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如何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目前应当从六个方面考虑调整收入分配结构。  相似文献   

2.
中等收入阶层扩大与消费需求增长的社会良性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完善,明显地形成了高、中、低收入阶层,不同的收入阶层有不同的消费行为和消费特征。数量不断增加的中等收入阶层是我国社会消费的重要群体,是消费的主力军。其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等方面呈现的特征与低收入阶层和高收入阶层相比有自己不同的特点。引导消费、拉动内需就要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作为突破口。  相似文献   

3.
杨文杰 《湖湘论坛》2003,16(4):52-53
一、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追求社会富裕、提高富裕程度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致力奋斗的目标之一。但就这项伟大目标的实践进程来讲 ,又是一个渐进的圆周式的扩散过程。党的十六大报告关于建设小康社会的“全面性”的问题实则更需要有一个强大的经济基础作支撑 ,需要有一个比较富裕殷实的社会生活做保障 ,党中央提出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 ,既符合国情 ,又应和着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律。目前我国的中等收入者即所谓“中产阶层”所占比重在15 %到 2 0 %之间 ,他们一般都拥有较稳定的收入 ,有能力自己买房买车 ,有…  相似文献   

4.
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形成和壮大,与我国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密切相关,特别是中等收入者的程度及其影响力,与经济体制改革的效率和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是一种正相关关系。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是对传统分配制度的一个新的注释。培植中等收入阶层的可能路径包括:通过降低国有企业分配制度的显性和隐性成本,加快国有企业分配制度创新;加强对城市化进程中进入城市的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完善最低工资制度等政策合理调整高收入者收入;关注弱势群体,强化社会保障,逐步提高弱势群体的收入水平。尊重私人财产权,保护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相似文献   

5.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针对不同阶层的收入问题,提出了要“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这在党的文献中还是第一次。这就需要我们准确把握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涵义,深刻认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所具有的重要意义,采取有效措施有步骤地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1.准确地把握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涵义中等收入是一个相对而不是绝对的标准,它具有如下几个特征:第一,中等收入是相对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高收入和低收入而言的,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标准,发展中国家的中等收入…  相似文献   

6.
史为磊 《新东方》2013,(2):51-55
中等收入阶层与中国梦具有深层次的内生逻辑:中国梦的重要目标是使中等收入者占多数,为中等收入阶层的扩大提供发展平台;中等收入阶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依靠力量,是社会正面价值观及社会规范的创建者、引导者。实现中国梦与扩大中等收入者阶层具有共生的内在关系和一致的实现过程,二者同步共进统一于同一历史进程当中。厘清中等收入阶层与中国梦之间内生逻辑,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徐麟 《观察与思考》2006,(14):58-59
<正>5月26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政治局会议,专门研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问题。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要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  相似文献   

8.
"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在当前经济发展阶段是一项有着集合性意义的宏观经济政策,对于宏观经济稳定、产业经济和金融稳定以及社会稳定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本文认为,"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的主要努力方向是,要把整个经济结构中"需求稳定领域"的从业者培育成为中等收入者,如:把拥有稳定的土地承包权收益权的农民、在稳定需求领域就业的员工(包括农民工)、在稳定需求的服务行业就业的员工(包括中小企业经营者)作为潜在的中等收入群体加以培育。同时,"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过程中应同时处理好保障低收入群体利益、保障中等收入群体幸福指数提高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李兴山 《半月谈》2003,(10):32-35
理顺分配关系,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的发挥。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和理解新时期收入分配问题呢?  相似文献   

10.
根据有关媒体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日前召开会议,研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问题。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会议。会议强调,要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完善分配制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国家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改变收入分配,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这就剑指矛盾要害,抓住了"牛鼻子"近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落下帷幕,在明确2012年宏观经济五大任务以及稳大局、稳政策、稳增长、稳预期的主基调之下,"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成为了此次会议的亮点之一。可以说这既是践行"十二五"时期向扩大内需  相似文献   

12.
易为进 《创造》2003,(1):4-5
据报载,目前我国的中等收入者所占比重在15%到20%之间,即所谓“中产阶层”。他们一般都拥有稳定的收入,有能力自己买房买车,能够有足够的资金用于旅游、教育等现代消费。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在不平衡发展中发挥示范带动效应,从而整体提高国民生活水准,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13.
范金 《群众》2012,(3):80-82
“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以下简称“提中比重”),被视为2011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最大亮点。毫无疑问,扩大中等收入阶层队伍,不仅是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稳定较快发展的需要,也是调整和优化社会结构、保持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部分学者甚至将其提升到中国未来30年实现从国富到民富转型目标的新起点的高度。  相似文献   

14.
杨丽艳 《理论月刊》2006,(10):89-91
未来10到20年将是我国中等收入者形成的重要时期,尽管目前还未形成一个实力群体,但其培育已提上小康社会议事日程,中等收入者的存在和发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一个稳定的中等收入者阶层是构建小康社会物质文明的动力,是构建小康社会政治文明的基础,是构建小康社会精神文明的中坚。我国应在收入分配领域积极培育中等收入阶层。  相似文献   

15.
王琳  华中 《前沿》2013,(22):83-84
中等收入者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对于减少我国贫困人口数量、扩大消费需求、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为构筑“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社会奠定基础.本文对中等收入者的阶段、对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性和措施进行系统而详尽论述.  相似文献   

16.
进入新世纪以来,城市房价出现加速上涨的态势。现在的问题是,买不起房或为高房价所累不仅仅是低收入群体的最大困难,也是相当比例中等收入者或中间收入层面临的突出问题。没有政府的必要与适当干预,以当下的情形,不少中等收入者主要依靠自身的努力也是难以解决住房问题的。扩大城市住房保障的覆盖面,使住房保障惠及部分中等收入层,是值得政府认真考虑的政策选项之一。  相似文献   

1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公平正义,必须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为重要着力点;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促进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8.
早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提出要“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高屋建瓴地勾画出了我国分配格局的基本框架。今年4月,温家宝总理在《求是》上发表题为《关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几个问题》的文章中,再次明确提出“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为我们推进收入分配改革,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9.
李连根 《求索》2005,(1):47-48
一中等收入者是一个动态概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因总体收入状况不同而有不同的标准和范围。从我国现阶段的情况看,中等收入者是按收入差距来分处于中等收入水平的社会成员。目前,我国中等收入者比重为20%,如果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到2020年中等收入者比重将达到40%左右。培育和扩大中等收入者的具体目标,是逐步将城镇居民最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者由目前的64.15%降低到20%-25%左右,使高收入者、中等偏上收入者、中等收入者、中等偏下收入者及低收入者之间的比例,由7:9:20:32:32分布结构转为12:28:35:15:10分布格局;逐步使农村居民温饱型、小康…  相似文献   

20.
2011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并将其作为战略基点。与2008年底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央提出的扩大内需十大举措累计4万亿投资安排不同的是,此次要求"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来"。这表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