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六一”儿童节那天,上初二的表弟跟我提出想买台笔记本电脑。平时自诩“数码产品小百科”的我,自然义不容辞地成了导购。而与他一起同去的还有同班的4个同学,都是1998年出生的“小不点”,也都是去买电脑的,我戏称他们为“五人帮”。如果说这个年龄就追求笔记本电脑让我有点吃惊的话,而当他们掏出清一色的iphone4手机时,我的心情就只能用震惊来形容了。  相似文献   

2.
学习幸福     
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大概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物质跟欲望的满足。第二个层次,文明跟艺术、文化的层次。第三个层次是精神的、宗教的,完全超过物质生活意义的那一种层次。发现人生不完美,这个时候才能快乐。你要追求最完美,那种境界是不存在的.只要你尽力就好了,尽力之后就可以无恨,无憾,无悔。为什么这些伟大的人都喜欢散步?因为散步可以养成一种从容的态度,你就可以珍惜自己,去思考。我们要让自己的心象水一样的柔软,不管盛在什么形状的容器里面都可以,碰到很热的状况它就变成蒸汽,碰到很冷的情况就结成冰。“在红尘中有独处的心,在独处时要有红尘的怀抱”,这样子你才可以时时有一颗平常的心来看待世界,才可以时时保持着单纯的状态。  相似文献   

3.
老公的进步     
沈雪 《人民公安》2006,(17):53-53
今天,我正在办公室里忙着,突然接到老公的电话,有些神秘和期艾的语调让我感觉到了与往常的不同,还以为他遇上了什么大事。迟疑了半天,他跟我说:“我跟你说过的事,你千万别声张哟!”“什么事?那么神秘?”我还以为他在街上捡到了别人的钱包.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刚才从医院采访出来.看到警察在对面在追一个人,我想那肯定是个坏人,于是便追了上去,追了两条街,我把那人给逮住了。”“就你那小样,还能抓住人,少唬我一点。”“真的,我差不多追了千把米远才追上把他摔倒在地的。”“是一个瘦小个吧?”我有些不相信。“比我高,比我壮。”“你跟警察一起追的?”  相似文献   

4.
数码人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科技发达了,什么人都有。有听说过数码人吗?这个城市里就有着这么一族特殊的“另类”。别误会,他们可不是机器人而是真人,身上的零部件跟所有正常人一样,只是装备比较与众不同罢了。最醒目的是他们通常会随身携带微型电脑或类似的东西;如果是工作狂或嫌小电脑尚不可以解决他们犯电脑瘾时的需要,这些人肩上就永远会挂着一片便携,供其在车上飞机上公园长凳上咖啡店桌子上随时随地打开或工作或游戏或上网,无论是在上下班的路上,还是休息日与朋友约了看电影,哪天不带着就跟守时的人偶尔忘戴手表一般不自在,尽…  相似文献   

5.
许大律师     
刘聪玲 《台声》2011,(9):55-55
“聪玲,我来北京啦。”接到台湾许文彬大律师的电话,一点都不奇怪,他来大陆的次数实在太多了。 “我们在说,遍插茱萸少一人。你什么时候来台北啊?”这时候,他一定是跟大陆记者在一起。  相似文献   

6.
吴迪 《北京观察》2000,(11):11-14
刘继东今年夏天特意去了趟济南,本意是想到“泉城”避避暑气,没想到长时期的酷暑高温早就使“泉城”变成了“旱城”,就连饮水还要定时供应。不过比起去承德避暑的邻居来,他还是满庆幸的。热河那边旱得都没水了,热得就跟火焰山似的。他说:“还是北京好,什么时候也缺不了你用水”。虽说水费是涨了,但北京的市民在这个大旱的夏天,却还真没有感到过缺水的威胁。河北北部今年遭受的百年不遇的大旱,仿佛就跟今夏的暑气一样,被北京人关在了门外。  相似文献   

7.
《时事报告》2012,(6):4-4
计算机的广泛使用,正在使现代工业生产变成魔术:设计者向电脑输入3D设计图,点击“打印”,打印机就能让原本脑海里的设计灵感变得“触手可及”。  相似文献   

