和弦角色”定位,即将中国视为无法脱钩的合作伙伴、强劲的经济竞争对手以及制度性对手。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既有德国国内政治生态的演进,也有中国自身快速的崛起,更有当前复杂的中美欧关系大背景,也与德国人性格中墨守成规的思维逻辑有关。尽管德国对华认知日趋复杂变化,朔尔茨政府上台后出现一定政策转向,但也应该看到德国对华认知变化中的一些积极因素,中德关系仍存在内在稳定性,这直接关乎中欧关系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2.
在欧盟深陷多重危机背景下,德国在维护其全球经济竞争力与推动欧洲一体化之间进行"再平衡",对外政策加速"欧洲化"。地区安全、价值观、市场准入、公平贸易等欧盟层面的关切在德国对外政策中的权重将越来越大,德国传统上以经济利益为主轴的务实对华政策出现调整。中德关系虽面临挑战,但对中国而言亦存机遇。中国可以此为契机突破和拓宽中德关系的固有边界,以德国为杠杆,对欧盟整体施加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德国新政府提出的“价值观外交”是对默克尔政府开启的“价值观外交”的延续和继承,是作为后现代和后民族国家的德国成功转化身份的必然结果。德国国内政治生态、国际秩序变革和默克尔时期“价值观外交”实践的正向激励,都会促进德国新政府加速推进德式“价值观外交”。但德国的“价值观外交”不完全等同于“意识形态外交”,它给中德关系发展带来的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未来针对德国新政府对华政策中的“价值观外交”,中国应在坚持“红线”的基础上,注重从积极面入手,明确双方在多边主义规则和制度方面的共同点,争取相互合作以塑造更具包容性的国际秩序。  相似文献   

4.
从尼克松时代开始,美国商会一直是中美经贸关系的积极务实推动者.2017年,美国商会对华情绪出现显著变化,首次施压政府对华采取强硬措施.商人出身的特朗普上任,共和党控制参众两院后,美国商会在美国内政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政府重视倾听其利益诉求并延续其思维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其利益诉求或将直接体现下一轮美国对华经济政策的主攻方向.将美国商界的经济理性注入特朗普的“公平贸易”,以加强贸易执法做法力求在核心问题上有所斩获,施压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调整核心产业政策,确保美国投资者在华获得“公平”投资机会.美国商界对华情绪变化背后原因复杂,分析美国商界对华态度演变及影响,进而掌握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变化,对中国政府准确制定对美经贸政策、维护中美关系大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当前中欧关系的核心问题在于欧盟对华认知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包括:经济上不愿再将中国视为发展中国家,而是将中国视为可能对其造成潜在威胁的竞争者;政治上对中国未能向欧洲价值观靠拢感到失望和焦虑;在安全问题上欧盟出现"美国化"趋势,即在"防范"中国崛起问题上,与美国的共同语言开始增多。欧盟对华认知发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中欧双方实力对比和相对地位有变、美国对欧盟影响力增强。欧盟对华认知变化已导致欧盟对华政策出现一定调整,对华经贸政策更趋保守、更具防卫性和保护性,在能源安全、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等全球性议题上强调所谓"中国责任论"等。未来中欧关系的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欧盟对华政策调整的方向和力度。  相似文献   

6.
德国新政府自2005年11月成立以来, 其外交政策已初显端倪。德国新领导人默克尔 曾于2005年11月30日在德国议会发表她就任后的首次正式演讲。演讲包含内政、外交诸多方 面, 是研究德国新政府内外政策的重要文件。通过对演讲中外交政策部分以及德国新政府成立半 年来默克尔频繁出访的分析, 可以看出德国外交正进行深层次的结构性调整, 将对德国今后的对外 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国际形势变乱交织的背景下,中美经贸关系发展更为复杂。美国谋求在对华战略竞争中塑造对华经贸关系,政策制定的经济逻辑有所弱化,非经济因素的塑造作用日益上升。通过提供高额产业补贴、继续征收高关税、强化高科技打压、构建遏华经济盟友体系等措施,美国谋求增加对华竞争优势。作为回应,中国推动降低对美依赖水平,对美国对华经济制裁进行反制裁,积极构建对己友好的经贸合作关系,取得积极效果。从双边贸易、金融、投资以及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等指标考察,中美经贸关系总体上仍在发展,但也出现下滑脱钩的趋势。当前中美经贸关系既面临美对华高关税后续发展、“脱钩断链”效果评估、经贸合作动力衰减等重大问题,也受到乌克兰危机的冲击。面对美国对华经贸政策的不确定性,中国要始终聚焦国内高质量增长,提升和强化经济逻辑在美国对华经贸政策制定中的作用,牢牢掌握中美经贸关系变化的主动权和塑造力。  相似文献   

