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案例教学滥觞于工商管理教学,普及于各种职业性教学活动,体现了现代高等职业教学的内在要求和客观规律,形成了不同于学术性教学的全新体系。警察职业活动的复杂性要求警察职业道德教育应在"回归实践,凸显体验"过程中探索实践教育方式,增强警察职业道德教育自身的魅力和效果。案例教学以真实的职业道德生活为素材,创设警察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情境,激发受教育者的情感体验,从而内化职业道德规范,生成职业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2.
公安院校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解析与运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构公安院校能力本位教学模式是深化公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应用型公安人才的现实需要,也是满足现代警务对警察职业能力需求的迫切需要。能力本位教学思想源于国外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过程中,能力本位教学模式具有其相应的特征,借鉴、应用于我国公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主要可以从解构警察职业能力、确立警察能力标准、开发警察职业课程、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开展警察能力评估等五个环节入手。  相似文献   

3.
警察法学教育属于公安高等院校法学教育的组成部分,警察法学教育的培养对象是预备警官,为了满足警察实务工作的需求,在警察法学教育中应当以应用型警务人才培养为目标,因此,实践教学尤为重要。目前,警察法学实践教学存在重视不够、理论与实践脱节、流于形式和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使得警察法学实践教学成效不明显。应加强警察法学实践教学建设,在宏观和微观上,对警察法学实践教学进行设计,以满足在依法治国背景下对于预备警官人才的培养要求。  相似文献   

4.
警察素养类课程作为培养警察基本素质的基础类课程,在公安高校培养政治业务素质高、实战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目标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针对"体改生"的教学过程中,公安高校对警察素养类课程进行了积极改革。中国刑事警察学院为"体改生"培养开设的警察素养类课程有《公安工作概论》、《公安应用写作》、《警务心理》、《犯罪学》。对该校4门警察素养类课程教学质量进行满意度调查研究,其目的是探索并逐步形成适合"体改生"培养需要的课程内容体系,深化公安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改革,从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5.
新形势下我校警体教学改革若干问题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校警体教学有了长足进步,但受传统办学模式和单一的人才培养机制的影响,存在着教学体系和警体课程设置及教学训练模式与公安实战需求不相适应、教材实用性针对性不强、教师的能力与警体教学工作要求有差异等问题.面对警体教学改革的现状,应树立正确的改革理念,科学的设置警体课程,注重以实践运用能力培养为核心,重视警体专业教材建设,积极探索警体教学改革的新途径,开创我校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为公安战线培养更多合格的职业警察.  相似文献   

6.
忠诚是中西方文化共同秉承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的国魂,是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和灵魂,是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首义。在培训学员中深入开展警察忠诚教育,是培育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生命线",是培养人民警察职业情感和政治认同感的主要途径。结合学院开展忠诚教育的实际,培训学员警察忠诚教育可以从"两课"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忠诚教育学分制、忠诚教育项目化、内容创新、信息化建设、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来做进一步探索,实现忠诚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基层政法干警招录体制改革的深入,大批普通高校毕业生和退役士兵进入公安高等院校学习,如何使他们尽快适应"准警察"角色,并在完成公安教育后成为具有强烈警察职业意识的应用型、实战型专门人才成为公安院校教育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拟从目前警察职业意识教育的现状入手,提出应建立以警察入门教育、规范养成教育、心理教育和跟踪心理辅导等为核心内容的警察职业意识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8.
公安机关必须打造一支复合型、高素质的职业化公安队伍。为了尽快实现公安队伍职业化,作为公安人才培养主阵地的公安院校,在教育教学中应有的放矢地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一是人才培养方案要突出警察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二是加强以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三是加强职业化师资培训力量建设;四是构建与职业化要求相适应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9.
实践教学模式是教学模式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实践教学模式的梳理和警察类专业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的剖析,提出了警察类专业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的初步设想,并以例简要说明其在实践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0.
当前,警察教育培训教学最普遍的话题是如何提高实效性和针对性.要构建以实践教学为取向,以警察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警察教育培训实践教学模式,将"知识传授型培训"转变为"问题解决型培训"."基于问题的培训"是解决这一问题有效而务实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1.
公安高校实训基地建设既是公安教育训练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公安民警职前职后职业素质能力提升的载体与平台。公安高校职业心理实训基地建设必须解决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主要内容等基本问题。同时,在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与实践的过程中,创造性地探索公安高校学历教育与警察职业教育相互融合、有机一体的公安民警职业心理训练模式,训练内容,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12.
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交通警察教育训练新模式,实施交通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重新定位专业能力结构与培养目标;其次要修订与完善教学计划,构建教训战一体化的课程结构体系;另外要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和综合能力;还要转变课堂教学观念,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加强具有警察特色的实训力度。  相似文献   

