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铸造诚信人格构建和谐校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章记 《公安教育》2005,(10):38-40
诚信,自古以来就是人类共同的法则、共同的渴望和永恒的追求。诚信要求人们互相践诺、守约、守信。孔夫子有句名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朋友信之”;“民无信不立”。说的就是诚实守信的道理。今天,我们提出诚信这个话题,是市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社会文明发展的需要。执政党要取信于民,执政党就必须讲诚信;一个企业要立足社会求发展,必须要讲诚信;一个人要成就事业,做人也必须讲诚信。一、时代的呼唤与学校的职责纵观历史,中华民族是诚信的民族。从古至今无数有志之士信奉诚信,弘扬诚信,践行诚信。南宋名将文天祥奋力抗元,留下“人…  相似文献   

2.
守诚信     
诚信,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是中华民族公认的价值标准和基本道德,被视为“立人之道”“进德修业之本”“立政之本”和“立国之本”。《左传》曰:“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凭也。”《贞观政要》曰:“德礼诚信,国之大纲。”诚信,即诚实、守信,同样是世界各国肯定和赞赏的价值理念和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3.
经商要讲诚信,为人要讲诚信,做思想政治工作更要讲诚信。所谓“诚信”就是诚实守信,能够履行承诺而取得他人信任。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做人之根本。古人说:“一诺千金”。孔子说:“民无信  相似文献   

4.
王福明 《春秋》2013,(1):41-42
程颐云:“诚则信矣.信则诚矣。”诚实就会有信誉,讲信誉就是诚实,可见“诚”与“信”互通相连。“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人之所助者。信也。”诚信是经商之魂,商家只有以诚待客。方能赢得顾客盈门。早期以荣成人为主流的北京烤鸭业近200年的兴衰发展史。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诚信?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诚,信也,从言成声”,“信,诚也,从人从言”。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诚”通常表现为真诚、诚实、诚恳;“信”通常表现为讲信义、守信用、重承诺。中华民族一直是一个具有悠久的诚信美德的民族,有着深厚积淀的诚信文化传统,可为什么在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我们却开始疏远诚信,甚至出现了“诚信危机”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春秋毂梁传》中说:“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言之所以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信之所以为信者,道也。信而不道何以为道?”寥寥数言,道出了诚信之真谛。我国古代有大量的关于诚实守信的警句名言,如:“民无信不立”、“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一诺千  相似文献   

7.
感悟诚信     
诚信义解 诚信,是中国传统美德中一个有着古老历史的道德规范。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说:“信,诚也。从人从言”。在他看来,信、诚本为一义。考究“信”字的结构,是“人与言”相合,所以,“人言为信。”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古代的思想家们是将诚信作为两个意义相通的概念分而论述的。 “诚”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是一个重要的哲学和伦理学范畴,《礼记·中庸》不但认为“诚者,天之道也”(即“诚”是自然界  相似文献   

8.
谈诚信     
沈壮海 《政策》2002,(5):28-28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说文》以“诚”、“信”互训,谓“诚,信也”、“信,诚也”。在中国传统的道德思想里,诚信作为一种规范,通用于个体、家庭、朋友、国家乃至国与国之间,被赋予修身成人、立民强国的重要价值。“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相似文献   

9.
亦乐 《时事报告》2014,(6):40-41
诚实就是忠诚正直,言行一致;守信就是遵守诺言,说到做到。我们常讲,诚信是立身之本,是齐家之要,是交友之基,是经商之道,是为政法宝。一句话,诚信是“百行之源”。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讲,“民无信不立”,强调“言必信,行必果”。指出“与人以实,虽疏必密;与人以虚,虽戚必疏”;“口惠而实不至,怨灾及其身”;“政令信者强,  相似文献   

10.
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人最重要的品德,也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它要求人们诚恳老实,有信无欺。只有讲诚信,才能建立正常的生活秩序;只有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培养公民的诚信品德,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也才能落实江泽民同志“以德治国”方略的基础工程。  相似文献   

11.
赵勰 《创造》2002,(4):4-7
~~在古汉语中,信者,人言也,就是指人们说的话。《国语·周语上》:“礼所以观忠、信、仁义也……信所以守也。”《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孔子把“信”作为“仁”的重要表现之一,要求“敬事而信”,“谨而信”(《论语·学而》)。孟子认为“可欲之谓善,有诸已之谓信”(《孟子·尽心下》),即自身确实具有善德称为“信”,甚至出现了“信人”之称,即诚实的人。先哲所以对于诚信给予了特别的反复的申明,证明在中国古代哲学价值观中,信用这个东西,小而言之是维系人际正常关系的纽带,大而言之,则是社会所以为社会,文明…  相似文献   

12.
陈陶然 《文明大观》2003,(10):35-36
信、达、雅,本来是中国翻译理论上用的,讲对一篇好的译文的要求,要忠实,准确,然后是雅驯。我这里要讲的事,和翻译文章不相干,但是信、达、雅这三字,却很适于借用来归纳我的中心意思。我要说的是新西兰商家企业的经营之道:信,便是诚信;诚信而能直抵顾客之心,是为“达”;因信而达而造就温文和融的双  相似文献   

