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环境侵权是特殊的民事侵权。由于它所具有的特殊性、复杂性,使环境侵权案件与一般民事侵权案件出现了分离的趋势。在环境侵权领域沿用原有民事责任制度、相关制度必须深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环境侵权与环境侵害的概念诠释是环境法学界的一个重要命题。两者概念内涵与外延的逐渐明确化,印证了环境法的发展脉络和原则变化。环境侵权与环境侵害是被包含和包含的关系,前者是基于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观、注重结果的环境保护,而后者则是基于生态中心主义的伦理观、注重预防的环境保护。环境侵权应该是民法领域对环境保护的手段,而环境侵害则隶属于环境法领域。两者的并存,说明了环境保护既需要环境法,同样需要民法等其他法律部门。  相似文献   

3.
排除危害和赔偿损失是我国环境侵权的民事责任,其中,排除危害包括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与损害赔偿具有的事后补救功能相比,它起着预防损害之作用。传统侵权法注重赔偿损失,在环境侵权领域应倡导排除危害之广泛适用。但是,排除危害在具体适用时,又必须对侵害者与受害者之间对立的利益进行平衡。  相似文献   

4.
排除危害和赔偿损失是我国环境侵权的民事责任,其中,排除危害包括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与损害赔偿具有的事后补救功能相比,它起着预防损害之作用。传统侵权法注重赔偿损失,在环境侵权领域应倡导排除危害之广泛适用。但是,排除危害在具体适用时,又必须对侵害者与受害者之间对立的利益进行平衡。  相似文献   

5.
环境侵权中精神利益的权利化表现包括但不限于清洁空气权、宁静权、清洁水权、风景权和亲水权。我国环境侵权精神利益损害的最普遍救济途径是环境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基于16个典型案例样本的分析显示,目前,我国环境侵权精神损害赔偿的司法适用存在两个障碍,一是司法实践尚无明确、统一的赔偿数额算定方法,二是主体反应差异化障碍效应明显。为加强环境侵权精神利益的司法保护,应构建赔偿方式的多元和多样化救济渠道、加快环境侵权精神损害赔偿抚慰金算定方法的统一化进程、细化环境侵权精神损害程度认定的标准、采取归责原则上“二元论”的划分、适用合乎理性的环境侵权精神损害因果关系理论、建立社会化机制并重视环境侵权精神损害赔偿体系中存在的特殊问题。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也愈加频繁。这些损害后果一旦造成,将严重侵害到不特定多数人的人身权益、财产权益和环境权益。环境侵权的特征和客体决定了惩罚性赔偿具有可适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我国立法层面针对既损害私人利益(主要是人身权益),又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已经引入了惩罚性赔偿,但其适用范围太窄,环境侵权领域也应当适用惩罚性赔偿。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随着大规模侵权案件的频繁发生,我国司法实践开始出现诉讼信托现象,以环境侵权和著作权侵权诉讼最具代表性,并得到了最高院的认可。在消费者保护领域,作为消费者整体利益代言人的消费者协会,在群体性食品安全事故中只能起到“支持消费者起诉”的作用,不利于发挥其保护消费者利益的职能。那么,在我国个别领域出现的诉讼信托能否移植到消费者保护领域?我国群体性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背景下,对该问题的研究更显现出其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国家侵权精神损害是指根据国家赔偿法的规定,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过程中,侵犯自然人生命权、健康权和人身自由权,造成自然人生理或心理上的痛苦以及精神利益的丧失或减损。“严重后果”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过程中,侵犯自然人生命权、健康权和人身自由权,导致自然人因精神受到损害而造成的一切可以用货币衡量的直接损害事件。国家侵权精神损害抚慰金应分类确定:对生命、健康(包括生理和心理)造成损害的,可以比较国家赔偿法第34条之规定确定精神损害抚慰金数额;对因精神利益丧失或减损而造成的严重后果,可以参照普通侵权法相应规定和实践做法,确定相应的精神损害抚慰金。  相似文献   

