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少年的暴力行为是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其中。网络中的暴力环境对少年暴力倾向的形成和暴力行为的产生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并已经成为现实生活中少年暴力行为滋生的土壤和温床。因而。要预防和减少少年的暴力行为。就必须充分认识到网络的暴力涵化效应,增强少年对网络暴力环境的内在抗拒力。  相似文献   

2.
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为“人肉搜索”“捏造传播网络谣言”“网络语言暴力”等形式。以积极刑法观为视角,在分析了网络暴力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与人身危险性后,网络暴力行为入刑具有正当性。现阶段我国法律对于网络暴力行为的规则依旧存在缺陷,应当对不同的网络暴力表现形式加以区分,完善规制机制。  相似文献   

3.
网络暴力在生成与发展过程中会导致受害人自杀的危害后果。事实层面,网络暴力致人自杀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价值层面,网络暴力致人自杀具备客观归责的正当依据,理应纳入刑法规制范围。现行刑法对网络暴力致人自杀的刑法规制存在片面性和滞后性,难以有效发挥刑法在规制网络暴力致人自杀中的规范价值。基于网络暴力形成过程中责任主体的功能性差异,对网络暴力致人自杀的刑法规制研究应当从网络暴力行为主体和平台责任两个方面进行路径完善。合理限缩表层网络暴力行为主体的刑法规制范围,将其限定为网络暴力信息生成阶段中的初始发布者、后续加工发布者和网络暴力信息发展阶段中对信息传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推波助澜者。应对网络平台刑事责任认定条件进行合理修正,废除行政前置入罪程序,明确网络平台在网络暴力活动中的事前审核和事中监管义务。  相似文献   

4.
文章是对狭义的校园暴力即在校学生之间实施的暴力行为进行的研究与探索.通过对暴力文化的社会学分析及其与校园暴力关系的剖析,重点研究了暴力文化环境对青少年潜移默化的影响,得出暴力文化泛滥是校园暴力愈演愈烈的内在动因,同时以"马加爵案"为例在社会文化环境层面分析了暴力文化的负面作用.最后借鉴国外一些校园暴力的预防理论,提出了我国校园暴力主、客观双向预防的构想.  相似文献   