13.
《论语·公冶长》中有一段子路与孔子的重要对话。“子路日:‘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在述志中所讲的让老人得到安顿、在朋友中间讲诚信、对未成年人多关心,这三条不正是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所必须坚持的要件吗?在这三条中,孔夫子把“老者安之”置于头一条,是有深刻含义的。老年人的冷暖、喜忧和安危,牵动很多的社会层面,如果老年人的生活处于困顿状态,就谈不到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4.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对其有过精辟的论述,如孔子说“民无信无以立”,韩非子说“巧诈不如拙诚”,管子说“诚信者,天下之结也”。诚信是人类文明的成果,是不同国家、不同社会之间的人们进行交往时赖以维系和发展的基础。现代经济发展更是有赖于诚信的建  相似文献   

15.
据《汉书·召信臣传》记载,召信臣“为人勤力有方略,好为民兴利,务在富之。躬劝耕农,出入阡陌,止舍离乡亭,稀有安居时”。吏民亲爱信臣,号之曰“召父”。召信臣甘做亲民之吏,躬身劝导农耕,出入于田间,风餐露宿,因此得到百姓由衷的爱戴。何为亲民之吏?清代汪辉祖在《学治臆说》中有过这样一番论述:“亲民之道,全在体恤民隐,惜民之力,节民之财,遇民以诚,示民以信,不觉官之可畏,而觉官之可感,斯有官民一体之象也!”视民如伤,爱民如子,让百姓觉得可信可交,不感到畏惧,方能凝聚民心。  相似文献   

16.
盈竹 《小康》2005,(9):20-21
无论生活的哪个领域,信用都起着纽带的作用。“诚实信用”更是中华民族的行为准则。信用是价值观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在古代中国,信用被作为道德准则信守。《论语》里提到,“言必信,行必果”,在《中庸》里,诚信甚至被提升到这样的地步,“唯天下至诚,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在另一本影响深远的典籍《老子》里,也提到“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其中强调的是单方面的诚信,这更是说明了将信用作为内心操守信持的习惯。古人强调内圣,强调自我守信、诚信,并且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典范。在当代中国,人们同样认为诚信是做…  相似文献   

17.
"  “中凯的官司虽然终审胜诉了,但他们还 是主动花出1000多万元给消费者,这可真是太 了不起了!” "  “‘中凯现象’之所以备受国人的关注与盛 赞,说明社会对诚实信用的心理欲求,这才是 市场经济本质特征。” "  “中凯事件”现已圆圆满满地落下了帷幕, 但由于这个事件的意义已远远超过其本身,人 们对它的思考并未划上休止符。 "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就曾说:“民无信不立”;管仲说“诚信者,天下之结也” 以诚信为天下万事中的关键;唐代大诗人李白 曾为诗“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元好问所 说:“言圣人之道无他,至诚信…  相似文献   

18.
襄樊铁路分局在建设“诚信铁路”中,将“诚信职”的内涵细化为“服务诚信、安全诚信、质量诚信、管诚信”等方面,并将其纳入安全生产逐级负责制、岗责任制、安全管理失职责任追究以及双文明考核办等一系列文件和措施中,从制度上为培育“诚信职”立标,形成了“以信立身、诚信为荣、诚信兴企”以“违章违纪就是不讲诚信、质量不高就是诚信不高”理念。近年来,这个分局在培育“诚信职工”的工作中,胆运用激励机制,对职工进行“塑形铸魂”,把评优模、提干重用、物质奖励、外出休假疗养等与职工诚信行为”有效挂钩,让“诚信职工”电视上有影、报…  相似文献   

19.
参加一个单位的经验交流会,听报告看 现场,我的体会:其真经是诚信。领导讲诚 信,说了算,定了干,一级做给一级看。职工 讲诚信,按章作业差一点也不行,勤勉敬业 安全隐患一丝不放过。这样的精神状态,工 作能做不好吗? 我们讲主人翁、讲责任感、讲发展、 讲创新,不就是讲诚信二字吗?诚信能赢 得信任、赢得人心、赢得客户、赢得市场。 一位卖福利彩票的女孩,替别人垫支无意 中了 200万大奖,她坚持找到真正的主人,“天上”掉的馅饼坚持不要,她却赢得了 “彩民”的尊敬,从此每天小店…  相似文献   

20.
《小康》2005,(9):3-3
自从孔子说了“民无信不立”的话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不乏深厚信用文化传统的国度。但闲来读读史书,偶尔逆向思考一番,忽然发觉,许多本该成为信用文化经典的案例似乎都可以被另一种价值判断所颠覆:尾生真的是谦谦君子,还是一名不通世务、不能见机达变的迂腐之辈?商鞅、刘邦等人“示民以信”的行止是真正体现了政府的信用,抑或仅仅只是统治者的一种驭民之术?尾生是春秋时候的一名怀春少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与某女相约于桥下。越是浪漫的事越是多磨难:临时下起了大雨,涨起了大水,女子爽约不来了。尾生坚守信约,在桥下苦等。水越来越大,他抱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