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7 毫秒
1.
一、民间外交的定位和历史贡献周恩来总理指出:“中国的外交是官方的、半官方的和民间的三者结合起来的外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间外交是增进人民友谊、促进国家关系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是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民间外交也是外交,也是国家行为,根本目的是为了推动中外民相亲、心相通。对外工作中,除了官方的、半官方的,其他包括友好城市、企业、智库、媒体、社会组织和青年、妇女等自然人等都属于民间外交范畴和主体。民间外交具有主体多、领域广、资源丰、接地气、打基础等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2.
新世纪中国民间外交研究:问题、理论和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进入新世纪以来,民间外交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蓬勃发展,呈现出全方位、多形式和立体交叉的新格局,对15世纪以来主要以国与国之间官方交流渠道为主的外交观形成巨大压力和挑战.人们日益认识到主权国家委派的代表之间正式的、官方的、政府对政府的互动,未必是保障国际合作、消除分歧或者平息冲突的最有效方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继承和发扬民间外交的优良传统,在民间外交方面取得重大成就,但无论在认识上还是实践中仍存在一些误区和盲点.本文以全球视野分析了新世纪民间外交的变化趋势,探讨了当代民间外交亟需深入研究的问题以及加强民间外交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化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公共外交突出了传播的相互性和主体的多元化特点。在公共外交不断快速发展的今天,其行为主体也由以往的政府逐渐扩大至社会的各个领域。从中美教育交流来看,美国政府通过与民间力量合作,把教育机构与非政府组织等行为体连接起来,形成留学中国的社会网络。在此网络之下,各个行为体各施其责、相互合作,发挥独立个体所无法发挥的作用,推动了美国对中国的公共外交。中国政府和民间教育机构,既可以通过迎接该潮流为我所用,也可以结合中国的特点建立属于我们自己的公共外交社会网络。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崛起成为全球大国的同时,中国民间外交也进入了新时代。民间外交从人民外交而来,但已超越人民外交。民间外交与公共外交并存,但有异同。特别应警惕对民间外交概念的"泛化"与"逆化"。中国民间外交具有民间性、开放性、基础性、灵活性、独特的理论性等全新的内涵,同时也临着狭隘民族主义、民粹主义、极端主义、恐怖主义等外部挑战。为了推动和完善中国民间外交,中国人应更深入了解和理解世界各国人民心理,拓宽交流对象,重点做国外中产阶级的工作,以及探索建立政府与民间互动的新模式和新机制。  相似文献   

5.
自2006年以来,在中国与东盟的对话合作机制中,中国东盟友好协会以民间组织形式发挥了对官方机制的"补缺"功能,并通过协会年会将其逐渐常态化和定型化,把中国东盟民间关系放到"公共外交"的范畴进行思考可以看出,在更多的场合下,中国对东盟的政府外交和公共外交两者的角色基本上是统一、协调但又有分工的。  相似文献   

6.
周边是中国总体外交布局的首要,努力开创中国周边外交的新局面对维护中国和平发展环境至关重要。当前,中国在周边推进"一带一路"倡议过程中,民间力量走进周边对于维护国家利益、推进民心相通以及提升中国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以社会组织、企业和志愿者为代表的中国民间力量走进周边仍处于起步阶段,尚不能满足本国和周边国家的期待,也难以与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日本在二战后积极开展对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外交以改善国家形象和促进日本在东南亚的贸易与投资,效果明显。日本民间力量在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其相对系统性、完整性与前瞻性的周边民间外交做法与经验值得中国总结并加以借鉴。  相似文献   

7.
美国对伊斯兰世界强化推行公众外交及其局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众外交又称公众外交,实际上是民间外交,主要着眼于民众,是主要着眼于官方的传统外交的补充和延伸.美国的公众外交也主要由政府主导.  相似文献   

8.
范勇鹏 《国际安全研究》2013,(3):21-38,155,156
文化外交与对外宣传、公共外交和价值观外交不同,它是以一国政府为主体,在思想、教育、文化等领域,基于主体的平等性、方式的对等性和相互性、内容的相对真实性、目标的长远性,对他国开展的持续性的人员交流、文化传播和思想沟通,以渐进实现国家软实力提升和文化推广等目的的活动。人文外交是中国特色的文化外交概念,强调包容与和谐以及以人为本,人文外交尚有待于进一步充实和发展。文化外交可分为思想外交、文明外交和文艺外交三个层次,其中思想外交效力最强,是文化外交的核心。近代世界历史表明西方在全球政治中的霸权地位离不开西方思想的扩张和征服,各种反抗努力的失败更显示了思想外交的强大力量。中国应该吸取历史经验,通过参与和推动思想和价值观的国际讨论、整合制度资源、集中力量服务思想外交、大力开展学术外交等方式加强文化外交,提升中国软实力,实现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9.
中国在全球事务中地位和影响不断提高,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心。但中国外交话语的"短板"问题也日益突出。外交话语是体现国家文化传承、意识形态、重大利益、战略方向和政策举措等官方基本立场的表述,而话语权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中国在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与独立自主外交时,更需在大国外交的丰富实践基础上,厚植中国特色外交理论基础,加强外交话语体系建设,提高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和世界意义,以有效应对相关挑战,实现中国外交话语权的历史性提升,推进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相似文献   