9.
新闻自由与新闻侵权的矛盾是法学与新闻学共同关注的边缘性学术课题,就法学领域来说,学者们大都从宪法学和民法学的角度予以探讨,而笔者发现:新闻自由本身是一种特殊权利,新闻侵权中所侵犯的对象表现为权利和在一定程度上的权力。所以,如果从法理学的角度入手,我们则不难看出:新闻自由与新闻侵权的矛盾是权利之间和权利与在一定程度上的权力之间的冲突在舆论领域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侵权法的局限性催生了环境责任保险,而传统侵权理论对环境责任保险正当性的质疑是站不住脚的,它阻碍了环境责任保险的发展.事实上,环境责任保险制度把环境民事责任与合同契约责任有机联系起来,弥补了侵权行为法在环境侵权领域的局限性,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不仅不违反道德规范,不会导致个人责任没落,反而突破了传统侵权理论的桎梏,强化了侵权法的补偿功能,促进了无过错责任原则的发展,扩大了侵权责任的范围和领域,有助于近代侵权法向现代侵权法过渡,对侵权行为法具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从当前的环境法规及学者的研究可推知,环境权的本位在于人类对环境的支配。这种本位观并未着眼于环境和环境问题的特质,在逻辑上无法自恰;而且由于其背离了环境权的初衷,因而对保护环境也是助益甚少。通过观察这种本位观的不适当性来论证环境权本位的转换,环境权不过是环境利益的复本,法律上对环境利益优势的认同是实现环境权的现实路径。本位的切换将带来视域的转向,以环境利益优势为本位,是更为本源、动态、功能地思考环境权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路向。这种本位观旨在通过利益指向将环境视为受保护的对象而非支配的对象,如此也更吻合环境权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警察在执行公务中受阻、受扰、受侵害已经成为新时期影响警察执法权威的重大问题,这不仅损害了警察的正当执法权益,也极大地伤害了国家法律的尊严。优化警察执法环境、用足现有法律依据、完善立法,是保障警察正当执法活动、维护警察正当执法权益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城市房屋强制拆迁中"公权"与"私权"的冲突与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城市房屋拆迁中,"公权"与"私权"的冲突主要表现在公权中的行政权与私权中的财产权的冲突,即政府行政权力强行介入城市房屋强制拆迁并辅之以地方立法权和司法权的滥用.二者冲突的主要原因在于存在一定利益上的冲突、法律配置上明显不合理以及对"社会公共利益"名义的滥用.公权已严重地侵犯了私权.为了使二者关系由冲突转为和谐,有必要采取有力措施控制公权,保护私权,提升私权在法律中的地位;修改有关强制拆迁的相互抵触的法律条款;对城市房屋强制拆迁规定严格的程序;提高政府强制拆迁行为的成本.  相似文献   

14.
在执法过程中经常发生警察权益受侵害的情况,为了维护警察的合法权益,应进一步建立健全法律法规、设立专门的警察权益保障机构。同时,警察执法要配备非杀伤性的控制性警械,要增强自我维权意识。  相似文献   

15.
精神损害赔偿权利主体限于公民,不包括法人。死者具有人格法益,法益受到侵害可以诉请精神损害赔偿,诉权由其近亲属行使。  相似文献   

16.
论我国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司具有法律上的独立人格 ,但股东的权益也可能因为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管理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受到侵害。在实践中 ,我国已允许股东因公司利益受到控制股东或高级管理人员不当行为侵害而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种诉讼 ,在公司法律制度上称为股东代表诉讼制度。本文对股东代表诉讼制度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行政诉讼只针对法律保护的权利受侵害的相对人,这样当行政行为危及社会公共利益时,利害关系人便无法通过司法手段矫正行政行为。从保护权利与公益角度出发,在综合参考其他国家的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基础上,应完善建立行政公益诉讼的理论基础,以在我国建构该制度。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个部门法,"环境法"比传统的"环境保护法"称谓更科学;"环境法"应以"人类利益"为中心,"生态利益中心论"不妥当;环境法调整环境保护关系,而不是调整所有"与环境有关的人类行为";环境法通过调整人与人的行为关系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不直接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腐败定义及其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腐败不仅是一种政治现象和经济现象,而且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法律现象.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和社会学等学科对腐败概念的界定维度各不相同,由此形成的腐败定义各有短长.从多学科的视界融合中界定腐败概念,可定义为公职人员滥用公共权力,侵犯公共利益以谋取私人利益,使公共权力异化的不合法和不合理的作为或不作为.由此定义出发,可采用二分法对腐败行为加以分类并简释其含义.  相似文献   

20.
从统计数据看,当前侵害公安民警执法权益的行为主要有暴力袭警、恶意投诉诬告等形式,因此,使大量的公安民警身心受到伤害。在现行的法律与行政框架下,维护公安民警执法权益有两条途径,即追究侵害公安民警执法权益者法律责任与对权益受到侵害的民警予以相应的权益救济。从调研的情况看,侵害公安民警执法权益案件的发生与特定区域内的社会治安形势、经济发展,警察数量的配置以及外来人口数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