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各地有条不紊地推进着,新课程的实践亦正快步向我们走来。这次新课改不仅对课程体系作了重大的调整,而且更加注重教育思想的革命性变化,即通过课程改革促进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教师的教育方式的根本转变固然有许多因素,但从心理学层面来讲,尤为不能忽视以下几种“心理效应”的影响。1.超限效应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就准备捐款他掏出了自己所有的钱。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他就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仍在讲,于是他决定一分…  相似文献   

2.
《群众》2018,(16)
正心理学中有一种现象叫作"超限效应",源自于一则故事:作家马克·吐温在听牧师演讲时,一开始感觉讲得好,于是打算捐款,随着演讲的时间越来越长,他听得也就越来越不耐烦,于是从决定少捐一点到最终分文未捐,甚至因为过于气愤,还从募捐盘子里偷了2美元。这种由于刺激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现象,就是"超限效应"。在行政管理领域,"超限效应"并不少见。有些地方的领导干部喜  相似文献   

3.
教育是一门艺术,批评是教育,批评必须讲究艺术。讲究批评的艺术,一是要选择最佳批评方式;二是要捕捉最佳批评时机;三是要设计科学的批评过程;四是要运用最优的批评语言。本文结合教育实例简单地谈谈批评的语言问题。俗话说:“一句话说得人笑,一句话说得人跳。”教育实践也告诉我们:批评的语言不同,其教育效果大不一样。如有的老师发现某学生反应迟钝,就对他说“你硬是个木鱼脑壳”;某学生有过一、二次违纪,就对他说“你实在是不可救药”;某学生学业成绩差,就对他说“你不如回去,一天戳个鸟儿窝,还可以烧壶开水”;……如此尖酸刻薄、讽刺挖苦的语言,叫学生怎么受得了,又岂能不产生教育上的负  相似文献   

4.
一个时期以来,在中学各科的教学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大概莫过于政治课了。当教师讲述某一正确的观点时,有些学生总是不大相信,或总是从反面去理解;没等你开口,他就先摆出一副反感的架势;你还未讲完某一道理,他就在下面显得不耐烦了,有时还会站起来与你乱争一气。于是有的教师就认为,现在的学生“逆反心理”太多了,真难弄。怎么办?一学期来,我在高三《政治常识》课的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尝试。一、努力创造师生之间良好的“教学心理场”。奥地利哲学家布贝尔说:“具有教育效果的不是教育的意图,而是师生间的相互接触。”政  相似文献   

5.
前不久,多家报刊对重庆市市长蒲海清的就职讲话做过报道。《报刊文摘》的显要版面有对现场的描述:“一句话没讲完就是经久不息的掌声”,“掌声密集如潮涌”,“十分钟讲演响起了二十五次掌声”。  相似文献   

6.
在赏识教育大行其道的今天,老师们都知道批评多了容易让学生丧失自信心,使其产生不耐烦、反感讨厌、甚至逆反心理,于是就拿起了"表扬"的武器。殊不知,表扬也存在着超限效应。惯性的表扬不但不会成为他们前进的动力,反而会让他们在自我欣赏、自我陶醉中找不到度量自己的  相似文献   

7.
批评是教师帮助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的有效方法。要使批评更大限度地发挥正效应,减少负效应,批评者必须重视批评时间的选择。例如,星期一朝会课不直批评学生。过完了快乐的星期天,学生高高兴兴地回到学校,准备开始这一周愉快的学习生活。如果这时对全班学生大耍威风,或者点名批评,无疑是在学生头上浇了一盆冷水,晴空里打了一个霹雳。学生觉得晦气,不会有学习、工作的好心境。课间不宜批评学生。课间批评,弊端至少有三:一是学生惦记着下节课的上课时间,怕迟到了又“挨”,心不在焉,表面上认同了,实际却没听进去;二是对学生…  相似文献   

