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看,现实的个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价值主体,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基本向度.在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的个人之间需要与满足的价值关系中,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满足个人对以经济关系为基础的社会规范理解与认同的需要,通过人的自我创造活动,实现人的超越性本质.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应该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的个人之间的需要与满足的对应关系,坚持“人本”的价值取向,把现实的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价值目标,并为人的思想品德发展的超越性追求提供现实的方式与路径,使思想政治教育朝着更有利于现实的个人生存和发展的方向转变,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价值增值.  相似文献   

2.
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探讨社会价值观问题,有两个基本事实应该引起充分注意:其一是建设主体的多样化、多层次性。在当代中国社会中,56个民族、多种社会阶层、具有不同信仰的宗教、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不同行业、各种社会团体、乃至不同的个人等,构成了小康社会建设的主体力量;并且,伴随着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他们都处在动态发展过程之中。其二是建设主体现实价值关系的多样性、动态性。价值作为“世界对于人的意义”、“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是以“人的内在尺度”或“主体尺度”为根据的,呈现出“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正处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时期。从我国现阶段最基本的社会现实出发,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体系,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艰巨任务和中心内容。当前,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经济结构,是最基本的社会存在。这就决定了集体主义应当是社会主义道德的主体,它在当今社会道德价值取向中应占主导地位。因为,一方面,社会主义以公有制为主体,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与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相关联。这就要求社会成员在道德上要自觉地把社会整体利益放在各种利益关系的首位,自觉地维护和发展社会整体利益,而个人的需要和利益在社会整体水平提高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维护和更充分的满足。另一方面,社会应十分珍视人的价值和个人利益,注意维护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及个人需要和个人利益,使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得到兼顾和完美结合。只有做到在必要的情况下个人暂时的局部的利益服从于国家整体的长远利益,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和维护个人利益。这就是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以集体主义为社会道德的主导,在这个主体的引导下,不排斥或抹煞个人利益,它们从本质上是统一的。强调集体主义原则的主体引导性,不能忽视、抹煞现实道德生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马克思社会历史观与主体价值观作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支撑点,紧扣“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两条线索着重论证了社会历史观与主体价值观的相互关系及辩证本质,并阐述社会历史观与主体价值观相统一的实践基础,论述了马克思历史观与主体性变革的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5.
于咏华 《学习论坛》2008,(12):63-67
人类社会作为一个系统存在,就其内部构成来看,它是主体和客体的有机统一,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基本要素有机综合的系统整体.这一系统整体同样具有层次性,如果把作为"母系统"存在的社会称为总体社会的话,那么体现社会主体(人)及其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的社会"子系统",就可以称为主体社会.在主体社会的视域中,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是人,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一个内容宽泛的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就目前中国的实际来看,保障人的基本权益,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改善和保障民生,是落实以人为本的切入点.因此,在主体社会的语境中,推进和谐社会建设,重点是改善民生和保障民生,任务是推进社会事业、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社会管理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6.
"和谐人"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然主体,具有一些与经济人、道德人等其他人的存在方式不同的特性。"和谐人"的特性研究,旨在探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社会主体发展的独特要求,主要包括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上的特殊性、和谐人本身的客观属性以及主观属性。在自然属性的协调性表现为:动物性的减弱;需求的有限性。在社会属性的协调性表现为:人的本质的提升;社会关系的和谐;自然观的转变;主体性的合理性。"和谐人"的特性研究一方面体现了人之发展的当代取向,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从社会主体视域完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7.
人的主体性的生成是指因主体需要而使主体的能动性调动起来。人的主体性的实现是指生成的主体性在具体的活动 (认识和实践活动 )中的显现和展示。如果说“生成”是“蓄势待发” ,那么“实现”就是“有的放矢”。对于人的主体性的内在“生成和实现”机制的研究 ,就是从主体自身出发 ,探求人的主体性生成原因和实现条件。由于人的主体性是主体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性 ,因此 ,探讨、研究人的主体需要的产生、实现过程 ,就实践活动而言 ,就是揭示出现实的实践活动的构成环节。(一 )主体需要是人的主体性生成—实现的动…  相似文献   

8.
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其构建过程必然要凸现人的主体性。从“以人为本”的理念中演绎出和谐社会建构路径的主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求和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构建和谐社会,要尊重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在人民群众追求真善美的活动中积淀出社会和谐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9.
郭万超 《新视野》2007,(1):74-75
党员不仅是抽象的政治符号,而且是活生生的现实的人,党的先进性要求只有通过人的主体能动性,才能内化为党员的自我要求,才能从“要我先进”变为“我要先进”,从他律转化为自律,才能使党的先进性建设取得真正效果。这就要求把党员主体性特征和人的现实生活、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新要求结合起来,审视阐发党员先进性要求,增强它的现实性、针对性和可接受性,丰富它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10.
张晓娜 《世纪桥》2016,(7):73-74
社会实践的发展、公共生活领域的拓宽使公德及其教育具有迫切的现实需要。然而,我国仍存在公德心缺失、人情泠漠等不良现象,社会公德教育陷入困境。在社会治理视阈下,社会公德教育深刻影响着社会治理主体主体性的发挥和社会治理环境的优化。要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迫切需要强化社会公德教育的主体意识和环境意识。  相似文献   

