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当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多样化思潮互争并立客观现实的表现,是网络文化功能的复杂性使然。因此,现阶段实现"引领"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清晰把握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主体的主客观依据和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态势。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的关键在于:积极构建网络文化引领创新发展机制、覆盖融入机制、舆论引导机制,并以重点人群影响机制、主流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建设、网络舆论掌控及反馈系统为着力点。  相似文献   

2.
网上舆论引导的原则与传统媒体条件下社会舆论引导原则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在网络开放的舆论环境中,需要更加注重以平等的意见交流态度和方式,以意见内容内在的价值和逻辑力量,以负责任的意见吸纳和落实,引发网上舆论共鸣,赢得舆论的制高点。同时,要切实提高舆论引导水平,还必须深入细致地研究扣掌握具体方法,把握舆论参与的出发点、舆论引领的着力点、舆论平稳的落脚点、舆论发展的生长点和舆论和谐的共鸣点。  相似文献   

3.
网络为人们表达舆情提供了一个方便而快捷的平台。许多网络舆论事件在互联网上发生、发展,并且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影响。社会媒体主导的网络舆论改变了传统政府与公民对话的机制,政府与社会、公民的关系出现了崭新的变化。网络舆论导致网络扰政、网络暴政问题:网络舆论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形成了一定的消解。网络舆论拓展了一定范围的民意表达。实现网络舆论自由与政府网络舆论管理的平衡,网络舆论治理需要确立对话与协商新机制,辅之必要的管制与引导。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是实现军人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与应用,给军人社会化的效果和手段带来深刻的影响。应牢固树立互联网思维,持续强化正向引领,加强网络环境监管和舆论引导,积极推进制度机制和人才队伍建设,有效应对互联网发展应用对军人社会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高校共青团作为大学生思想引领的重要阵地,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想引领工作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新媒体平台,高校共青团能够及时了解大学生的现实需要和意见诉求,提高思想引领工作的广度、深度与效度。与此同时,高校共青团运用新媒体进行思想引领也存在网络舆论监控困难、内容过度转载、缺乏现实针对性等问题。因此,应从加强信息内容审核管理、提升网络工作人员业务水平、统筹协调"线上+线下"格局等多元路径开创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6.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正在日益成为各国政府、社会组织和民众表达意志和个人观点的主要渠道之一。网络舆论存在正效应和负效应。其负效应可能对社会公共安全形成较大威胁。因此,必须对网络舆论进行引导和控制。舆论控制机制是确保网络舆论不发生变差的一系列制度、规范的总和,大体包含两大工作内容:引导和把关。所谓引导,就是在分散的网络舆论环境中建立权威和信誉,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社会主流意见,从而实现对网络舆论的引导。所谓控制,就是通过技术控制、法律规范和道德约束,消减不和谐音符,进而净化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7.
网络舆论的制造主要在互联网公众账号或者社交门户网站实现,其传播则主要通过微信、QQ等进行。网络舆论主体一般具有表达负面偏见,显示话语权,追求共同利益或情感,释放偏执、不满情绪,集体无意识盲从或集体狂欢等六个方面的传播心理。为此,公安机关应当按照以下策略引导"涉警"网络舆论:有效建设和占领网络舆论传播阵地;及时据实发布系统信息、依法释疑解惑;充分把握网络舆论传播主体的心理、情绪规律;积极挖掘网络舆论领袖和网络推手的正面引导作用;善于制造正能量舆论化解网民的负面心理等。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的开放性、平等性和交互性等特点使得网络公共舆论在民意表达、社会预警、社会整合、民主监督和民主教育等方面表现出突出的优势,有助于在公共权力与公民言论之间搭建一个对话平台。但不容否认,受眼球效应和广场政治因素的制约,网络公共舆论的持久性与可控性大打折扣。与此同时,由于观念认识上的偏差和制度性保障的欠缺,使得政府对网络舆论的积极回应不足,由此影响到网络公共舆论与现实政治的良性互动和对接,进而削弱了网络公共舆论政治效能的发挥。而要克服上述局限,出路在于构建良好的网络秩序,有效导引网络公共舆论。具体说来,应着力实现由管制到善治的理念转变、由一元到多元的主体转变和由对抗到对话的方式转变,最终使网络公共舆论趋于成熟与文明。  相似文献   

