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依法治警是搞好当前缉私警察队伍建设的关键所在。从缉私警察执法实践的角度看,坚持依法治警,必须致力于做到以下几点:一、树立法治意识,坚持法律至上;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办案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依法治警”中的“法”的内涵。依法治警中的“法”是体现国家和人民整体意志的,不是长官意志、个人意志、少数利益集团的意志。对依法治警的“法”不能仅停留在法律具体条文规定的理解上,还应包括法律的一般原则以及立法目的,另外,还应涵盖法律条文背后所隐含的法律精神、法律价值,否则就是对法律的机械理解而不利于法治。其次,在执法实…  相似文献   

2.
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成为打造现代政府的必由之路,成为政府自身改革的重要方向; 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努力让人民群众从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成为司法机关孜孜以求的庄严目标; 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国家治理的一切活动都将并入法治的轨道运行,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成为所有社会成员必备的素质.  相似文献   

3.
法治思维是实施法治方式的思想基础,检察机关在个案办理中就要运用法治思维来指导司法实践。目前,检察机关在个案办理中存在着公诉执法理念亟待更新、案件审查过程中错误指控或监督缺位、缺乏具体规范的公诉案例指导制度等问题。因此,必须更新公诉执法理念,强化法律监督和自我监督,切实把握好办案数量、质量及效率、效果之间的关系,借鉴防错案方法论,加快构建公诉案例指导制度。  相似文献   

4.
熊瑛 《重庆行政》2015,(4):59-61
2010年10月10日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国发[2010]33号)提出:“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法治思维”一词首次出现于世人面前,但并没有引起学界的关注。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提出,反映出法治国家的建设也是一不断积累共识的过程,体现了我党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认识的深化。这是历次党代会报告中首次要求领导干部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执政,它的提出对领导干部的要求也更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此后习近平同志不断地在各种场合屡次强调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如:2012年12月4日在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中重申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2013年2月23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在2014年1月7日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重点强调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抓好政法工作。  相似文献   

5.
警惕“法治割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羽 《人大建设》2004,(3):23-24
近年来,法院执行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了司法工作中的痼疾,这里除了行政的地方保护之外。司法的地方保护和部门保护现象也日益严重,一些地方形成了“法治割据”的局面、“法治割据”的实质,就是司法权力地方化。这种现象严重损害了中央的权威和国家法律的尊严,据调查,相当多的法院认为,凡是跨区域的案件委托外地执行的。一般都很难执结。有的地方政府为保护本地企业,甚至规定本地法院不能受理本地欠外地债务的案件,也不能协助外地法院执行本地财产。据浙江省绍兴市中级法院对近几年辖区内一批久拖不决的执行案件的分析,发现这些案件基本上涉及村民委员会、乡镇政府、其他行政机关或与其有关的企业,其中涉及乡镇政府和其他行政机关的占到近一半。司法权力地方化现象必须引起各级党委、政府及司法机关的高度警惕,一旦让“法治割据”形成气候,我国日益完善的法制建设将前功尽弃,各地的司法机关就会“诸侯割据”,烽烟四起,安定团结的局面将面临分崩离析的危险。  相似文献   

6.
梁太波 《当代广西》2013,(19):29-30
强化领导干部法治思维是治国之需 国因法而治,因法治而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报告首次将法治思维作为对领导干部的一项基本能力要求写入其中,充分显示出法治思维在建设法治中国、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意义。这也表明,不仅法律学者、法律工作者需要具备法治思维,各级领导干部也都应该自觉运用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7.
李蒙 《民主与法制》2013,(13):10-15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短短几个月来,“法治”被反复重申。尤其,自2013年1月1日新刑诉法实施伊始,多起广受社会关注的案例,在程序或实体上得以纠正。3月26日洗冤的浙江“张高平叔侄强奸致死案”,让我们在感到惋惜甚至悲愤的同时,也看到了我们共和国法治前进的这样一种发展的趋势。与近年来发生的多起错案不同,“张高平叔侄强奸致死案”的平反没有依仗于“被害人复活”“真凶出现”或“真凶落网”等偶然因素。浙江司法机关改变了过去纠正错案的一贯的稳妥的做法。而是从证据自身来判断案件的成立与否出发,这是我国法治的重大进步,它标志着我国司法机关对错案纠正方面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法治建设已进入关键期,对各种法治理论进行检验的时刻也到了,批判思维与开放社会应是法治的内在价值与精神要求,对民间法研究与法条主义进路的分析表明,它们的思维模式不符合法治的批判性思维要求;对法律移植理论与维稳模式的反思表明,它们关于社会的内在假设不符合法治对开放社会的呼唤。批判思维与开放社会作为法治的内在构造要素,自身也会带来不确定与风险,加重作为主体的个人的负担与责任,应通过真正体现法治精神要求的法律制度的构建来降低个人所面临的不确定与风险。  相似文献   

