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扑朔迷离的民族地区的宗教现象中,剥离出假宗教之名的民族分裂行径,事关西部宗教矛盾处理的全局。文章结合政策与法律、衔接国内法与国际法,分析了对西部宗教现象不同层面的法律保护与法律适用,进而针对经西部数省区实地调查了解到若干问题,论述了给宗教文化以积极的价值认同,对于消解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宗教矛盾所具有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2.
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与现实发展,中国宗教财产的归属状况非常复杂,所带来的社会矛盾和法律问题也日益突出。深入来看,中国宗教财产的核心问题就是所有权的主体是虚位的,甚至是缺位的。在宗教团体不具有法人地位的情况下,是很难对宗教采取法律保护的。为此,应依据中国宗教与灵性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依据中国法人分类的现状积极推动各类宗教团体与现有法人类型的结合。各宗教或灵性团体从自己的目的与特点出发,自由选择多种法律组织形式。在此基础上,由专业政府机构来解决宗教或灵性团体所产生的各种问题。法院遵循教会自决的原则来解决教会内部财产纷争。  相似文献   

3.
王思远 《唯实》2012,(6):27-30
上世纪60年代末以来,宗教世俗化理论成为国内外宗教社会学界的主要论题,宗教信仰出现了逐渐转化为私人领域和"私人"事务的趋势。在当前我国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以马克思主义宗教思想为指导的宗教文化在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双重影响下,也呈现出了私人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宗教是人类社会长期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宗教与法治的关系是世界各国和地区面临的共同课题之一,也是各国和地区法学、政治学、宗教学界共同关注的问题。人类社会有信仰,现代国家离不开法律。国家要处理好法律与宗教的关系,就必须完善宗教立法、依法管理宗教、发挥宗教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本期两篇文章,围绕着如何处理宗教与法治的关系,特别是新形势下如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宗教与法律的关系,充分认识宗教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公正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从不同的侧面对主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或高屋建瓴,或阐幽发微,或政策建言,均主张将法律的社会治理同宗教的人文关怀结合起来,实现古老的宗教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5.
宗教是人类社会长期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宗教与法治的关系是世界各国和地区面临的共同课题之一,也是各国和地区法学、政治学、宗教学界共同关注的问题。人类社会有信仰,现代国家离不开法律。国家要处理好法律与宗教的关系,就必须完善宗教立法、依法管理宗教、发挥宗教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本期两篇文章,围绕着如何处理宗教与法治的关系,特别是新形势下如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宗教与法律的关系,充分认识宗教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公正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从不同的侧面对主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或高屋建瓴,或阐幽发微,或政策建言,均主张将法律的社会治理同宗教的人文关怀结合起来,实现古老的宗教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化的特殊性不仅仅在于中国文化不是宗教型文化却能够持续几千年,还在于它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起到了类似于宗教所起的作用。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复兴绝不能走宗教化之路,或者借助中国文化自身的宗教作用而实现,因为这是与现代化的道路截然相反的。因此,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必须建立在经济现代化和政治现代化的基础上,与我们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同步进行,并与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步实现。  相似文献   

7.
一现代中国的法律 ,在形式、内容和精神上 ,与传统中国已有很大的背离 ,这应是不争的事实。① 但是如果宏观地历史性地来看 ,中国法律传统虽已中断 ,但联系是依然存在着的。我们不妨先注意一下法律与政治关系模式的内在联系 ,从中可以清晰地察见到历史的连续性。在中国文明形成的最初时期 ,法律大致是由各种原始习俗所构成 ,政治主要由宗教礼仪所体现 ,表现为“巫”。② 虽然巫也发挥法律的功能 ,但首先是政治性的 ,原始习俗与宗教或者说与巫的关系完全可以看成远古中国社会法律与政治的关系。在这对关系中 ,巫是决定性的 ,对习俗具有解释和…  相似文献   

8.
杨晓萍  何源章 《世纪桥》2009,(11):144-145
宗教与法律二者的根本目的都是抑恶扬善,法律不仅从外部环境上影响宗教,还从宗教的内容上对其施加影响,体现出二者良性互动的可能性、重要性;实现法律与宗教的良性互动,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建设和谐新疆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佛教是对中国文化及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宗教,而禅宗的兴起则是外来的佛教本土化、世俗化的转折点.自其产生之日起,禅宗就在宗教教义和宗教生活上努力与"人间"社会打成一片,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佛教同当时中国社会的关系,使佛教与社会相适应.禅宗的入世宗教伦理对稍后的新道教(包括后来成为道教主流的全真教)的宗教伦理有着关键性的影响.禅宗的入世宗教伦理对稍后的新儒家(即"道学"或"理学",以及更晚出的"心学")的"宗教"伦理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并终于与"人间的"文化系统打成一片.禅宗宗教伦理与韦伯所归纳的"新教伦理"内涵一致,前者却比后者至少早了700多年.禅宗是"人间佛教"的第一次成功的尝试,其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都十分深远,今天中国佛教界所倡导的"人间佛教"即是承禅宗而来.  相似文献   