9.
引领青年是中国共青团肩负的一种基本职能、一项特殊使命。在新时代,共青团组织通过清朗网络空间、推进网络舆论引导等途径,探索创新引领青年的方法,取得了一些成绩。面对种种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共青团组织还需要不断优化对"引领青年"的认识,从把握青年的基本特征和特质、输入优质思想资源、帮助青年梳理思想世界等多方面入手,持续创新引领青年工作方法。其中,努力"破壁",走进青年,实现因材施教;通过"同玩""叙事""萌化"等多种途径,实现思想资源的转化;注重用事实和逻辑说话,帮助青年梳理思想世界等,是引领青年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推进引领青年工作方法的创新,需要大力推进青年研究,需要团组织努力汇聚"专家"力量。  相似文献   

10.
网络舆论介入司法可看作是民众参与、监督司法的行为,也可看作是民众追求社会正义的行为。网络舆论应以合乎法律与道德的方式介入司法才能对司法产生积极影响作用。网络舆论主体具有法治自觉与道德自律是实现这一应然状态的内在要求,且是在网络舆论与司法良性互动过程中得以养成与践履。  相似文献   

11.
积极预防、妥善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是党委、政府执政能力的体现,是现阶段各级领导面临的重大课题。要正确认识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性质,避免先入为主,随意定性。面对群体性突发事件,要掌握处置主动权,掌握现场控制权,掌握舆论引导权,做好善后工作。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最根本的在于工作重心前移,切实提高预防化解能力,采取有效措施协调和化解诱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矛盾和问题,把事件化解在萌芽状态。  相似文献   

12.
网络舆论的日益发展和兴起给地方政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考验,网络舆论引导成为地方政府面临的新课题。尽管地方政府非常重视网络舆论引导,但在重视程度和引导效果方面依然存在差距,普遍存在网络舆论引导效果不彰的问题。因此,不断增强地方政府网络舆论引导性的有效性是各级地方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网络舆论引发行政危机的应对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公共舆论是公民政治参与的体现,其引发的公共危机造成政府的行政困难。政治信息闭塞、执政观念落后、法制建设滞后、网络舆论固有特性是引发行政危机的原因。面对行政危机,政府应创新观念,遵循民主与法制先行和促进发展与安全使用并举的方针,一方面要公开政府信息、上网行政;另一方面要加强网络立法,建立完善网络政治参与的制度体系,危机出现时还要采取正确的媒体政策。  相似文献   

14.
山东法院试行的电脑量刑在2006年的中国引起很大争议,争议主要集中在电脑量刑的采用对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影响及是否会真正改变刑事司法审判中的量刑不均衡问题。科技进步对我国法制建设的影响是多层次、多方面的,电脑量刑系统和电子表决器的应用只是其中的一个表现,我们期待,科技创新将会给我国法律制度的设立、法律的适用和执行等带来更大更多的积极影响。在将来,不论是民法还是刑法,不论是实体法还是程序法,我们都会从中发现更多的科技成果在起作用,科技进步必将进一步加快我国法制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15.
网络舆论是公众的意见与网络传播媒介相结合的产物。它在给社会和谐发展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效应,因而需要对网络舆论特点及过程演变的规律进行研究,以便引导调控网络舆论。对此,应认真分析网络舆论特点,对公共事件网络舆论的过程演变规律进行探索和总结,并由此提出政府引导调控网络舆论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网络已成为反应社情民意的主要渠道。因应对引导不力而引发的涉检网络舆情危机事件时有发生,不断冲击着检察机关的自身形象和执法公信力。应转变观念,强化检务公开,完善网络舆情工作体系,营造正面舆论强势。  相似文献   

17.
现有的刑法学界通说认为,应当将《刑法》第十七条中规定的“投毒罪”解释为投放危险物质罪。但除投放有化学毒性的物质外,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的未成年人很难对投放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有正确的认识。一次实证调查问卷的结果,也支持了这一观点,这一年龄阶段的未成年人很多时候对投放放射性物质、传染病病原体物质缺乏正确的认识;如果不得到专业人员的帮助和指导,他们也无法实施投放放射性物质、传染病病原体物质的行为。将《刑法》第十七条中的“投毒罪”解释为投放有化学毒性物质的犯罪行为,不存在法律漏洞,并且符合实质正义。  相似文献   

18.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本质上要求扩大公民政治参与,为党提供丰富的政治资源,增强党长期执政的合法性;而公民主动、有序地政治参与则会保证党的政策、主张更能体现公民的意志和利益,党的政治意图能更好地贯彻、实现。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有序进行,实现公民政治参与的规范化、制度化。  相似文献   

19.
社会舆论与司法判决两者的权利均来自于《宪法》,一方权利的扩张,则导致权利失衡,形成社会舆论与司法机关的博弈。激烈的利益冲突使得双方两败俱伤,因此,通过在立法过程中对民意进行疏通汇总,在审判程序中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对民意加以引导,营造社会舆论与司法机关双赢的局面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