11.
社会生存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现实的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是生存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生存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以"现实的个人"为基础,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和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中始终强调个体的首要地位,认为只有充分尊重"现实的个人"的主体性,服从与服务于"现实的个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以人为本,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旭辉 《探索》2006,1(6):113-116
从以人为本的视角分析,过去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如下偏差:片面强调社会价值,忽视甚至否定个人价值;过多强调教育者的主体性,忽视甚至抹杀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对变动不居的形势的深刻把握,也缺乏对复杂人性的深刻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狭窄,方法单调,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满足人们多层次的需要。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必须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突出以个性塑造为价值导向;充分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科学化,不断注入新的教育元素;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论个体公正     
个体公正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是不可或缺的,它既是对个体的基本道德要求,又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必要条件。长期以来,我们“跨越式发展”的教育模式着力于培养“无私的个人”,忽略了最基本的“公正的个人”的培养,导致了个体公正的缺失,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给社会公正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要建设公正的社会,必须通过荣辱观教育、公民权利教育、责任感教育来培育公正的个人,为社会公正的实现提供主体性基础和内在人格支撑。  相似文献   

14.
现实的人以自然存在物为其存在和活动的媒介,也以社会存在物为其存在媒介。现实的人是“社会的产物”、“时代的产物”和“历史的产物”相统一的媒介存在。作为媒介存在的现实的人,应当消除自然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现实的人具有无限多种发展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应着国家、社会与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而作出了三个基本层次的区分。从主体性角度考察,它的价值宣示分别是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出发的,是三者为主体的价值观,三个层面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贯通,统一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中,使之在本质上体现出主体的社会性。解析其内部结构可以发现,每个基本层次的价值诉求有一定的次序,但三个基本层次之间并无主次之分。  相似文献   

16.
任自涛 《实事求是》2007,196(3):13-16
作为唯物史观出发点的“现实的个人”必须首先满足其基本的物质需要,同时,“现实的个人”又是具有全面需要的人。然而,人的需要又具有盲目性,同时,在消费主义陷阱的作用下,人的需要被进一步歪曲,真正的人的需要被遮蔽。所有的这一切使得人的需要的无节制性构成了对人与自然界之间和谐关系的破坏,但是二者发生冲突并不具有必然性;人的本质力量当中就已经蕴涵着结果,关键看它是同人相异化,还是被人全面占有。  相似文献   

17.
人的现实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的核心。它告诉我们,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并由此揭示出人与人、人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既以他人和社会为对象,同时,他也是社会需要的对象。所以,承担社会责任是人的社会性本质的必然要求。培育公民社会责任感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8.
个体作为独立为其生活负责、自主把握人生命运的个人主体,是现代社会对于个人存在方式的规定。个体认同是个人对这一身份、规定性的确认。个体的主体本质和社会性质决定了个体社会信任对于个体认同的重要意义。现代性塑造了个体社会信任的本质、内容和形式,货币、法律、社会角色、专家系统成为个体的置信对象,从而使个体认同在国家认同和社会进步的意义和层面上展开。这给了我们重要启示:构建包括促进个体认同价值取向的现代社会信任体系,能够推动我国社会个体认同的实现。为此,需要社会和个体双方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9.
周树智 《理论学刊》2008,4(2):39-43
以人为本与以物为本具有三方面的同一性:其一,在本体论上以物为本是以人为本的基础,以人为本是以物为本的升华;在人类社会历史里人是主体,物是客体,互为条件,互相转化.其二,在价值论上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相互比较,相互依存;人和物的具体价值由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具体环节的价值需要来确定;人的发展与物的发展互相促进.其三,在现实论上现实的个人是由个人的现实的物质生产劳动创造的,人与人的物质交往又造就了有社会性的现实的个人;而当今中国社会现实是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全面协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人的各方面关系,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哲学教育的目的在于明智明理,丰富和提升人的精神世界,帮助人们缩小以至消除认识上的差距,使个人的主观愿望和社会的客观实际相一致.哲学的本性是反思、批判和革命的精神,无论是作为理论体系,还是作为思维方式存在的哲学,均内在地与日常生活、精神层面和现实发展密切相关,以独特的方式规约人与社会的视野、行为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