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梁潇 《人民论坛》2014,(8):62-64
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格局中,社会公共管理方式正在向多元化、协同治理的方向转变。协同治理能够避免单一主体社会管理方式的“失灵”,是我国社会转型、建设和谐社会与法治政府的需要。协同治理过程中,在保障政府主导地位的同时,要积极发展与培育社会组织;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协同治理制度体系与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2.
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格局中,社会公共管理方式正在向多元化、协同治理的方向转变。协同治理能够避免单一主体社会管理方式的"失灵",是我国社会转型、建设和谐社会与法治政府的需要。协同治理过程中,在保障政府主导地位的同时,要积极发展与培育社会组织;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协同治理制度体系与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3.
城市群、都市圈、都市区发展将是新一轮城镇化的重要态势,区域公共管理治理模式应运而生。地方政府是区域公共管理的重要参与者,提升地方政府参与区域公共事务治理能力意义重大。梳理国内外已有研究,提炼出地方政府职能与治理结构协同机制分析框架,围绕区域公共问题,地方政府与上层级政府、区域内各级政府组织、市场和社会等主体间的互动是协调职能与治理结构关系的关键。浙江省"五水共治"与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两大案例的比较研究,验证了分析框架的理论预设,同时也发现要确保协同机制正常运行,离不开利益驱动机制与组织内技术化、专业化设置等适用条件。  相似文献   

4.
高建华 《人民论坛》2010,(9):302-303
整体性治理在区域公共管理政府合作治理中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作为整体性治理的重要环节,政府合作协调机制的建设对区域公共管理政府合作治理具有重要的作用。构建、完善这一机制必须在合作沟通机制、利益分享和补偿机制以及合作诱导和动员机制等方面加强努力。  相似文献   

5.
完善宪政制度下的民意表达与利益实现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确定了政府公共治理的新理念,强调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民本政府,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平。这些治理目标的实现,需要借助于制度载体。完善的民意表达与利益实现机制,是实现这些公共治理目标的根本途径。民意表达与利益实现机制,体现人民主权、法治主义和民主主义原理,与我党的政党宗旨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6.
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行为代理人,既是制度体系的安排者,也是公共服务的主要供给者,更是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行动者。因此,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与治理能力的提升有赖于政府职能转变与能力提升。在传统国家治理中,政府经历了从统治走向管理的转变,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政府职能转变应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善治作为价值取向;政府的目标模式是构建公民、市场与社会共同参与的治理型政府,强调多元治理主体间的协作共治。从改革实践来看,唯有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社会间的关系,优化和精简政府组织结构,构建治理型、灵巧型、服务型与法治型政府,方能有效提升政府能力,推进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论职能转变语境下我国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振文 《岭南学刊》2006,3(5):13-16
政府职能转变的科学涵义应包括政府职能重心转移、政府职能具体内容调整、政府职能实现方式变化和政府社会管理职能成长等四层相互联系的内容。对中国来说,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凸显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面对改革进程中的实际变化,我国政府当前应把引导社会自强、突出社会公平和监护社会秩序作为其社会管理职能的优先内容。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机制,政府、市场、社会良性互动机制和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机制构成了我国政府当前社会管理职能的主要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8.
公民参与是民主政治的核心问题,无论对于政治国家,还是对于公民社会,公民参与都是实现善治的必要条件。公共管理的实现需要公民的参与和支持,这就要求政府管理者在制定政策、执行政策时必须考虑到公民的利益需求,将公民参与引入到公共政策中来,从而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品质。在明确我国公民有序参与公共管理的基本原则,不断提升公民在公共管理中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的基础上,对新时期我国公民有序参与公共管理在构建完善的政务公开制度、构建完善的公共决策听证制度、构建完善的法律保障制度、创造非政府组织的有序参与机制和发展公私合作生产的利益协调机制五个方面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区域公共问题是国内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凸显出来的新问题。区域性公共问题的凸显迫切需要地方政府以相互联系与合作的新思维取代各自为政的旧观念,打破地方政府基于自身利益而引发的"碎片化治理"现象,建立以区域公共问题和区域性公共产品供给为目标取向的协合治理体系。就目前来看,虽然中国地方政府间合作已经有所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面临诸多困境。在这种情况下,协合治理提倡通过引入一系列理念、机制和制度安排促使地方政府之间在区域公共问题上出现一种"治理互赖"结构,从而促进各地方政府以更为积极的姿态参与协同与合作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论区域公共管理的研究缘起及治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建华 《前沿》2010,(19):177-180
区域公共管理是以区域公共问题为研究对象,对区域公共事务进行跨界治理的一种公共管理活动。区域公共管理的兴起源于区域公共问题的"跨界性"而单个的行政区政府由于权力行使的"边界"制约性而无法对区域公共问题进行有效治理,区域公共管理应运而生。区域公共管理的主体权力来源于各自具有一定地域行政管理权的地方政府,区域政府合作是区域公共管理的本质要义。从区域公共管理治理的角度分析,区域公共管理具有跨界治理、合作治理和"多中心"治理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区域经济一体化两难抉择下的战略与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志云 《求索》2007,(6):32-34
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推进与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就构成了地方政府变革的重要内容。本文运用政府经济学理论分析其中的主要矛盾,以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政府的公共性与自利性等“两难抉择”为突破口,强调构建一种面向区域、地区发展和政府职能转型的多中心制度的战略框架,并为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自身变革提出了具体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2.
浅析政府公信力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莲  梁艳菊  郭喜 《前沿》2007,(6):140-141
近年来公共危机时有发生,面对公共危机,政府在危机管理中的理念、行为和效率都会影响其公信力,因此,政府在危机治理中,需要在行政理念、公共政策运作机制、干部人事管理体制、政府法制建设与管理、政府组织与运作、国际沟通与协调机制等方面积极转变以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3.
《江苏政协》2015,(1):37-38
<正>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更好发挥政府服务新作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再造政府服务新优势,构筑区域竞争优势需要塑造政府服务新特色,实现区域现代化需要确立政府服务新战略。  相似文献   