8.
有一座地处几所小学附近的花园,一年四季鲜花不断,五彩缤纷,千姿百态。可美中不足的是,尽管这座花园总有牧师认真看管,但小学生私摘甚至毁坏鲜花的现象却从未停止过。后来换了一位牧师来管理这座花园,情况则有了根本改变,小学生私摘或毁坏鲜花的现象再也没有发生过。这位新来的牧师有什么“秘诀”呢%面对小学生,他亲切地问:“这些鲜花漂亮吗%”小学生异口同声地答:“很漂亮&”又问:“你们想拥有这些花吗%”答:“想&”牧师慈爱地说:“那好,现在这些花就属于你们了。”学生们开始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之后便是欢呼雀跃。看着孩子…  相似文献   

9.
上课钟声响后,我走进教室,仍然有学生在打口哨。我开始心里很激动,准备狠狠批评他们一顿。但回过头来一想,不行,刚开始上课就与学生闹矛盾,会影响这节课的效果。另外,因个别现象而打击一大批的做法也是不科学的,它会伤害许多无辜的学生。我又想,我们刚学过主观能动性这部分知识  相似文献   

10.
眼睛是表达情感的工具,是师生沟通的路径。教师应该利用眼神的效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从而使师生情感和谐融洽,形成良好的教学情境。关注的眼神:没有一个学生不愿被关注,老师关注的眼神会给学生带来一种幸福感,加深师生情感沟通,使学生能亲其师而信其道。赞扬的眼神:每个学生身上必然有其闪光点,没有对学生的赞扬,学生的进取心就要受到遏制,这就需要教师经常地使用赞扬的眼神。批评的眼神:赞赏是一种教育,批评同样也是一种教育。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学会批评的艺术,利用眼神传达一种批评的情感,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并且有助…  相似文献   

11.
2002年12月20日,河南省西峡县个体户许龙华怎么也没想到帮友“揽储”赔了储户1.3万元不说,如今又缠上官司,被法院判决再赔偿储户7000元损失。好心帮朋友“揽储”埋祸根故事还得从10年前说起。1992年初,家住县城工贸区、时年30岁的许龙华筹借一笔款,在工贸区自家的楼房内成立了豆制品加工部,生意十分火爆。这年秋天,一天晚上9点多钟,忙碌了一天的许龙华和妻子蒋婉平刚刚打烊,准备休息,就传来一阵敲门声。疲惫不堪的他不想下楼,就不耐烦地大声说:“谁呀?”“我是阿宝呀。龙华快开门,我有事找你。”许龙…  相似文献   

12.
人们生活在社会群体中,不仅自己尊重自己,而且希望别人也尊重自己,希望自己在群体中占有一定的位置,享有一定的声誉,获得良好的社会评价。渴望积极的肯定性评价而获得自尊,是一种普遍的心理需要。而批评作为对学生不良思想行为的教育手段,它是一种否定性评价,因此,它必然会伤害学生的自尊需要,而引起情绪上的反应。如果批评的方式不当,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就可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消极情绪,不仅影响批评效果,还可能导致逆反心理,使以后的教育更难开展。因此,我们在使用批评这个武器的同时,必须把握学生的自尊特点,讲究批评…  相似文献   

13.
心理学是一门运用得相当广泛而又十分实用的科学,也是很好的教育工具。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利用一些心理效应的积极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可以起到其他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笔者曾做过以下尝试和探讨。一、通过“视网膜效应”,凸显教师的人格魅力“视网膜效应”就是当我们自己拥有一件东西或一项特征时,我们就会比平常人更能注意到别人跟我们一样具备这种特征。怀孕的在哪里都会看到孕妇;近视的最容易发现戴眼睛的。成语“同气相求”“、同病相怜”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视网膜效应”能左右人的思…  相似文献   

14.
表扬与批评是对学生进行教育不可缺少的两种手段。要使表扬与批评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必须坚持“表扬不过头,批评不失实”的原则。所谓“表扬不过头”,是指教师对学生进行表扬时,一定要依照事实,根据学生成绩、优点的大小,恰如其分地作正面肯定,让事实说话,使表扬达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教育一片的目的。表扬过程中,如果把握不住这一原则,背离事实,夸大其词,不仅收不到良好的表扬效果,甚至会产生副作用。对优秀学生来说,表扬过了头,往往会使其产生自满情绪,甚至忘乎所以而看不到自身的缺点。久而久之,掩盖的缺点会越来越…  相似文献   