8.
小布什政府的对华政策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布什上台后,中关关系可能继续保持稳定和发展的主流,中美关系的总体框架在新政府任期内不会发生重大的、突发性的调整和变化.在台湾问题、军控和防扩散问题以及地区安全等双方有分歧的领域中,美国将对华采取一种较为强硬的姿态,但这种对华政策姿态上的调整对中关关系发展的影响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9.
中美建交40周年前后,美国对华战略发生范式上的重大变化。特朗普政府明确将中国视为战略对手,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等各领域对华实施竞争性政策。这种全面竞争战略具有长期性,本质上是对中国的战略压制。其背景是中美实力对比、美对华认知、美国内政治及全球战略等因素发生变化的结果。中美战略竞争,最好的结果是双方经过长期博弈形成战略稳定。在此过程中,两国的经贸摩擦将成新常态,地缘政治博弈更趋激烈,而双方紧密的经济纽带很难被切断,美苏冷战式的对抗不会重演。但如果美国执意在科技领域与中国"脱钩",在台湾及意识形态等问题上严重损害中国主权和安全,中美关系将变得更具对抗性。  相似文献   

10.
近期美国针对中国的保护主义单边行动集中于中高端制造业和高科技领域的产品和投资,反映美国对华经贸政策的竞争态势加剧,对中美经贸的健康发展将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给双方管控经贸摩擦、做大"经济合作蛋糕"带来新的挑战。特朗普政府贸易保护主义理念、强硬派主导经贸政策、对中国实力发展的戒心以及地缘政治考量是中美经贸关系日趋紧张的主要原因。双方首脑外交举足轻重的作用、中美经贸关系互惠互利的基础、美国国内的反对力量以及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新机遇等因素都将有助于双方通过共同努力及多轮磋商解决分歧和争端并进一步加强合作。  相似文献   

11.
俄罗斯远东与中国东北毗邻。在中俄边贸兴起时,远东异军突起,成为俄罗斯对华经贸合作的热点地区。远东的对华经贸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俄罗斯对华经贸关系,因此远东经贸形势格外引起我国有关部门和经贸界人士的关注。最近以来,世界风云变幻,俄政局动荡。人们对远东对华经...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美国政府越来越倾向于从美国的能力和利益出发,在更大的范围和更长远的意义上尝试接受一个现实趋势,即中国和平地兴起为世界主要强国之一.与此相关,它虽然一方面继续对华军事防范,增进对华贸易保护主义压力并力图加强对华外交竞争,但另一方面也致力于积极增进和显著拓宽对华协调,更加注重与中国之间的经贸相互依赖关系和有选择的战略合作,并且将这些置于对华政策和整个对外政策议程中的更显要位置.  相似文献   

13.
拜登政府上任后积极恢复美欧关系,推进跨大西洋合作进程取得阶段性进展,建立了更为全面系统的贸易和技术领域合作协调机制,并成立了核心机构美欧贸易和技术委员会。该委员会的活动和进展表明,技术已超越传统贸易成为本轮美欧协调的焦点。新一轮美欧技术经贸协调具有规格较高、欧盟话语权提升、聚焦战略新兴与颠覆性技术议题,以及明显的对华指向性等新特征。然而,美欧技术经贸协调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关键还在于美欧能否有效弥合二者在战略、利益、对华认知等方面的分歧。美欧技术经贸协调都为推进跨大西洋合作进程创造了一次新的机遇,并将对国际秩序和格局演变产生显著影响,在技术创新、供应链、标准规则制定以及贸易投资等领域对中国科技发展构成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4.
冷战后时期美国国会对华经贸议案的表决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分析1993-2007年期间美国国会对华经贸议案的表决发现:冷战后时期美国国会提出的对华经贸议案绝大多数是不利于中美关系良性发展的负面议案.在对华经贸负面议案的表决上,国会两党支持率都偏低而使议案较少获得通过,而正面议案能够获得国会的表决通过.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美国国会愿与中国发展经贸关系的意向.但国会两党亦有明显的投票差异,在对华经贸负面议案的表决上,共和党对议案的支持率低于民主党;而在正面议案的表决上,共和党对议案的支持率高于民主党.这是美国国内两党政治在对华关系上的反映.这些特点表明,美国国会对发展中美经贸关系既是积极因素也有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4月24-26日,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会第十三届年会在北京举行.本届年会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主办,题是"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德国与中德关系".德国驻华使馆新任公使利德尔、中国前驻德大使马灿荣、中央外办研究局局长史明德等出席了本届年会,国众多研究机构和高校德国研究领域的近50名会员也一并与会.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中韩两国经贸大幅增长,交易商品结构也发生较大变化,尽管有关税或非关税的人为限制而使贸易不平衡,但总体上呈发展趋势。今后一段时期内,中韩贸易仍将保持较高增长水平,并将再上新台阶。但由于韩国对华投资地域过分集中,有可能导致我国局部地区的资源、能源供应的不平衡  相似文献   