10.
试论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处理宗教问题的基本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一个有多种宗教的国家 ,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等几种主要宗教 ,各自都有不少的信教群众。如何对待和处理宗教问题 ,是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不可漠视和回避的课题。回顾建国初期中共处理宗教问题的历史 ,总结建国初期中共处理宗教问题的基本经验 ,对于 2 1世纪中国宗教问题的处理 ,富有参考和借鉴意义。本文拟就此作一初略探讨。一、宗教是长期存在的社会历史文化现象 ,处理宗教问题的关键是切实执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  宗教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 ,而且是一种历史现象和文化现象 ,它和任何事物一样 ,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认为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文化现象。宗教既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又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在增进社会和谐和民族团结方面具有双重的功能。在新时代的中国,只有辩证看待宗教的社会作用,采取正确的宗教方针政策与科学合理的路径方法,并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指导与引领作用,才能使宗教在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不懈奋斗之中谱写出绚丽多姿的璀璨华章。  相似文献   

12.
宗教发展是当代中国农村社会文化变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宗教发展这一变量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代中国农村社会文化的变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大宗教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与其他四大宗教相比较,基督教的发展尤其迅速。在农村地区,基督教的发展以"家庭教会"为主要形式,与农民的日常生活相连接,甚至成为一些农村公共文化生活的一种新兴形态,这种现象应引起政府和社会的足够关注。农村宗教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不妨解读为农村公共文化生活衰落和亟待重构的一种变相反应。  相似文献   

13.
宗教文化在中国农村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当前,农村利用宗教文化来发展旅游经济较为普遍,但这也存在一些问题:偏重经济效益而忽视传统文化建设;过度宣扬宗教文化而忽视社会主义文化主流;重对农民内心的影响却轻与时代发展思潮接轨;重对地方管理的渗透却轻视地方的行政组织。为了促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健康发展,促进农民个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必须:立足传统文化,建设宗教文化产业;加强以健康的现代社会发展思潮丰富农民的精神世界;加强地方行政组织,弱化宗教对行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德治与法治相结合既是我国的历史传统,也是我们国家治国方略的一大特色,考察中国的历史就会发现:在中国,实行德治与法治相结合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这是由当时的社会状况所决定的,是现实需要的必然选择。一、中国传统法律的局限性在一个国家中,制约人的权力的重要手段通常不外三种,即宗教、法律和道德。古代中国在法律的制定方面,君主是法律的制定者。君主专制制度几乎占据了中国漫长的历史,在专制制度下,君权是超越于法律之上的。对于君权进行制约,把它置于法律的支配之下,那只是近代君主立宪制的结果。中国古代法以刑为本,只是些禁止、命令…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宗教慈善的角色定位、慈善观念、政策法律、组织机构等方面,汇集了当前国内外宗教慈善研究的最前沿理论、宗教慈善实践的新经验与宗教慈善发展的新趋势,这些理论与观点对宗教慈善研究、管理工作和组织化实践都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作为云南省沧源县佤族与外界互动最多的传统节日,“摸你黑”节提供了一个公共文化空间.沧源县佤族“摸你黑”节的当代嬗变,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延续,通过对传统的创新,既强化了民族宗教的民俗特质和文化的连续性,又赋予了节日宗教、政治、经济、文化的多重意义,成为传统与现代、民间与官方、宗教与政治、文化与经济、百姓主体与客体角色相统一的多重综合体,无疑也是支撑沦源县“摸你黑”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获得生命力的持久逻辑,成为中国基层政府在民族节庆产业方面的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17.
共同的信仰能够把民族中的各个成员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他们有着深层次的精神合作与精神交流。信仰又更多地与宗教相连。宗教是人类主动寻求精神上的寄托的表现,宗教倡导的美德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动力所在。从某些方面说,宗教与法律是互为条件、互相依存的,二者都共享某种要素——仪式、传统、权威和普遍性。宗教注重对人性的净化,法律注重对规则的完善,二者共铸社会和谐之本。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从西周直至清末经历数千年的法律实践活动,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法律精神品格和制度特征,从而形成了在世界法律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的法律文化体系。在当代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对传统法律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把积极可取的因素吸收到当代中国法律文化中,为建设现代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服务。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先从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角度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进行了总体分析;其次,评价了在当代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观念文化存在诸多不适应性;最后指出传统法律文化已基本不适应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应立足当代中国实践,重塑反映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新的法律文化.  相似文献   

20.
在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的历史转型期,近代知识分子以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表达了自己的选择,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新陈代谢的必然性,展示了民初中国政治法律思想发展进程的变革主流.激进民主主义者主张用西方法律文化改造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从而建立起新型的法律文化.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以敏锐的目光洞察近代中国法制变革的病灶,进一步推进了政治法律思想观念的更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