15.
赵卓 《今日民族》2001,(4):34-36
王连芳同志离开我们已经一年了。在他最后的日子里,我还想再去看看他,争取再次聆听他的教诲。第一次去了,他昏睡不醒,我不忍叫醒他,坐了一个多小时后,只好离去。过了几天,我又去了一趟,等了约半小时,他才醒来,起来解便要人搀扶,步履已十分艰难。我们谈了不到五分钟,省政协的一位领导来探视,我稍坐片刻就告辞了。两次的愿望均告落空。不久,连芳仙逝的噩耗传来,使我万分悲痛,也甚感遗憾。 我与连芳同志最早相识于1953年4月在开远十三军召开的滇南对敌斗争会议上。以后,由于他是中共云南省委边疆工作委员会的专职副书记(书记…  相似文献   

16.
感悟聪明     
前几天政治课上,讲到合理调节情绪时,我问学生们:“当你走进考场由于过分紧张而无法答卷时,你应如何调节情绪呢?”一个学生理直气壮地站起来说:“把监考老师赶出去”,惹得全班哄堂大笑。如此这样的事还发生过几次。我真觉得这个学生既闹又笨。 今天又是这个班的政治课,我心中有几分发愁与无奈。心想:不知这个调皮鬼又会出什么新花样,我用什么招术来对付他呢?不知不觉地来到了教室前,只见他站在讲台上,手中舞动着直尺和量角器。见此情景,我顿时表现出十分生气的样子,猜想他又在搞什么鬼把戏。我一步走向前去,准备问个明白,…  相似文献   

17.
首先,要对学生“真”了解。现在的中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差错和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对学生的差错和问题真了解,找出症结的内涵和实质,对症下药,因势利导,而不是将问题搞僵或者是一棍子将之打死,这是我们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最应该注意的。  其次,要给学生“真”引导。学生的问题出现了,要帮助学生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所在,使他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不要盲目加以指责和批评。有的学生出现的问题,本来动机是好的,只是方法不够妥当,而导致出现了问题。这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既要肯定他好的一面,又要批评…  相似文献   

18.
我们对学生的教育方法,有正面引导,侧面批评,有时也不妨用暗示手段,引导学生向正确方向发展。暗示的方式有多种:眼神,会给学生以暗示。如上课时常有学生开小差,或随便讲话,这时教师可以用眼神给这位学生以暗示,让这位学生知道老师已注意到自己,那么本来不安分的行为就会立即收敛。由于老师采用了暗示手段,使这位学生保全了面子,他心中颇为感激,不会产生反感或对抗,其效果自然要比停课批评好得多。沉默,也是一种暗示。如上课到一定时间,学生的注意力开始分散,轻声细语随之而起。此时,教师既不可听之任之,我行我素,也不必…  相似文献   

19.
撞钟     
撞钟小芮长期以来,人们鄙视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认为这是混天思想。如今我觉得当和尚撞钟,这是他的岗位职责。每天真要能恪尽职守将钟撞响,应该说这是个好和尚。怕就怕当“和尚”不想撞钟或不撞钟。更有甚者认为每天上一上岗就不错了,让我“撞钟”还得另外再加钱。当...  相似文献   

20.
<正>儿子哭闹不止,牧师为转移他注意力,将一幅色彩缤纷的世界地图撕成许多小碎片,并许诺,如果能拼起这些碎片,就给他二角五分钱。牧师以为儿子会花费掉上午的大部分时间,但没有十分钟,儿子便拼好了。牧师惊异,"怎么拼得这么快?"儿子很轻松地回答:"地图另一面是一个人的照片,我把这个人的照片拼在一起,然后把它翻过来。我想,如果这个‘人'是正确的,那么,这个‘世界'也就是正确的。"这是一个闪烁着创新智慧的故事。转换一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