5.
暴力犯罪是不良社会成员在暴力文化的指导和推动下产生的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暴力文化的传播直接刺激了社会成员的暴力犯罪欲望,降低了人们对暴力行为的抑制心理;暴力文化的传播成为社会成员模仿暴力行为,学习犯罪技能的示范教材,暴力文化的传播扭曲异化了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使青少年养成残忍冷酷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6.
随着网络的发展,其在带给人们高效.快捷、方便的同时也滋生出许多负面效果,网络暴力就是其一.作为显然有别于传统意义上侵害他人生命权、身体权的暴力行为,网络暴力乃指人们利用电子邮件、聊天室、拍照手机、交友网站等互联网手段,对他人进行侮辱.诽谤。骚扰等造成受害者精神痛苦和生活安宁破坏的行为.作为一种新兴的事物,网络暴力有其自身显著特点和特殊影响.本文将对之特征及成因客观分析,剖析其法律责任,并拟从法律层面提出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7.
性别暴力包括系统性、直接性的“性别宏暴力”和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微妙的“性别微暴力”,传统研究主要关注性别宏暴力,却忽视了长期隐藏在其后的性别微暴力。性别微暴力根植于父权制和暴力文化,对妇女等弱势群体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可能导致妇女发展受阻、自信心降低和健康受损等后果。应对性别微暴力,首先,需要准确捕捉和识别性别微暴力;其次,需要建立关于消除该暴力行为的社会共识;再次,需要团结一切力量共同抵御和消除性别微暴力;最后,实现性别平等是消除性别微暴力的根本途径,而消除包括性别微暴力在内的性别暴力是实现性别平等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8.
网络暴力事件近几年来屡屡发生,对正常的网络秩序和现实社会构成了强烈冲击,已引起了社会民众、专家学者的广泛专注。本文拟从网络暴力现象问题的提出入手,试对网络暴力的概念内涵予以界定,分析其产生的起因并对这一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当前知识界从暴力角度分析恐怖主义活动的生成原因主要有四个维度:一是政治维度,注重将恐怖主义暴力行为与国家、民族之间的战争及暴力革命等加以区分,以说明恐怖主义暴力的特性;二是文化维度,集中讨论了恐怖主义暴力行为的宗教、民族、文化背景及其内在原因;三是心理学维度,主要分析了恐怖主义分子心理动机的成因及其心理症候表现;四是社会学维度,主要有形体特征说和经济决定论两种。基于对既有论述的考察,从"脆弱不安的生命"、"符号系统"和"资本系统"三个维度揭示出作为一个群像的受害者——西方国家——成为恐怖主义袭击主要对象的真正原因,是个新视角。这可为进一步深化对恐怖主义的认识和加强对暴恐活动防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网络暴力是网络社会里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它在体现着网民的言论自由和权利张扬的同时,也扰乱了网络社会的秩序,给当事人带来巨大的社会压力和伤害。我们试图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探寻网络暴力形成的原因:网络的匿名性与道德规范的缺失,狂欢心理与网民恶搞,从众心理与网民理性缺失,媒体的作用,传统文化中的暴力倾向。以便针对其采取一些措施:实行网络实名制,建立及执行网络道德规范,呼吁网民自身的理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11.
工作场所暴力是指发生在工作场所或工作场所以外与工作关系有关的暴力行为,是针对人实施的身体侵害或心理威胁以及针对财物实施的损毁行为。组织公正是组织或单位内人们对与个人礼仪有关的组织制度、政策和公平的主观感受,组织的公正性状况影响工作场所暴力的发生情况。工作场所暴力的应对以预防为主,制度公正、管理公正和有效沟通以及组织公正文化能防范工作场所暴力的发生。加强组织的环境建设、建立组织安全预案和安全预警机制以及发展组织内部的支持资源是预防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网络舆论监督这一新型舆论监督形式的出现,对我国的民主建设起到了很好的监督作用.近几年一些网络舆论以"暴力"的形式呈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和网络身份的匿名性、网络议程设置的随意性和网络把关人的失职、部分网民对传统主流媒体缺乏基本信任等是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网络舆论暴力的现实存在,反映了目前我国网络道德与法治建设的相对滞后.应对网络舆论暴力可以从道德规范、法律约束和网络技术等方面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13.
网络暴力是网络社会里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它在体现着网民的言论自由和权利张扬的同时,也扰乱了网络社会的秩序,给当事人带来巨大的社会压力和伤害.我们试图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探寻网络暴力形成的原因:网络的匿名性与道德规范的缺失,狂欢心理与网民恶搞,从众心理与网民理性缺失,媒体的作用,传统文化中的摹力倾向.以便针对其采取一些措施:实行网络实名制,建立及执行网络道德规范,呼吁网民自身的理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袭警事件日益增多,其中暴力袭警已成为危及公安民警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造成暴力袭警事件的原因主要包括社会环境、法律环境和武器装备等客观原因和民警自身素质、安全意识和执法能力等主观原因。暴力袭警事件的频繁发生除了直接侵害人民警察的生命权、健康权外,更重要的是还会给社会治安的有序管理造成直接的危害,因此,应针对以上原因找出防止暴力袭警事件频繁发生的突破口,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防止和减少此类案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当前法律制度和警察权益保障理念大多关注警察职权的有效发挥,而对挑衅与轻度侮辱等软暴力行为给社会与警务活动带来的危害常常予以忽视。而事实证明,以软暴力妨碍警务的行为严重损害了警务主体的权威性与警务行为的严肃性、强制性,导致本可以通过警察执法行为快速实现的社会正义无法实现,还破坏了形成于警民之间的秩序。对此,可以通过重构针对软暴力妨碍警务行为实施主体的教育体系、创新警察宣传方式、创新受害警察的救济模式等加以克服。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网络暴力"这一概念的探讨,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以对C君的个人访谈,就C君的家庭成长环境、学习教育与大众传播环境对其的影响,以及对"网络暴力"的认识,解读青少年"网络暴力"形成的原因,并探讨相应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7.
暴力文化对正处于社会化过程中的青少年来说是一种严重的毒害。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正确解释了暴力文化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的心理机制。社会各阶层都必须切实认识到暴力文化的严重危害,积极行动起来,遏制暴力文化,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文明的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18.
网络暴力最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我国网民的意识形态混乱扭曲,要认清网络暴力的本质并有效预防和治理网络暴力问题,必须厘清网络暴力与公民意识形态的关系。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加强意识形态的法治建设对于治理网络暴力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2015-2017年互联网报道的284起校园暴力案件的统计分析显示,当前校园暴力涉案主体以中学生为主,女生参与率高于男生;暴力发生起因以言语不合与小过节小纠纷为多;校园暴力现场多在封闭的学校内部并拍摄上传网络,校园暴力与网络暴力交织;有近一半的暴力事件报了警,包括当事人报警、目击者报警和学校报警,最终处理以警方调查和学校主导处理居多。治理校园暴力的根本在学校,建议设立校警制度、心理咨询师和教育社工驻校制度,以及考虑降低青少年行政拘留和刑事责任年龄。  相似文献   

20.
暴力文化对正处于社会化过程中的青少年来说是一种严重的毒害。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正确解释了暴力文化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的心理机制。社会各阶层都必须切实认识到暴力文化的严重危害,积极行动起来,遏制暴力文化,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文明的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