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陈淳安 《人权》2009,(3):25-27
河南省第三监狱建于1951年,是一所部级现代化文明监狱。在全面执行“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的监狱工作方针的同时,第三监狱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治监,文明管理,始终把教育人、改造人作为首要任务,先后被上级机关授予“省级文明单位”、“部级现代化文明监狱”等多项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2.
徐丛山  洪波 《创造》2009,(8):33-39
绿树成荫,鸟语花香,装备精良,环境整洁,文明先进——但凡到过云南省小龙潭监狱的人大多有着这样的印象。始建于1953年的花园式监狱,是全国首批五家部级现代化文明监狱之一。56年来,监狱始终遵循党的“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的监狱工作方针,对罪犯依法、严格、文明、科学管理,罪犯改好率保持在97%以上,监管改造各项工作指标一直保持部级现代化文明监狱水平,各项工作走在了全省监狱系统乃至全国司法行政系统的先进行列,成为云南监狱系统的排头兵和一面旗帜,为国家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和谐安宁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随着监狱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如今服刑人员在狱内的学习生活条件如何?是否如一些人想象的监狱就是阴暗、潮湿,监舍内靠“牢头”、“狱霸”管理?监狱是如何改造服刑人员的?服刑人员心态如何?近日,记者在福建省监狱管理局领导的陪同下,就监狱人权保障问题,深入福建各监狱进行了采访。  相似文献   

4.
服刑人员医疗保障不仅是其人权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确保监管改造工作持续安全稳定的重要基础。调查表明,对服刑人员实施“全额医保”模式并不能得到监狱、监狱民警以及服刑人员在价值观念上的认同和行动上的支持。规范服刑人员的劳动报酬、将服刑人员纳入全民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实现监狱医院的社会化医疗管理模式是破解服刑人员医疗困境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提起苏州监狱,在老一辈的苏州人中,几乎无人不晓。因为当地地名“狮子口”,也俗称“狮子口监狱”,和南京“老虎桥”监狱、上海“提篮桥”监狱并称为“民国_二大监狱”,是一所关押重刑服刑人员的高警戒等级监狱。  相似文献   

6.
监禁行刑社会化和服刑人员回归社会保护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让服刑人员回归社会后能够更好地“再社会化”。监禁行刑改造是“再社会化”的前提,服刑人员回归社会保护是“再社会化”的保障,“释前改造”和“释后保护”工作是服刑人员“再社会化”系统工程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辽宁省内某些监狱和部分地区刑释人员进行调查,本文对现阶段监禁行刑社会化工作和服刑人员回归社会保护工作之间存在的“映射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以服刑人员回归社会保护为视角,探析监禁行刑社会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和完善监禁行刑社会化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朱厚敏 《求索》2023,(2):46-54
社会主义中国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之“新”,其参照系之一是西方现代性文明。西方现代性文明是经由西方率先开启的现代化历程所形成的首个现代性文明,但“先发”并不意味着“唯一”,文明自身的历史运动规律与范式多样性赋予了现代性文明以多样性、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合理性。人类文明新形态以马克思主义实践思维的辩证法思考问题、制定方案、推动发展,从而规避西方现代性之觞,实现超越。人类文明新形态依托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而存在,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偏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后发性决定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全新的现代性文明,离不开西式现代性文明的参与和建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因而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社会主义现代性文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立足中国自身具体实际形成的现代化道路,因而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性文明,是现代性文明的中国样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整体图景涵盖中国和世界两个维度,其中国维度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所囊括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之综合,其世界维度表现为构建以“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  相似文献   

8.
杨川 《民主与法制》2010,(Z1):34-35
辽宁省女子监狱始建于1956年,是辽宁省唯一一所关押、改造女性服刑人员的监狱。在2003年监狱布局调整中,辽宁女监整体搬迁至现址——沈阳市近郊于洪区马三家地区。2007年6月,辽宁女监被司法部命名为现代化文明监狱,标志着辽宁女监迈入了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  相似文献   

9.
江苏南京雨花台下的南京女子监狱是一座正在崛起的年轻的现代化文明监狱。2007年3月2日.元宵节前三天.监狱一面组织布置元宵节服刑人员闹花灯.一面组织第一批5名表现好的服刑人员回乡探亲.里里外外张灯结彩.喜气洋洋.特别是在监狱大门前等候女囚回家的亲人们,更是充满了期待……  相似文献   

10.
陈淳安 《人权》2009,(3):20-22
监狱服刑人员人权保障是国家人权行动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服刑人员人权保障状况是国家人权保障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国特殊领域的监狱服刑人员的人权保障,本刊记者赴河南省获得文明称号的监狱进行采访报道。  相似文献   