17.
1989年6月西欧对华实行制裁后,中欧经贸关系一度冷却。1990年10月中欧经贸关系开始解冻,欧共体取消了关于对华贷款的禁令,其成员国逐渐恢复对华贷款,一度中断的双边经贸混合委员会陆续恢复活动,双边贸易迅速发展。1992年中国与欧共体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74亿美元,比1991年增长15%,今年头7个月达124亿美元,又比去年同期增长44.3%。西欧对华投资去年以来亦加快了步伐。但中欧经贸合作仍存在一些问题。(一)西欧各国对华双边关系很不平衡。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与我国恢复和改善关系最早,态度积极。芬兰、瑞典、丹麦、荷兰、比利时、奥地利和瑞士等国对华关系也已恢复正常。德国从去年底开始也改变迟疑态度,加快恢复和改善对华关系。而法国因向台湾出售幻影战斗机,使中法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中英关系  相似文献   

18.
2020年9月,德国发布其"印太战略"的里程碑性文件——《德国-欧洲-亚洲:共同塑造21世纪》,明确提出"印度洋-太平洋地区是德国外交政策的优先议程"。在实践中,德国"印太战略"呈现"印太"概念建构的开放性、利益诉求的综合性、行动路径的多边性和政策倡议的实心化等特点,暗含德国为应对印太地区地缘政治和经济新态势、一定程度迎合美国战略需求、维护自身战略利益和引导制定欧盟"印太战略"的重要考量。德国"印太战略"虽然反对被迫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但其对华政策的"经济安全顾虑"和"文明力量"因素有所提升。中国应该警惕德国在"后默克尔时代"推进"印太战略"过程中可能呈现的对华制衡因素,未雨绸缪,推动中德双边关系平稳发展。  相似文献   

19.
美国对华实施、加强制裁或者放松、结束制裁,都服务于其特定时期的对华战略和政策目标。特朗普政府采取"全政府"战略对华实施了更为频繁、剧烈、综合的各类制裁措施,其新动向包括:综合采用执法和情报手段启动"中国专案",以二级制裁及人权和新冠肺炎疫情等议题为由显著加强对华政治制裁,对华高技术出口管制力度空前加大,更频繁地威胁使用金融制裁和加强资本脱钩等。美国加强对华制裁的态势与当前两国关系从"合作与竞争并存"走向"战略竞争加剧"的巨大变局相关。未来美国对华制裁将呈现更加常态化和更具破坏性特征,其实际效果将取决于制裁方式、力度与相关制约因素之间的合力作用,后者包括美国行政部门内部分歧、相关产业界担心损害商业利益、盟国在具体议题上态度与美国不一、各国规避美国制裁体系举措逐渐增加等。  相似文献   

20.
中亚国家独立以来,日本的中亚政策经历了起步、发展、深化三个阶段。由于中亚地区 一直处于日本对外政策的边缘、日本与中亚国家发展关系受制于诸多客观因素、日本的中亚政策 缺乏战略规划而将解决具体问题作为政策的核心目标等原因,其中亚政策整体收效不大,目前不 会对华造成重大压力,但中国应通过深化与中亚国家的政治、经贸、安全、人文合作,削弱日本在中 亚对华的牵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