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回应性政府:构建和谐社会对政府治理模式的必然要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回应性政府”在新公共管理理念中居于主要地位。它提倡以公众为服务的核心,积极回应公众需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能离开政府对社会的管理活动,也就意味着加强与改善政府治理模式有利于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回应性政府作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新的政府治理模式,与和谐社会对政府治理模式的要求相吻合。  相似文献   

2.
网络的兴起与普及运用推动了政府公共决策与公众参与之间的互动,这对于提升政府公共决策的民意代表性、科学性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目前在政府公共决策与网络公众参与互动上仍然存在着诸如法律规范滞后、互动的有效性不足、政府回应机制低效等问题。构建政府公共决策与网络公众参与互动机制,应建立适合网络公众参与特性的辅助决策机制;加快对网络公众参与行为的法律规范;构建地方性的网络公众参与长效机制;建立快速有效的政府回应机制。  相似文献   

3.
政府的回应性关乎政府的公共形象,关乎社会和谐.本文从区域治理的视角,通过对我国东中西部地方政府行为的实证调查研究,利用SPSS软件计算出东中西部的平均分、标准差、差异系数和综合评定值,由此探讨我国政府在公共服务中应对公众诉求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从善治的视角提高政府回应能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公信力是政府治理合法性的基础。政府公信力的提升有赖于获取公众的认同。在实践中,政府的公信力取决于政府的信用和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政府公共关系,作为政府沟通与公众关系的一项职能,与政府公信力的提升存在着内在的契合。然而当前,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无论在认识上还是实践上,均存在误区。提升政府的公信力,迫切需要改善政府的公共关系状况,全方位地提高政府公共关系的水平和绩效。  相似文献   

5.
公信力是政府治理合法性的基础.政府公信力的提升有赖于获取公众的认同.在实践中,政府的公信力取决于政府的信用和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政府公共关系,作为政府沟通与公众关系的一项职能,与政府公信力的提升存在着内在的契合.然而当前,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无论在认识上还是实践上,都陷入了错误的窠臼.提升政府的公信力,迫切需要改善政府的公共关系状况,全方位地提高政府公共关系的水平和绩效.  相似文献   

6.
现代社会充斥着风险,政府出于履行自身职能的义务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政治目标,必须提高风险应对能力,将公众风险感知维持在可控范围内.有效的政府回应能够降低公众风险感知水平,与此相应的是,公众风险感知能够推动政府回应效能的提升.为促进政府回应与公众风险感知的互动,公众应积极反映诉求,推动政府回应效能的提升;政府应及时提供正确、...  相似文献   

7.
公共事件发生后往往伴随着次生舆情,若是应对不当,易引发次生危机。因此,可以从政府回应角度,运用情绪评价理论剖析次生舆情的产生,分析次生舆情形成机制并提出相应的防范策略。研究发现,公共事件发生后,公众从期望度、相关性、归因和应对力四个层面对事件进行认知和评价,从而产生公众情绪。政府回应须契合公众情绪与情感诉求,情绪评价理论为政府防范次生舆情提供了思路与策略:快速主动专业回应舆情,满足公众社会期望;合理处理事件并及时追责,消解公众相关性感知;勇于承担责任,修复公众归因情绪;营造良好网络环境,满足公众参与诉求。  相似文献   

8.
正政府形象本质上是政府与公众之间公共关系的一种体现。因此,政府形象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传播手段,与公众信息沟通的效果如何。如果政府不能对其负面舆论作出及时且有效的回应,就很容易被卷入网络舆情危机当中。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网络社会的高危险性尤为突出,这对政府的行政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在这种背景下,政府该如何利用好所拥有的公共  相似文献   