14.
叶大凤 《桂海论丛》2008,24(6):68-70
我国国内层面的区域经济合作的迅速发展,要求我国的区域公共政策适时调整。我国区域公共政策在政策目标、政策内容、政策机构、政策工具、政策协调和监控等方面存在着局限或缺失。我国应实施区域公共政策的转型和创新,从完善政策制度基础、调整政策目标导向、重构政策内容体系、组建区域政策管理机构、构建区域利益协调机制等方面重塑区域公共政策。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化与国内社会双重转型的背景下,中国公共管理正在历经路径转变,即从“发展主义”转向“以人为本”。针对“发展主义”带来的失衡和以往形成于同质社会的一整套管理模式,中国公共管理的路径选择应以人为逻辑起点,构建全面、均衡、协调、可持续与可治理的社会。中国公共管理最终将从经济建设的管制型公共管理转变为均衡发展的服务型公共管理,从政府单独治理型公共管理转变为社会共同参与治理型公共管理,从为民做主的权力本位型公共管理转变为以人为本的权利本位型公共管理。  相似文献   

16.
数字政府建设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然而目前缺乏对数字政府发展的回顾与检视。通过对我国数字政府发展历程的分析,发现其经历了政府信息化、电子政务和数字政府三个阶段,形成了以公共平台为核心的智慧治理模式。数字政府发展带来双重治理意蕴:一是再造政府组织结构、提升政府职能履行能力、生成"数字空间"政府;另一是面临公民隐私、数字鸿沟、信息安全、治理效能和公共参与等难题亟待解决。未来数字政府建设不能只停留于功能意义上的精准治理、整体治理,需要进一步扩展至信息技术与公共治理融合创新的多重可能性,并从个体、组织、制度和价值四个层面作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17.
李月 《重庆行政》2014,(4):62-64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继续提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强调了政府职能转变需要有效的政府治理。[1]治理理论的核心在于允许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公民参与则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基础。社会治理作为与政府治理同等重要的工作,二者为构建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共同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2]在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视角下看政府职能转变,对促  相似文献   

18.
多中心理论与长三角区域公共治理合作机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着多种悖论与矛盾:利益主体多元与经济一体化的悖论,行政区分割与经济一体化的悖论,绩效评估价值与经济一体化的悖论,多中心体制与合作协调的悖论等。以集权的官僚政府组织取代多中心的公共管理背离事物逻辑,企业和民间自发、分散的合作意愿和经济要素的流动会全面推动长三角区域公共治理合作机制的建立。这就要求:创新区域公共合作关系、建立区域公共政策协调机制、明确区域公共治理合作主体、优化区域政府绩效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19.
公共危机多主体参与治理的结构与制度保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危机多主体协同治理结构中的核心问题,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各个参与主体的权责分配问题。公共危机多主体参与治理体系的关键,是构建以政府为主导,营利组织、第三部门、媒体、社会公众等其他主体之间的协作需要通过相关的机制规范。本文在公共危机多主体参与的结构分析基础上,揭示我们目前公共危机治理中多主体协作的现状与不足,并从法律制度环境、组织体系优化、权责规范、资源保障以及信息技术保障等方面构建公共危机多主体治理的制度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20.
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需要进一步改革政府人才管理方式,明确政府人才工作推动路径。"十二五"期间,我国在人才资源开发使用和政府人才工作体系、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暴露一些突出问题。为此,要进一步转变政府人才管理职能,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正确处理人才工作中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构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现代公共治理理论的政府整合能力、推动协作治理、强调战略协同和打造"公开政府"为构建现代人才发展治理体系提供了重要参考。在此基础上,推动市场化方式、突出社会化参与、建立法治化保障、瞄准国际化竞争,形成市场、社会和政府相互竞争、相互促进、相关补充的人才工作大格局是政府人才工作改革创新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