8.
“我们生活的时代,似乎一切都可以拿来买卖。这种买卖逻辑不仅应用于商品上,而且正逐渐掌控着我们的生活。”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在他的新书里写道,“该是时候扪心自问,我们是否想要这样的生活?”在这本书的白色封面上,一捆用红色牛皮筋捆起来的美元钞票站立在副标题“市场的伦理底线”旁边,而中央则用大号字写着让这位教授困扰已久的难题——缝%不应该买什么》。有钱就可以不排队吗?“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东西是钱买不到的,只是时至今日,这样的东西没多少了。”桑德尔开门见山这样写道。这位哲学教授发现,现在想要发掘“钱买不到什么”的答案,越来越难了。过去15年里,他一直在潜心收集资料,跟钱有关的新闻塞满了一个厚厚的文件夹,里面五花八门地写着,在当今时代,钱可以买到什么。答案丰富得惊人:只要你肯出钱,你可以在南非射杀濒临灭绝的黑犀牛,也可以请别人做代孕妈妈,还可以让孩子进入世界顶尖大学,即使不上课也能换取一个“荣誉学位”证书;企业可以购买碳排放的指标,换取污染环境的权利;国家可以掏钱雇佣私有军队,替自己的公民去战场上冲锋陷阵……在香港,多花一倍的价格就可以买到地铁“头等座”,那里人少宽敞,“连播放广告的声音都柔和很多”;而在机场排队等待安检,只要掏钱就能直接进入“快速通道”。在美国游乐园门口也赫然贴着告示:“只需149美元,就可以直接插队排前面,马上享受每个项目的乐趣!”这样花钱买来的插队服务打破了排队的规则。以前排队意味着“先到先得”,而如今它信奉的却是“花多少钱,办多少事”。为了避免由此引起排队者的不满,很多游乐园还提供贴心的插队服务——他们会让插队者从后门或者旁门进入,如果不得不从队伍中间加塞儿,他们还会指派一位工作人员“保驾护航”,护送你去插队。  相似文献   

9.
俄罗斯小孩“阿尔捷姆·萨韦利耶”6岁时被一名美国女护士托利·汉森从海参崴的儿童福利院收养,7岁时又被送回莫斯科,他的养母声称这孩子神经有毛病,不愿再养他了。这本是一起家庭纠纷,可因为牵涉到两个国家的老百姓,就变成了国家之间的事。两国的外交官都出面说话,连总统都发了话,媒体也推波助澜,就变了一件国际大新闻。如果这事不涉及两个国家,实在是件很普通的事,只能上当地新闻。但政治家和老百姓都从国家的角度看问题,把简单的事弄复杂,人与人之间的事变成了国与国之间的事。究竟哪种看法对,哪种看法错,其分界点就在于“以人为本”还是“以国为本”。  相似文献   

10.
我家里两口人,但最多的时候,有过4台电脑。朋友们对这种现象特别气愤,说现在这世道,穷人穷死,富人撑死,资源都集中在你们这种人手里,就是糟践。其实他们不是不清楚我们也在粗茶淡饭,但是一想到我们在电脑上头如此奢侈,就免不了心存疑忌。老公有个同事到我家来后,回去逢人就说,他们那个家,就像是科研所,屋子里别的什么没有,就是几台电脑招摇。这种夫妻,没见过!这样一说的结果,让别人都觉得我俩整个一机器脑袋,除了电脑,别的方面都弱智又无聊。这的确是件惭愧的事,家里的电器都不怎么样,但我们从没想过要换代,只要还能用,它们就算超期也得服役…  相似文献   

11.
孔子就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如果无信,不知还能做些什么。可见,诚信是人立身处世的一种基本品格,也是社会得以正常运转的底线。诚信危机在有宗教基础的国家是很难想象的。因为宗教在家庭和社区中,就能完成对个人价值观的培养,各大宗教都有关于神的惩戒与报应的教义,这能让个人从小就把诚信作为立身之本。中国的状况与那些宗教国家不同,过去更多是依靠家族与文化传统的教育,来培养个人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一身随意的穿着加上自然的举止,让人没有想到,晋江市美红建材有限公司驻福州分公司的总负责人竟是一位娇小的女子。而在业界,其销售声誉却不得不让人钦服。“经她手的业务,几乎没有谈不成的。”一位久经业界的资深人士这样评价吴丽娟。究竟是什么魔力,使吴丽娟拥有年销售额达百万元的业绩?这话还得从头说起。2002年从学校实习毕业那阵子,她对什么佣金、抽成等等这类词语,一概都不懂,更何况去跑建材业务了。“当初,父母不让我出来。我就带着500块,不听父母的阻拦,跟老乡一起从  相似文献   

13.
当下社会的符号表意过于复杂和泛滥,不是让人的身份更自由,而是要求当代人采用更多身份乃至异己的身份,整个社会、文化、政治、经济面临符号灾变的危机.当后现代主义的“多元”并存被用来证明商业化俗文学与先锋文艺可以同流齐驱,后结构主义的“解构”被用来证明“五四”启蒙话语和20世纪80年代人的“主体”价值惨败,后殖民主义的对抗西方文化霸权理论被用来证明“中国特殊性”以放大本族传统,文化批判的声音就显得柔弱无力.赵毅衡在其新著中以他一贯的“形式-文化学批评”路径,强调知识分子应坚持真正的文化批判,以填补符号泛滥与意义匮乏之间的鸿沟.  相似文献   