9.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城镇化发展在突飞猛进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在此背景下,政府如何更好地回应社会公众的环境诉求值得关注和研究。根据整体性治理框架,从意识形态的整合、法律体系的整合、技术手段的整合以及多元主体的整合四个方面对城镇化进程中一些代表性国家回应环境诉求的政府实践进行分析,总结所得出的国外政府回应环境诉求的经验对于中国政府在城镇化背景下更好回应社会环境诉求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城镇化发展在突飞猛进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在此背景下,政府如何更好地回应社会公众的环境诉求值得关注和研究。根据整体性治理框架,从意识形态的整合、法律体系的整合、技术手段的整合以及多元主体的整合四个方面对城镇化进程中一些代表性国家回应环境诉求的政府实践进行分析,总结所得出的国外政府回应环境诉求的经验对于中国政府在城镇化背景下更好回应社会环境诉求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政府形象是政府行为及其施政效果的客观实在性与公众主观认知的统一。政府形象的主观认知成份,决定了政府形象具有相当大的人为塑造空间。特别是在媒介化的时代,能否有效地利用大众媒体进行政府形象的传播,已成为政府形象塑造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媒体运作的能力也随之成为衡量政府公共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尺度。  相似文献   

12.
暴雪 《求贤》2009,(9):11-11
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指按照公众的意愿和需要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以回应公民和社会的需要为政府职能定位.建设依法、有效、透明、负责和公正的政府,其根本的目标是公众满意。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全面的部署.强调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  相似文献   

13.
公民的网上政治表达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多中心性和随意不可控性,政府对公民的政治回应也日渐增多.但是,日渐频繁的网络政治互动并没能够带来中国政府公信力的提高,相反,存在着政府被网络绑架着回应公众的现象.从根本上来说,社会需要良法之治;在政治现代化的阶段中,应该适度控制公民参与;政府应提供正义的制度、努力培育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14.
公共危机视阈中的政府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危机削弱了政府合法性基础,对传统官僚制"统治"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治理和善治理念倡导政府与公民的双向互动与合作,以公民参与为内在特征和本质要求.它有助于政府化解公共危机,提升政治合法性,克服市场和政府的双重失灵.基于"积极公民"和"积极政府"合作管理公共事务的参与式政府治理模式,是实现善治,建设合法性、法治化、透明性、责任性、回应性政府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5.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合法性的"风向标",也是政府管理能力的动态反映。政府公信力具有产生和增强政府合法性、树立良好政府形象、维系良好社会秩序等重要功能,其实现途径主要包括提高行政能力、回应公众合理的利益诉求、完善政府管理的运行制度。  相似文献   

16.
"互动决策":政府公共决策回应机制建设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李伟权 《探索》2002,(3):42-45
公共决策回应程度如何,不仅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民主化程度,而且也是政府公共管理高效率运作的重要内容.政府回应制度的实施实际上是国家的权力向社会的回归,是还政于民的过程.当前我国各级政府应当加强公共决策回应基础建设,加强行政体制改革,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决策回应机制,从而提高公共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程度.  相似文献   

17.
十八大之后,"政府回应"体现着新一届领导人的"执政新姿"。2012年末,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积极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对深化改革开放的强烈呼声和殷切期待,凝聚社会共识,协调推进各领域各环节改革,努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其实,相对于中央政府在改革宏观层面对于公众呼声的"回应",各级政府在面对新闻事件、公众质疑和追问时,细节层面的"回应",同样备受关注。近年来,伴  相似文献   

18.
地方政府公信力是地方政府行使社会治理职能的生命线,体现的是公众对地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行为的主观评价。公共危机是影响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重要因素,地方政府在危机管理中的理念、行为和效率都会影响其公信力。因此,在公共危机治理中,地方政府需要在危机管理理念、危机管理法制建设、沟通协调机制及地方政府公务员素质和民众参与意识等方面积极提高以加强和完善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建设。  相似文献   

19.
试论增进我国政治回应制度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峰 《求实》2005,(9):70-72
近年来,随着科技革命及经济的自由化、国际化趋势,政府面临的国内外矛盾日益尖锐,原来的“万能政府”已捉襟见肘。公共管理作为政府和其他公共组织部门服务于社会的主要职能越来越成为各国政府和社会关注的中心。就国内情况而言,传统上只充当“守夜人”的政府也越来越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多样化的公共需求,即政府要更好地回应公民和社会的需求,于是,政府回应制度建设便相应而出。  相似文献   

20.
服务型政府的公共性特征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共性"既是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属性和明显特征,也是文化以及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内在本质.服务型政府的公共性和文化的公共性将文化发展与政府职责联系在一起.提供充分的公共文化服务、满足公众对公共文化的需求、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利,是服务型政府在文化领域体现其公共性特征的有效措施.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政府应秉持为社会和公众服务的公共性价值理念,积极履行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的责任和职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