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梦柳 《法制与社会》2010,(27):153-154
转型期中国,民政部门承担着重要的职能,这些职能的实现需要有一支能胜任民政工作的队伍。民政系统公务员能力测评是全面了解公务员胜任工作情况的方法。本文既从一般意义上探讨民政系统公务员能力测评体系的现状及问题,也借助胜任力模型检测H省N市民政系统公务员胜任力状况。  相似文献   

2.
影响管理胜任力面试测评有效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要提高管理胜任力面试测评有效性需要采用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方法.分析表明,不同的待测管理胜任力需要有不同的测评模式,不同的测评模式需要有不同测评能力的主试.管理胜任力面试测评的有效性,最终取决于岗位差异对管理胜任力的要求、面试测评的模式及主试的测评能力这三个要素的有效匹配与组合.通常,非结构的测评模式适宜测评高层次岗位的管理胜任力,可用纯经验型的主试;结构化的测评模式适宜测评低层次岗位的管理胜任力,可用纯技术型的主试.  相似文献   

3.
管理胜任力面试测评的有效性,取决于被试待测胜任力相关的管理工作的岗位特征、面试测评的结构化程度与问题组织形式及评委的测评能力三者的有效匹配与组合。采用半结构化面试与行为试题结合的方式,通过由研究人员、用人单位高层管理人员及用人单位人事主管组成的面试小组对待聘高层及中高层管理人员的胜任力进行测评,从会聚效度与区分效度、预测效度两个方面对提高管理胜任力面试测评有效性的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测评的会聚效度与区分效度分别为0.647及0.431。以测评结果与最后综合评定结果之间的符合程度表示的预测效度总体为94%;以被试录用2年内是否得到晋升或其直接上司对其工作绩效的评定为效标时,预测总体较为有效且对中高层管理岗位胜任力测评的预测效度要好于高层管理岗位。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对高素质公务员期望的不断提升,以考试录用为主的公务员选拔制度亟待创新。本文探索将胜任力模型引入到公务员选拔机制中,对公务员选拔前胜任力模型的构建、公务员选拔的胜任力评价与反馈、公务员选拔应用胜任力模型应注意的事项进行了探讨,以期为综合评价公务员选拔对象的能力素质、合理配置公务员任职岗位、促进公务员个体职业素质的全面提高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张艳 《法制与社会》2013,(12):225-226
公务员能力素质对于公务员工作绩效有直接的影响,而培训是提高公务员素质的重要途径。针对我国公务员培训理念落后,内容缺乏针对性,方式单一,考核评估机制不完善的现状,以胜任力理论为基础,提出要树立科学的培训理念,结合公务员的实际能力水平,合理设计培训内容,运用多元化培训方式,重视培训考核评估结果的运用,才能增强公务员培训的效果,进而提升公务员的胜任力水平。  相似文献   

6.
提升公务员的能力素质最有效的措施是加强培训,而培训对象和培训目标的确定则需要依靠胜任力模型。本文依据公务员的职业生涯成长路径,对公务员在不同职业阶段应具有的胜任力进行细化,将胜任力的各要素转化为相应的能力素质,并将其分层为应用能力和核心能力,从而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培训体系,使公务员培训更具科学性,最终提升公务员的能力素质。  相似文献   

7.
林亚清  蓝浦城 《公共行政评论》2023,(2):84-104+197-198
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广大干部提出了新要求,“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为干部队伍建设与管理提供了新方向、新思路。论文整合了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和公共组织行为学两大学科视角,以公共服务动机、胜任力、工作绩效和“绩效=行动意愿×行动能力”为切入点,对“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概念内涵和内在逻辑进行了解读,提出“多维工作绩效=公共服务动机×胜任力”。进一步地,根据公共服务动机与胜任力的高低组合将干部划分为四种类型,以F省2180名公务员为样本,实证研究表明:第一,“想干又能干”的干部常规型、适应型和主动型绩效最高,“不能干又不想干”的干部这三类工作绩效最低。第二,“想干但不能干”和“能干但不想干”的干部工作绩效介于上述两类干部之间,且前者比后者的常规型绩效更低、主动型绩效更高;但二者的适应型绩效无显著差异。第三,常规型绩效在公共服务动机与胜任力高低组合影响适应型绩效和主动型绩效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研究为深入解读“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深刻内涵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与经验证据,也为完善干部选拔培养的制度设计、推进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郭晔 《中国司法》2023,(11):4-9
<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习近平法治思想中最具标志性的原创性的概念。我们研究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原创性贡献不能没有这一概念,我们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体系不能忽略这一概念,我们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实践更不能缺了这一概念。我们对这一概念的把握不能只是片段性的、印象性的,而应当从整体上对这一概念作系统而深入的分析阐释,以展现这一概念在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独特性、枢纽性。  相似文献   

