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世纪30—50年代初苏联当局通过镇压富农运动和强制迁移诸多少数民族,人为地在国内制造了一个特殊社会阶层,官方文件称之为特殊移民。苏联国家档案馆原始统计资料显示,其间被政府强制迁移的特殊移民达600万人左右。目前,关于苏联特殊移民政策的成因,国内外学者主要从它的目的方面提出了各种观点。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尝试从特殊移民政策出台的历史根源,思想根源,斯大林的心理、个性和善恶价值观等深层角度来对这一问题加以探究。  相似文献   

2.
“特殊移民”一词在俄文中是一个复合词,即cлeцлepeceлeHeц,专指1930年春-1933年初被剥夺、迁移的富农。①特殊移民的饥饿现象在迁移、安置的过程中逐渐显现出来,并具有了普遍性。特殊移民饥饿现象的出现是以行政方式改变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生活关系的必然结果。透过研究特殊移民的饥饿现象可以为研究苏联30年代“大饥荒”及其产生的原因提供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3.
联共(布)党内在就全盘集体化条件下如何处置富农的问题讨论酝酿近一年后,斯大林公开提出了消灭富农阶级的口号,接着联共(布)中央做出了关于剥夺和迁移富农的决议。在迁移过程中,迁移对象不断扩大,且在全盘集体化运动结束和农业集体化完成后迁移工作仍在继续,以致最后变成了对犯有各种过失的非富农户和集体农庄庄员的迁移。这些人被迁之后成为了各种权利都受限制的特殊移民,命运极为悲惨。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境况虽逐步得到了改善,但直到1950年其死亡率仍高于出生率。卫国战争爆发后加大了解除这些人特殊移民身份的力度,但到斯大林去世的1953年,他们中的一些人仍背负着这种身份。  相似文献   

4.
前苏联的富农政策经历了一个曲折变动的历史过程,对中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列宁 根据不同时期的背景制定了不同的富农政策,但总体上是逐渐放宽对富农经济的限制,以鼓励个 体农业的发展。斯大林和布哈林激烈争论的结果,导致了消灭富农政策的全面推行。前苏联的富农 ,政治上受到歧视、流放,经济上被剥夺、没收。前苏联的富农政策对中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中 国的富农政策也经历了一个由保存到消灭的曲折过程。  相似文献   

5.
苏联的解体同它的建立一样,是20世纪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对于苏联解体的原因人们众说纷坛,但有一点是公认的,即民族政策的失误是促使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民族问题历来是困扰苏联当局的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而某一时期苏联民族政策的失误则直接导致民族问题的尖锐化。30年代下半期至50年代初苏联当局强制迁移少数民族,就是这样的一个失误。它造成的危害甚至在苏联解体后仍然感觉得到,车臣危机就是证明。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戈尔巴乔夫“公开性”政策的实施,苏联党和政府的一些绝密文件陆续解密,其中包括斯大林时期强制迁移少数民…  相似文献   

6.
苏联的解体导致大量的难民、被遣返的俄罗斯族人涌入刚刚独立的俄罗斯,同时,90年代中期和进入新世纪以来,由波罗的海国家、中亚地区、乌克兰、白俄罗斯以及中国等人口稠密地区移入俄罗斯的劳动移民逐渐增多。移民随之也成为俄罗斯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一系列重要问题之一。而在移民过程中,制度和政策是影响移民的一个核心因素。  相似文献   

7.
越南的自由移民: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越南,自60年代以来,国家就有以移民方式开发新经济区的政策。30年来,共有约600万人移民到全国各地。从80年代起,除了有组织的移民外,还有超过100万人从农村自发移民到西原和东南部,进入90年代以来,越南又出现了一个由农村向城市移民的浪潮,这些自发地由农村向全国各地迁移的人被越南政府称为“自由移民”。一、自由移民的基本情况根据越南政府的调查统计,截止至1996年12月,迁往越南各农村地区的自由移民共有21.1万户,103万人。其中,移居北部山区的有7370户,到东南各省的有97000户,到九…  相似文献   

8.
俄侨史研究在苏联受到诸多限制。在斯大林时期,凡与俄侨有关的题目都成了学术研究的禁区。直到赫鲁晓夫改革后,这种状况才有所改变。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戈尔巴乔夫的“公开性”、“消灭历史空白点”等政策的实施,俄侨史研究中的禁区逐渐被打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俄侨史研究出现繁荣局面。  相似文献   