10.
20 世纪50 年代,尽管中日两国没有恢复邦交,新中国的对日公共外交却已经开始。 中国政府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妥善圆满地解决了日本战犯问题。它不仅解决了横亘在中日两国之间 的战争遗留问题,更将中国人民宽大为怀、不念旧恶的形象传到了日本,推动了中日两国关系的发 展。作为新中国公共外交的历史遗产,新中国解决日本战犯问题通过中国官方与日本民间的关系 推动了两国关系的发展,对未来中日关系的发展也将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军事外交与新安全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军事外交尤其是中国的军事外交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本文将军事外交定义为根据国家总体发展目标而制定的国防政策和外交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国家军事部门的对外交流合作活动,并将其分为普遍性军事外交、交流性军事外交和合作性军事外交三种类型.以此为框架,通过考察中国军事外交的脉络,我们认为中国军事外交在后冷战时期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普遍性军事外交和交流性军事外交的强化,而导致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中国安全观念的变化和新安全观的确立.  相似文献   

12.
《东南亚》1989,(2)
一、滇老贸易的历史回顾 云南和老挝的贸易往来有着悠久的历史。云南和老挝山水相连,民生相通,早在老挝地区出现国家以前,双方的民间交往就已开始。这种原始民间贸易的一方,就是云南边境一线及其幅射的靠内地区。老挝是一个内陆国家,同中国任何形式的贸易都要通过云南地区。民间贸易自不必说,就是官方贸易也大多如此。由于接界的原因,云南和老挝的地方和民间贸易要早于中老两国之间的官方交往。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民间外交:历史反思与学术规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中国革命的历史渊源,作为与美日冷战政治斗争的手段,人民外交是传统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外交的基本政策思想和重要实践形态.到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改善、中日关系正常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人民外交转型为民间外交,形成了在社会基础培育和全面实现国家利益两个方向上配合政府总体外交的战略格局.然而,有关民间外交的学术研究严重滞后,其基本概念混乱和重要结论错误的状况需要在研究中进行历史反思和学术规范.  相似文献   

14.
广西与东盟国家山水相连,与东盟国家民间交往具有许多优势,广西人民在中国与东盟国家民间交流中的作用无可替代。本文在分析广西民间外交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广西与东盟国家开展民间友好交流的7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为改善美国形象,维护美国在印尼的政治、安全、经济利益,美国积极开展对印尼民间外交,推动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美国对印尼民间外交涉及政治、教育、文化、科技、宗教和社会发展等诸多领域。美国对印尼民间外交在实施过程中具有三大特点:一是政府主导,各类民间团体积极参与和实施;二是坚持本土化导向和双向交流;三是受众广泛,精英与草根同时覆盖。美国对印尼民间外交在改善国家形象方面受制于美国具体的对外政策。不过,它对于输出美国的思想文化和价值理念、促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好感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的经验教训对于中国促进与印尼的"民心相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前,中国与印度尼西亚通过官方外交与民间往来的方式在双边与多边框架中形成了良性互动关系。印尼华族社团尤其是业缘型华团在中国与印尼经贸往来中起着重要的联结作用,由此促进两国经贸关系的良性发展,推动中国与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冷战结束后的近20年,非洲非政府组织发展十分迅猛,并在权力地位、人员构成及基本性质等方面形成了自身的特点.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与非洲国家关系互动的迅速增进,以往由官方主导的中非关系添加了越来越多的民间因素.非洲非政府组织开始以多种方式关注并参与中非关系的发展,并成为影响中非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相对而言,中国同非洲非政府组织的交往与关系发展较为滞后.为此,中国必须顺应形势的发展变化,加深对非洲非政府组织外交重要性的认识,在巩固中非官方外交关系的基础上,增进与非洲非政府组织的沟通与交流,以进一步夯实中非友好合作关系走向更加稳定与和谐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宗教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一直以互相交织的形态沿着"海丝"向各国传播。站在国际文化战略高度,宗教领域的民间外交可视为国家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文明互鉴和民心相通的角度挖掘宗教的人文内涵是十分可行的。福建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具有重要区位优势和侨缘优势。福建民间宗教信仰,就其规模和影响已远超正统宗教的民间信俗,在走向东南亚的历史播衍中,已不仅是单纯的宗教性或学术性问题,而是在某种意义上担负起与东南亚各国进行文明对话、传递中华文化、营造中国形象的政治文化外交使命。东南亚也是海外华人最集中的地区,一方面,同根同源的民间信仰成为海外华族与祖籍国精神文化互动的源头;另一方面,福建民间信仰也渗入居住国民众生活,以自身蕴涵的中华文化基因勾画出多元兼容、和谐共处,知恩图报、崇德敬贤,敬天法祖、慎终追远的中国文化图景。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文化推广格局中,将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通过民间信俗渠道"走出去",将民间信仰纳入对外传播影响力与话语权建构的主体框架中,纳入公共外交新生态的良性培育体系内,是极具前瞻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2009年,澳大利亚通过一系列重要官方文件,对其能源政策提出了新的期许与调整,为确保能源市场运行、能源供应链稳定确定了新的方向和措施,并将能源安全渗透至国家安全的层面,大有玩转能源外交之势.究其原因,经济危机对国际能源市场的冲击、澳大利亚对能源的过分依赖、全球气候问题的日益严重,以及澳大利亚对能源外交的新定位等,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同时,这也给中国带来诸多启示,中国既要看到有利于扩大合作的机遇,同时也应该谨慎判断其潜在的政治目的.  相似文献   

20.
可以说从新中国成立开始,民间外交就成为中国外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很有特色的一部分。新中国刚刚成立时,还处于被孤立的地位,被西方大国封锁,这样的情况下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很少,怎样打破封锁,打开新中国与外国的联系,扩大新中国在世界上影响,让世界了解中国,使中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成为首要任务。所以除了政府与政府之间的外交,民间外交也成为很重要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