14.
莲娜是莫斯科第三十七中学十年级的学生,跟许多其他中学生一样,虽然不怎么喜欢上课,也还不讨厌上学。毕竟去学校可以跟好友聊天外,还可跟心爱的伊凡聚一聚呢。放学后莲娜与伊凡走在一起,莲娜问他以后要干什么?伊凡和大多数同学一样,想继续升学,以进国立大学为首选,这样才可以办理兵役缓征;大学毕业若能进研究所,还可以免服役。有超过一半以上的俄国青少年并不知道念完大学以后要做什么。在比较清楚的人当中,有12%的人要当律师,10%的人要从商,6%的人想做电子工程师,3%的人要当工人。莲娜也想升学,当然也是进国立大学,不过不…  相似文献   

15.
快乐的秘诀从前,有个小女孩上山割草,看见一只受伤的小鹿,她就为小鹿包扎好伤口,喂青草给小鹿吃,忽然,小鹿变成了一位仙女。仙女问小女孩:你最需要的是什么?我可以满足你任何愿望。小女孩想了想,说:我需要快乐。”仙女就在小女孩耳边悄声说了一句话。此后几十年,她一直生活得非常愉快。临终时,人们问她,那天仙女跟你说了一句什么?她告诉了别人:善待他人。”善待他人,就是学会以开朗豁达的心境、热情友好的态度,去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关爱他人,帮助他人。人不但是一种物质存在,而且是一种精神存在。人有永恒的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只有善待他…  相似文献   

16.
"网络流行语"的今天与明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果你对“网络流行语”还不熟悉,那么在网络上尤其是聊天室和论坛里,那些由汉字、字母、数字以及符号夹杂在一起的网络语言,一定够你“喝一壶”的了;倘若你是一个网坛“大虾”(网语,“大侠” 的谐音),想必你对“网络流行语”早已是乐此不疲了。在网络聊天室或论坛里,以下这种类型的对话真是屡见不鲜:“7456,今天GG、MM都上哪了?一个也没来,我只好也886。”“8147,BB,我来和你聊天。”──想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那还是让我们先从分析目前“网络流行语”的形态开始吧。  相似文献   

17.
七年之痒,让长相平凡的徐朗终于在“审美疲劳”面前败下阵来,跟发妻分手;12个如花似玉的女人,让徐朗在接下来的择偶过程中饱览人间春色,痛并快乐着。一切皆因自称“天使”的神秘人所送的手机,具有阿拉丁神灯般魔力,能将梦中天使带到徐朗身边……  相似文献   

18.
感悟快乐     
<正> 快乐总是留在儿时的记忆里。有人说,这是一种很矫情的现代病。但很多人就患有这种病,好象还病得不轻。那时我们还年幼,父辈们年轻;我们任性顽皮,父辈们含辛茹苦;我们什么都不知道,父辈们什么都知道,但又什么都不告诉我们;我们很快乐,父辈们总是很忧虑,可是我们不知道。等到有一天,我们觉得自己不再年轻时,父辈们已经老得面目全非了。每次看到他们,我总是要想起年幼时的快乐,看到这些曾经给我快乐的人一天天老下去,就会产生“快乐也会衰老”的念  相似文献   

19.
抓捕“入室盗窃?”老吴在电话那头问我,“你不会单单为这事打电话给我吧,应该到当地派出所报案。”“怎么说呢,几天前我那边的住处也被盗过。我刚搬到这儿又发生了同样的事,我怎么想也不像是巧合。”“你没跟我说啊。”“我以为没什么大不了的,所以……再说当时是半夜。”我说。“你都丢了什么东西?”“让我想想。那个小偷翻得特别仔细,不过好像什么也没拿,反正我也没有值钱的东西。少了的大概就一个手机和两本书……唉,等等,书里面夹着一张电脑软盘。”“什么内容?”“我复制的犯罪报道之类的文章。”“你的朋友现在在什么地方…  相似文献   

20.
我们就此所付出的心力,还不光要维持人际之间的和谐,包括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和谐,还要让我们的家庭,去协同其他的社会细胞,一起维持它们跟自然之间的和谐——而这就要涉及晚近兴起的动物伦理和生态伦理了!也就是说,即使在家庭这个最小的社会单位,也必须具备“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道心,也必须培育“廓然大公”的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