9.
卫国战争期间,被迫从原聚居地整体迁移到边远地区的苏联7个少数民族,其迁移过程充满着暴力和镇压;到达迁入地的特殊移民区后,被置于严格的管制之下.从迁徙之日到1949年之前移民的死亡数大大高于出生数.斯大林逝世后7个少数民族虽被先后平反,但只有5个少数民族恢复自治.没被恢复自治的两个少数民族虽经多次争取,但愿望终未能实现;而得以恢复自治的5个少数民族虽迁回原籍,但回迁过程一片混乱,回迁之后与当地民族的居民关系紧张,冲突不断.苏联在少数民族迁移问题上所犯的错误,为世人提供了深刻的教训.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日本雁行模式推动下,东亚地区内的贸易总量和投资规模不断增大,经济相互依赖性日益增强,由此带动了区域内国际移民劳工的流动。东亚国际移民劳工是指该地区内的劳工为了就业的需要从出生所在国或居住国迁往东亚地区的其他国家,从迁移时间看,既包括短期合同性移民劳工,又包括少数事实上的永久性国际移民劳工;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70年代至今,大规模的移民浪潮将近百万俄裔犹太人推向历史祖国的怀抱,最终形成了以色列最大的移民群体——新一代俄裔犹太移民。在其形成过程中,东西方冷战背景下的某些国际因素——苏联、以色列和美国为维护自身利益而采取的种种对策,对新一代俄裔犹太移民的形成作用最为直接。  相似文献   

12.
福州人绵延不绝地迁移日本,按人口比例,其数量全国最多,但其增长率却不高,远远低于福州迁移其他国家的移民。前者的原因是当地较为贫困,且有移民日本的传统,有深厚的移民网络;后者的原因是新移民在日本生存和发展困难,非正常渠道移民(非法移民)难以为继,有更合适的迁移国家。本文结合福清实例,对“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移民理论”、“移民网络说”、“累积因果关系说”等国际移民理论的部分观点做简要述评。  相似文献   

13.
沈燕清 《东南亚》2003,(3):40-45
1990年代以来 ,中国大陆人口的国际迁移也即“新移民问题” ,引起国内外有关部门和学术界的重视 ,对新移民的研究成为时下最热门的课题。所谓“新移民” ,一般是指“改革开放以后移居国外的中国大陆公民”① 。中国大陆的新移民主要包括家庭团聚移民、留学移民、技术移民和投资移民、劳工移民、非法移民五种②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实行“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留学政策 ,大量年轻学子涌向海外求学。据统计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大陆向世界 1 0 3个国家和地区派遣了 30多万的各类留学人员 ,其中在新加坡留学的中国学生有 1 3~ 1 …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湄公河次区域地区经济的繁荣和不平衡发展,造成大规模劳工移民在区域内的出现。本文将探讨大湄公河次区域劳工移民的基本概况、劳工移民给目的国和来源国带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讨区域内各国的劳工移民政策和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5.
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俄(苏)两国经济转轨之前,两国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就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工业化程度以及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方面,中国均落后于苏联。但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时间长、覆盖面广、刚性程度强,中国的计划经济是从苏联搬用来的,不如苏联那样刻板、僵硬。两国经济转轨的条件是相似的,但由于两国实行不同的改革路线和政策,使两国的经济转轨出现不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与东南亚和北美这两大传统吸引中国移民板块不同的是,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发展,移民以前所未有速度向世界各地扩散,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的移民,每年增长速度非常之快。与此相应,欧洲及其他地区为了发展本国经济,放宽了对移民的限制,一些西方国家欢迎技术和投资移民进入,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作为国际移民的一部分,中国移民在此大潮中走向世界,逐步适应和领会各国不同的移民政策。其发展趋向与世界背景内的国际移民大潮相吻合。本文从欧洲及其他国家颇具特色的移民政策中,把握世界移民潮中华人少数民族所在区域的大致情况和发展走势。  相似文献   

17.
人才是国家最重要的资源,它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前苏联素以国民整体素质较高著称于世,曾经有成就的科学家就达10万之多,但目前这个国家正以令世人震惊的速度流失着人才。俄罗斯人才流失早在苏联解体前的80年代已经开始。自1987年苏联当局简化出境手续,取消闭关锁国的人为限制以后,俄居民4年内移民78万,其中高级知识分子占18%,技术工人占25%。1989年苏联科学院系统移民美国的科学家达252人,其中物理学家和计算机软件专家131人、生物学家96人、化学家29人、经济学家和数学家2…  相似文献   

18.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口不断减少,人口负增长和人口外流导致该地区劳动力资源短缺.来自独联体和东北亚国家的移民成为远东地区重要的劳动力补充,但高技术人才数量不足.俄政府应采取措施发展经济、改善社会服务条件、鼓励生育、制定合理的移民政策,以保障国家安全利益与经济利益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9.
苏共在20世纪20年代的文化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正确的,这促进了苏联文化的繁荣。然而由于在斯大林时期,却逐渐形成了文化专制主义的路线、政策和体制。这一文化专制主义的路线、政策和体制统治了苏联近六十年之久,它成为苏联亡党亡国的根本性原因之一,其历史教训也是极其深刻的。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拉吉夫·甘地执政期间,印度经济开始实行自由化政策,具有自由文化消费特征的中产阶级群体便开始出现。1991年拉奥的经济改革使得自由化政策效果更为显著,印度中产阶级不断壮大。这一时期中产阶级成员构成主要是小工商业者(制造商和贸易商)、中农、企业家阶级、一大部分政府官员、自由职业者、各类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以及部分政治精英分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