9.
邓巍 《人民论坛》2013,(8):121-123
《城乡规划法》第六十四条针对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违法建筑所设定的拆除在先、没收在后的处罚顺序并不妥当。根据行政比例原则,这样规定会导致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不利于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应当取消拆除作为没收的前置适用条件,代之以有关二者适用对象的具体规定,以增强法律条文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刑事诉讼理论中 ,有必要专门确立刑事诉讼告知制度。刑事诉讼告知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约束力 ,有关法律条文已有一些规定 ,它的确立有其法律依据 ,而且它有利于确保诉讼参与人依法享有的诉讼权利得以实现 ,有利于提高司法机关及其办案人员的主动告知意识 ,有利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刑事诉讼告知制度的有关法律规定尚有不足之处 ,应该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1.
最近,全国法院系统都在集中解决案件的执行问题。的确,案件判了不执行,等于没判。老百姓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空对空导弹”。判而不执,决而不行,久而久之,便会产生“狼来了”效应。公民对司法机关失去信任,这还是小事儿,几年换一届,还有挽回的余地。严重的是,由此而造成公民对国家法律、法制和法治的怀疑。如果公民对治国之本失去了信任和信心,那就麻烦了;你总不能三年五年地把法全换一次吧?法院系统之所以存在着大量的判而未执。决而不行的问题,据说是因为“执行难”。其实,这只是一个方面的原因。还有一个方面的原因,或者说…  相似文献   

12.
对警察行为的司法审查,是一种重要的法律监督手段,是保证警察机关在执行任务过程中依法执法的重要途径,是西方传统法治理念和分权理念的一个平衡点,亦是一个冲突点。当今世界,涉及恐怖主义的案件时有发生,在处理此类案件中,法治理念和分权理念、国家安全和人权保障之间发生了剧烈的冲突。本文从德、法、英三国的司法实践和欧洲人权法院的观点出发,从一般案件到涉及恐怖主义案件,来研判司法机关应如何对警察行为进行司法审查,希望能为正确处理此类案件,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3.
基层司法机关对轻伤案件的处理目前普遍实行“从宽”政策,但片面强调一宽到底,甚至无原则地放弃司法机关对相关案件的实质性处断,有悖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设立的初衷,并且可能造成受害人创伤难以抚平、私力救济需求旺盛和社会治安隐患增加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司法机关在轻伤案件处理过程中应实现轻伤案件与轻微伤案件处理结果的相协调,对轻伤案件首先着眼于从宽处理,切实做到尺度松紧有别,将致人轻微伤纳入轻伤案件被告人的“前科”范畴作为从严惩处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李阳 《重庆行政》2015,(4):62-63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化解矛盾、推动发展、维护稳定能力”。法治思维是指执政者在法治理念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精神和法律逻辑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思想认识活动。其最根本内涵是,领导干部的权力来源于法律,权力受制于法律,权力与责任相统一,权力要尊重权利。  相似文献   

15.
人大监督具体案件要把握好“度”□咏芝人大对具体案件的监督,要把握好“度”。这个“度”就是既要加强人大对具体案件监督的力度,又不能妨碍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司法权。一是监督不能干涉。人大不能在司法机关办理具体案件过程中进行任何干涉和施加任何影响。人大的监...  相似文献   

16.
杨正万 《人大论坛》2014,(12):56-57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主题确立为“依法治国”,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在这一进程中,中国法治建设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法治建设能否带来新的面貌,都离不开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树立这一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7.
人大常委会过早作出罢免涉罪人大代表职务的决定,不利于发挥监督职能,还给司法机关的办案带来无形的压力与误导,促使司法机关在其后的审查批捕、起诉程序及审判程序中产生“先入为主”的观念。  相似文献   

18.
老子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大思想家和举世公认的大哲学家,把他同“神话思维”这一概念联系在一起,这个做法似乎有失恭敬,也许还会有人觉得不伦不类。 的确,在常人心目中,哲学与神话、理性与非理性如果不是南辕北辙、背道而驰的,至少也是泾渭分明、风马牛不相及的。形成这种传统见解的原因主要在于两种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哲学是以抽象思维方式展开逻辑推理的。而神话则是以具象的幻想编织叙述故事的,二者在本质上似乎隔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相似文献   

19.
法对于人类理性的规范和调整功能表明,法治秩序的建立是人类社会成熟的标志。法的精神是法作为一个整体透析出的理念,是人类思维从具体到抽象的飞跃,从直观到理性的飞跃。它表现了一定地域、一定阶层群体的综合素质。立法者的思想观念、文化素养以及立法技术等无不影响着法的精神内蕴与表达。在我国法制史和法律思想史上,法总是被仅仅理解为一种阶级统治(也说管理)的“武器”和“工具”,这种认识至今还使一些立法者常常陷入统治者的优越感中不能自拔,以“实用”、“通俗”和“对政府部门的支持”等理由掩饰自己。而由法条所组成的法…  相似文献   

20.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关键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一、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要保障宪法的实施,就必须进一步健全宪法实施监督机制和程序,加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宪法解释和宪法监督职能。二、依法治国,要落实党的依法执政方略。强调改革过程中,执政党要学会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要让法治在改革中发挥引领和推动的作用。三、依法治国,要求全面实现依法行政。其中,最重要的是要落实行政机关的职权法定,“法无授权不可为”。四、依法治国,要求加快司法改革,保障司法公正。要真正实现司法机关的去地方化,逐步消除地方政府对司法机关人事权和财政权的管控。五、依法治国,要求建设法治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