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禤思  王恩华 《求索》2007,(9):90-92
学术自由是西方学术传统,是追求真理的先决条件。学术责任是学术自由的先决条件。科学就其实质而言是求真,就其目的而言是求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于学术自由的追求中。学术自由只能在“善”的框架下进行,因而学术自由是有限自由。  相似文献   

2.
沈伟东 《传承》2012,(3):59-61
张葆全先生从事学术研究工作半个世纪,在传承学术文化方面,出版了专著十多部。这些学术专著具有学术开创性、版本考据可靠、校勘精审的特点,体现了较高的学术价值。他出版的传统文化元典阐释著作又形成了学术性强、论证严谨平实、对当代人具有现实指导价值的特点,体现了较高的传统文化传承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吴灿新 《岭南学刊》2011,(3):132-134
建设学术强省是广东文化强省建设乃至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根基,然而要建设学术强省,必须要有科学、客观、公正、公平、正确的学术评价。学术评价是学术文化建设的导向标,对学术文化建设和学术强省建设具有重大影响。要使学术评价在正确健康的轨道上运行,必须要建设一个良好的学术评价环境。  相似文献   

4.
胡晓轩 《前沿》2013,(18):115-117
当前,受社会转型时期不良风气的影响,学术诚信危机已在大学生群体中出现,加强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迫在眉睫。本文在开展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学术诚信缺失的现象、原因等进行分析,归纳出大学生学术诚信方面的几个特征,并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5.
近现代以来,我国的学术史研究相对落后,存在着片面化、表面化和分散性、盲目性等问题,给我国未来的化学术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为:制约合理的学术观念的形成发展;影响对学科水平的正确评价;影响学术发展战略的制定等。所以,在21世纪应加强学术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关于学术创新,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人们逐渐在是否应该进行原创性建构这个问题上达成了共识。现在,具体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如何实现中国学术在全球思想语境中的原创性建构。对此,我们需要划分学术创新的层次,而对学术创新层次的探究必然落实为对学术体系层次的探究,学术体系的原创性建构是中国学术的希望。  相似文献   

7.
学术制度建构的合法性与合理的制度安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个有效的学术制度建构的基本初衷在于保护学者研究的自主,当下我国学术制度安排中行政权力过大的老问题已危及整个学术事业的发展,在现行制度安排中贯彻学术民主理念是一个现实而理性的制度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8.
大学是一个以发展科学、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三大职能于一体的学术组织,学术性是大学的根本属性。学术是大学存在的合理性土壤,大学的管理从本质上说也是学术管理。只有学术之花在大学的土壤上开的芬香、开的绚丽多姿,大学才能永葆其生命力,大学才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而在当今时代,大学的学术研究的功利化、泡沫化、腐败化趋势愈演愈烈,如果这些现象得不到根本上的解决,大学的科学研究将难以有创新性或创造性.也难以做出创新性、创造性的成果。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的学术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9.
学术期刊是发表学术论文和学术研究成果的载体,是一种经过同行评议、遵守一定的学术规范的公共学术产品。学术期刊展示了学术研究领域的成果并起到了公示和交流的作用,其内容主要以原创性的学术论文为主。学术共同体是具有相同或相近的价值取向、文化生活、内在精神和兴趣目标的一群志同道合的学者,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和学术规范,相互尊重、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共同推动学术事业的发展。学术期刊与学术共同体是共生共存、相互依存的。以学术期刊为平台,有着共同的研究志趣、共同的价值理念、遵守共同的研究规范的学者,在学术的交流与探讨、争鸣中,相互启发、相互促进,从而逐步形成学术共同体。在学术期刊与学术共同体的构建过程中,学术评价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助推器。没有科学的学术评价,学术研究就失去标尺,而没有标尺衡量的学术研究,就失去学术公信力。学术评价既评价学术研究的水平和价值,也评价学术道德和学术态度。权威、科学、严谨、公正的学术评价,只能来自学术共同体,也就是同行评议。外部的、非专业的评价,不论是官方的还是其他社会组织的评价,都只能导致片面的、扭曲的评价,造成学术评价的混乱。  相似文献   

10.
何中华 《传承》2012,(15):67-67
学术批评是形成学术生态良序须臾不可离的前提。离开了学术批评,学术共同体就潜在着走向腐败和自我塌陷的危险。就学术内容方面而言,批评意味着对话。对话导致真理的发生,追求真理乃是学术的天职,这也正是学术的神圣性之所在,是学术之所以真正令人敬畏和向往的根本原因所在。依笔者看来,所谓学术批评,大致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术规范方面的,二是学术内容方面的。前者旨在捍卫学术规则,对种种学术不端行为加以揭露、谴责、鞭挞,以维系学术尊严;后  相似文献   