13.
对公安教育体制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现行公安教育体制存在学生基础知识单薄,综合素质不够高,办学规模过大,经费无保障,偏重学历教育,在职干警的培训规模和质量难以保证,招生和入警不能完全衔接,部分毕业生就业困难,单位性质不明确,影响教职工队伍稳定,师资队伍结构单一,实践与理论脱节等问题。必须根据中央及有关部委对公安政法院校进行改革的精神,改革警察招录培养体制,压缩招生规模,调整办学定位,以职业教育为主,结合学历教育,办出公安特色;明确公安院校的公务员管理体制,制定相应的公安教育培训经费保障机制,促进公安院校和公安机关人才流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建立一支专兼职适应需要的骨干教师队伍;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建立以公安业务综合素质培养为基础,以职业精神、基本技能和专业能力教育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练、战一体化的新的教学模式,培养高素质人民警察。  相似文献   

14.
职业化成为中国警察改革和发展重大主题之一,教育培训是实现警察职业化进程的必由之路。应从职业化的内涵和视觉,探讨警察职业化教育培训,不能窄化为警察职业"知识技能化",可通过设置职业素养模块,改革创新教育方法,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来提升警察职业素养。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警官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但面对当前课程改革与警官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发展的需要,现有师资在年龄、职称、学历、专业、能力等构成上还不尽合理,专业教师、实践教师匮乏,并存有断层现象,与课程改革不相适应。为此,我们必须坚持改革创新,进一步加快警官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步伐,努力构建合理的师资引进机制、完善的师资培训机制、公正的师资激励机制、科学的师资创新机制。从而力争以一流的师资队伍为加快课程改革步伐,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一流的警察人才服务。  相似文献   

16.
全国公安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背景下的人才培养属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贵州警官职业学院作为试点院校,侦查学教学与实训要在原有普通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有效的教学与考核模式,树立创新教学思路,确立科学训练理念,真正适应招录制度改革的需要,培养出公安工作急需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相似文献   

17.
公安院校只有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才能实施科教强警战略,培养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的人民警察。为此,公安教育必须进行改革。首先,要改变只重视专业素质、忽视非专业素质培养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以及急功近利的做法;其次,要改革教学内容,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再次,要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并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和开展教学科研活动。  相似文献   

18.
体改生具有自尊自主性强、群体结构层次复杂、职业特色鲜明、工学矛盾突出等特质,是一个具有明显特殊性的学习群体。公安院校在体改生的教育管理中,应立足于其自身特质,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因材施教、因情施策,严格警务化管理,贴近实战教学,着力培养其警察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19.
在职民警培训是公安教育改革的主体工作,随着云南警官学院警察职业化教育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对学院在职民警培训工作怎样科学定位,确立特色,打造优势,是学院构建具有云南公安特色"大教育、大培训"工作体系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公安民警培训在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存在脱离公安实际、培训效果差等问题,究其根本原因是把公安民警培训系统与公安学历教育系统简单等同。应走出误区,对传统教学理论、教学内容方法等影响教学各因素进行再认识和改革,把握教学对象的需要,从实际出发,重新构建和改革公安民警培训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