11.
我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历史转型,需要建构适合自身伦理文化特征的"现代性"话语,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更能够凸显出"现代性"话语的内生之路。然而,探索我国的"现代性"发展,往往被西方先发的"现代性"话语所遮蔽,似乎被"外缘现代性"发展模式所主导,难以凸显出伦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内在推动力。通过考察传统伦理秩序的演变与"现代性"的生成机理,对我国早期启蒙思想所蕴含的"现代性"萌芽进行深入分析和判断,充分表明中国具有"内生现代性"的伦理文化潜质。尽管这种潜质被西方先发的"现代性"所压制,但经过曲折的发展道路,最终在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引下,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改革开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我国建构出以"内生现代性"为主导的话语模式。  相似文献   

12.
刑讯逼供是公安机关在执法中难以治愈的顽症。它有悖于诉讼文明和司法民主的现代性要求,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主旋律中的不和谐音符,既不利于打击犯罪也损害了司法公正。在国际社会反对酷刑、强化人权保障的今天,随着"法治"话语在我国刑事诉讼"场域"的不断展开,刑讯逼供已经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文章从关注公安民警的思想意识着手,分析了传统法律文化和思维哲学对其产生的消极影响,并在该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从性别分析视角,通过梳理晚清至五四运动时期精英知识分子关于妇女解放的话语,揭示女性与中国现代性之间的关系,探讨这一时期女性形象如何被不断建构,从而展现性别化了的历史图景.文章认为性别的变化并不只是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女性是作为一种文化符码被纳入到了知识分子的话语系统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之中的,民族主义一直是性别表述的主旨,同时,女性形象的变化也与精英知识分子自身的身份认同危机紧密相关,性别变化背后有着丰富复杂的社会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首要标准”,是科学发展观在监狱工作中的重要体现。开展老年犯康复性劳动,必须服务于“首要标准”,以促进其由经济型向改造型转变,从根本上提高教育改造老年犯的质量。开展老年犯康复性劳动必须坚持“自愿与激励相结合”、“身心健康”和“报酬适当”的原则,在监狱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应当回归改造老年犯的本义,充分发挥矫治老年犯的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李静 《青年论坛》2011,(4):13-17
杜维明"新轴心文明"理念通过对启蒙的反思和多元现代性论域的开拓,揭示出了"新轴心时代"文明的发展特点;从文明对话、启蒙反思、儒家人文精神弘扬入手,强调"新轴心文明"的历史意义。但该理念关于普世价值的建构、儒家思想的现代转化、文明对话可行性等阐述带有盲目的乐观性,结合现实多元文明互相冲突的困境,杜氏理论还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16.
Ben Xu 《当代中国》1999,8(21):241-261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modern‐postmodern controversy in China, it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 contradictory political implications of postmodernism in that special context. Emerging in China as a post‐Cultural Revolution discourse, postmodernism has elicited both anticipation and distrust. The former comes from the promise of being liberated from the dogmas of modernity; the latter from concern about postmodern disregard of different orientations of modernity, especially conflicting totalitarian and democratic modes of modernity. While attacking modernity in general, Chinese postmodernism has so far failed to address the particular mode of modernity crystallized in the violence and brutality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the Tiananmen massacre. To undermine the modernist notions of universality, subject and grand narratives without acknowledging and accenting the oppressive deeds done under the aegis of these notions is to practice a politically conservative postmodernism which endorses the existing order while pretending to be theoretically radical and avant‐garde.  相似文献   

17.
赖声川的戏剧创作在海峡两岸乃至整个世界华语剧场都具有极高的声誉。他的戏剧作品在对台湾社会生态“乱象”的讽喻中,彰显出隐喻性和结构性的交织、荒诞性和严肃性的互文、喜剧性和庄严性的变奏的戏剧审美理念,表达出对当代两岸政治文化场域的独特读解与阐释:在这一场政治文化社会“乱象”之“病”里,“药”就是隐喻在碎裂的戏剧结构中的和谐与统一;就是沉淀在戏谑的轻浮中的严肃和宏大。这是台湾文化在对中华文化寻根、追溯、汇融、对语的过程中,对自我话语和个性的隐秘阐述,但其“趋同”的美学意象建构是明晰而笃定的。  相似文献   

18.
服刑人员职业技术教育是保障服刑人员回归社会后的基本生存权的客观需求,是在认真总结反思近年来刑释人员重新犯罪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重要课题。要通过激发培训动机、优化培训内容、建立弹性教学管理制度、引入社会力量办学、加强政策引导、建立社会联动机制等多种措施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把提高改造质量与实现刑释回归人员的基本权利有机结合起来,以实现刑罚目的为目标,建立起体现“以人为本”要求的现代监狱制度。  相似文献   

19.
日据时期台湾作家的祖国之旅不仅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认同感,而且具有扩大视野,从祖国接受现代文明成分的意义。赖和兄弟从其厦门经验中认知医治国人精神病症的重要性;谢春木对于“现代化”兼具“接受”和“反思”两端,发现中国大陆作为半殖民地,与台湾一样存在着殖民性与现代性的纠葛与悖论。大陆经验使台湾作家更多从五四新文学中吸取营养,促进了台湾新文学的兴起和发展,如周定山与中国现代文学三大主题和鲁迅风格有相当的契合;王白渊在“艺术”和“革命”之间最终选择了后者,而这是诸多中国现代文学作家的共同“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