11.
胡焕武 《前沿》2009,(13):100-102
高校学术生态是学术主体围绕着学术研究与学术生态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由于学术主体的学术道德养成机制及学术管理机制不健全等因素,学术不端行为及学术腐败现象频繁发生,严重危害高校的学术活动的健康发展。治理高校学术危机,一方面要依赖于主体的自律,提倡学术道德;另一方面,在一整套事先预防机制尚未建立的情况下,事后的惩罚措施尤其是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高校学术生态危机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整治学术腐败必须加强学术道德建设,而进行学术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前提是弄清学术道德的本质,否则,学术道德建设就可能是“无的放矢”。本文从形式逻辑的角度探究学术道德本质。首先文章确立了自己探究学术道德本质的方法,接着讨论了作为学术道德的属概念“道德”的质的规定性,并分析了“学术”一词的原有含义和当代的现实指称,最后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学术道德的本质。  相似文献   

13.
中国学术谱系是中国学术发展特别是人文学发展不可回避的一个议题。近期“盛世中国能否出现学术大师”的网络议论,把学术谱系的问题再次凸现在学人的面前。国际著名的儒家学者杜维明认为,当代中国有成就的学者能发扬光大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传承的大传统,改变近代中国学术谱系断裂、断层的状况,在扎实的学术研究基础上,沉下心来进行学术传承和积累,薪火相传,通过学术谱系的建构,整合团体的力量,开创新的学派,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不同文明的对话,对人类现代文明作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一种先进的学术评价方法,只要随着时间的流逝,就不可避免地被一些趋利虫寻找出漏洞,并以极快的速度加以利用和传播,这就像夏天的米要出虫子一样,学术创新工作产生了功利化行为之后尤其如此。事实上,学术不端行为与学术评价之间的博弈,从来都没有停止过。  相似文献   

15.
从学术文化看大学现代学术制度的完善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现代学术制度建构的基础是大学的学术文化,大学学术文化的根基是学术自治和学术自由。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大学学术制度建设中存在的文化制约因素,提出加强大学学术文化建设,实现政府宏观管理与大学自我主导的有机统一,坚持学术自由与学术责任相伴相生,促成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良性互动,达到人文管理与学术评论和谐共生,是现代大学学术制度完善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孟子的学说在历史上对中国社会精神层面的影响巨大,其学术精神在中国学人中的影响尤为深远。孟子学术精神主要体现在“知言”和“养浩然之气”两个方面。“知言”即懂得说话,从特定角度上说,是关于辩论的学问,其重要体现是批判;“浩然之气”则是由义的蓄积以至仁德充满的强大精神外发,是千百年来中国学人刻意修炼和追求的境界。此外,孟子学术精神还有几个方面值得重视,诸如“凡同类者,举相似”的分析研究方法、“中道而行”的学术主张、“学则须疑”的问学路径、“以意逆志”的解读心法、知人论世的学术态度、开放的学术门户观念等等,都对后来的学术及其研究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青年探索》2016,(2):23-28
学术在现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下的生存与发展状态构成学术生态。学术生态的优劣直接影响到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改造学术生态是一项系统工程,需从三个维度加以突破:一、学术自治:把学术评价权交给学术共同体和学术参与者;二、学术自觉:激励创新,建立不以量化为唯一评价导向的学术评价体系;三、学术自警:尊重法的精神,保护知识产权,以可操作的学术他律机制匡正学术风气。  相似文献   

18.
"学术良知"和"学术谱系" 何以会成为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今日学术面临的困惑是学术道德的失范和学术谱系的断裂。在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语境中,这些都成了真正的难题。而学术大师的缺席和学术原创性的贫弱,就是这一危机的集中体现。当代学者面临的考验是,在强大的必然性面前,是否还保有做出自由选择的足够能力?在“学术良知”和“学术谱系”成为“问题”的时候,他们究竟该何去何从?  相似文献   

19.
大学学术权力实际运行的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学术权力是大学的本质特性的外化。学术权力的主体是学者和学术组织,根据学术平等、学术自由的原则来行使学术权力,管理学术事务。但是,在实际的学术权力运行过程中,学术权力分配和运行过程却违背了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的核心价值,呈现出学术权力异化和滥用的现象,需要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20.
2012年11月11日,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和台湾中山学术文化基金会在台北“国父纪念馆”共同主办了“孙中山与宋庆龄”研讨会,这是台湾地区首次举办的以宋庆龄为主题的公开学术研讨,对宋庆龄思想研究而言,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