9.
李蕾 《行政与法》2000,(6):11-12
一、界定行政公务行为的必要性 “行政公务行为”这一概念在法律条款中并没有体现,它只是作为一个学术概念存在。而学术界提出这一概念的目的就在于对公务员的行为进行区分,确定公务员不同行为的法律效力、法律后果以及法律责任的承担问题。公务员的行为是否界定为公务行为关系到行为本身的效力,关系到相对人对公务员的行为的认识和接受程度。由于公务行为是公务员以‘代理人”的身份代理行政主体运作行政权的行为,所以它具有特殊的法律效力,法律后果也应由行政主体来承担。对于相对人来说,当他认识到公务员的行为是行政公务行为时,…  相似文献   

10.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系现代民法的一项基本的不动产所有权形式.迄今,该项法律制度在促成人类最大限度的利用极为有限的土地资源,解决人类自身的居住、生活、营业等问题上显示了重大功能.本文首先对建筑物区分所有权这一概念在比较法上进行解释,然后分析这一概念的立法背景,最后分析这一概念的具体含义.  相似文献   

11.
国家公务员考试热在近几年持续升温,公务员的招聘录用可谓是千里挑一。同时,近年来又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公务员考试真正的参考人数却年年缩水。本文将以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观察我国公务员招聘录用的情况并加以分析,同时研究如何甄选符合招聘条件、胜任岗位要求的公务员。只有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公务员,才能保障政府部门工作的绩效,提高政府部门的效率。  相似文献   

12.
看了王珉、陈盛清同志在"新建设"月刊第五号发表的"关于法在历史发展中的继承性问题"这一论文后,我认为有些问题(也是讨论中争论最多的问题)还有探讨的必要.这里提出一些粗浅的意见.一、怎样正确理解"继承性"这一概念?正确地理解"继承性"这一概念,是讨论法律有无继承性的前提.否则,便会愈讨论愈糊涂.可是,王、陈二同志对于"继承性"这一概念的理解,我认为不能说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3.
在工程建设领域,有经验的承包商这一概念被广泛使用。这一概念有扩大承包商风险范围的嫌疑,但根据民法和合同条件相关规定,结合工程建设的特点,有经验的承包商这一概念不仅具有合理性,而且是符合民法精神的。使用有经验的承包商这一概念时需要谨慎,否则有可能扩张承包商的风险范围,不利于建筑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因为一则案例的出现,“离婚冷静期”成了2017年3月爆红的热词之一. 事实上,离婚冷静期并非一个新概念.早在2010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尚绍华在一份与之相关的提案《建立离婚冷静期,培养婚姻咨询师》中已经提出这一概念,而与这一概念相关的制度也早已在英美等国家实施.  相似文献   

15.
票据法律制度是商法学教学与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法律院校和研究机构的相关课程设置与研究计划中,均有一席之地.勿庸置疑,"票据"这一概念的界定是该法律部门的基础和立足点,直接决定了票据法研究的方向、范围和重点.然而,长期以来,"票据"这一概念的定义恰恰是一个困扰学者们的著名难题.  相似文献   

16.
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产物,在我国社会发展和建设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共十八大报告上“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这一概念被首次提出,发展至今,这一理论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本文将通过对协商民主这一概念的阐述来探究我国协商民主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社会治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侵权责任法》在患者知情同意制度中使用了“近亲属”这一概念,并在第五十五条提出:“不宜向患者说明的,应当向患者的近亲属说明。”此提法不仅与国外“病人自治”原则存有差异,而且“近亲属”这一概念范围也不明确。本文拟对第五十五条立法中所体现的“近亲属知情同意”的合理性以及“近亲属”这一概念使用的恰当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一、传统犯罪客体概念的缺陷及对这一概念的再认识传统上,犯罪客体的概念被表述为:我国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关系。这一概念与我国当前的刑  相似文献   

19.
“法律价值”这一概念,近年来在我国法学界引起重视。可是,在这一概念的使用上,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却并不统一,甚至还存在着混乱现象。所以,有必要从法哲学的高度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主观公权利一直被用以指称公民相对于国家的法律地位和法律人格。但这一概念的内涵并非自始如此,其最初被创设时是作为"整体的公法权利"而包含了公法上所有的权利类型,国家的主观公权也是其重要构成。但伴随这一概念的学理演进,国家的主观公权却被彻底排除,主观公权利的范围也日渐限缩。范围的限缩也使这一概念的作用价值在德国公法中被渐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