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盛跃明 《求索》2012,(1):107-109
生态文明作为发展理论,具有科学意义;作为发展目标,具有价值意义;作为发展成果,具有审美意义。马克思提出的社会三形态说为我们分析人与自然的辩证运动和生态文明的起源提供了思路。生态文明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双向价值关系:一方面是基于主体的以人为本观和群际共享观;另一方面是基于人格化客体的尊重自然观。生态文明彰显出万物和谐的诗意之美,蕴含着自然性美和构建性美的统一,发展了人的审美意识进而提供了一种哲学关照。  相似文献   

2.
把握人与自然关系 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从哲学的角度看生态问题,其本质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历史上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最初的感性和谐阶段、现在的关系紧张阶段以及未来的达致和解、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阶段。其中,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不同程度地表现为正相关与负相关两个方面。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这是我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迎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必备的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包含着丰富的生态自然观思想: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样的生态文明观对中国区域化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文章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实质内容,在分析区域化发展问题发生原因的基础上,探讨其对中国区域化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在对人与人和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上,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是人类社会发展理论的一个飞跃。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焦点是解决经济发展模式的“价值转向”问题。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提供了价值支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反思与批判工业文明模式下的价值困境。构建生态文明绿色经济的价值内涵需要彰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责任,遵循马克思“人类发展最终目标”的价值实践。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化思想及其现实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化是指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取向的价值观念、情感态度及心理意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化思想内含人与自然实现本质统一的价值观、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统合的生态实践观、利用自然与复活自然一体的生态制度观、享用自然资源与节约自然资源互动的生态消费观。认真解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化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先进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丁宪浩 《桂海论丛》2005,21(2):15-18
建设生态文明在本质上反映了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为化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突出问题提供现实手段,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战略途径。积极建设生态文明,落实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原则,必须努力推行绿色化发展战略:一要积极发展绿色产业,二要大力推进现有产业的绿色化改造,三要努力倡导绿色消费。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与自然关系出现了空前对立和全球生态危机,人类开始重新思考如何回归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及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决定作用的理论,即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在实践基础上实现自然与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显现出普遍与长远的意义。重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哲学思想,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内涵,阐发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内蕴与价值取向,旨在为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的哲学意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态文明的提出是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的结果,具有深厚的哲学蕴含。它集中体现了自然观的转变、实践观的变革、伦理观的扩大和发展观的深化。有机论的整体自然观是生态文明的理论前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是生态文明的实践理念;关爱自然是生态文明的价值原则;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的目标指向。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这一目标的确立,是当代中国面临日趋严峻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形势所作出的战略性选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视域下的美丽中国建设,必须确立辩证的生态发展观、整体的生态文明观和严密的生态法治观。  相似文献   

10.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历久而恒新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内容。在新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经历了“和谐一失衡一再和谐”的曲折发展历程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面对现实困境,建构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平等观与价值观、生态伦理意识、生态文明、文明体闲和制度环境等是实现人与自然终极和谐的有效路向。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其核心价值理念和根本目标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同时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2.
苏国辉 《理论月刊》2008,1(6):26-29
技术理性作为现代性的标志,割裂了人与自然的传统关系.人类中心主义又使人的发展陷入了理性的困境,导致了人性的迷失.生态文明是一种正在生成的文明范式,它是继工业文明后,人类文明发展的又一个高级阶段.生态文明最重要的特征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促进了人性的回归.由于人类文明的程度和人性发展的程度互为尺度,所以生态文明建设反映了对人的发展规律的认识在不断提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就是人与自然和谐,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明境界和社会形态。推行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不是单纯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问题,而是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围绕着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目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推动生态文明理念的创新,形成了可持续人口资源环境理念、环境和发展相统一的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科学生态理念的集大成者,集中体现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为中国的繁荣进步提供了可持续的理念导引和支撑。  相似文献   

15.
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性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之间包括明天人之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与天的关系等合理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成果全民共享。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观是人类反思和变革人与自然关系所取得的宝贵成果,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前提,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思想观念和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17.
陈智泉 《群众》2023,(9):68-69
<正>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新征程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  相似文献   

18.
李珍 《岭南学刊》2020,(4):110-115
"生命共同体"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核心概念,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对人与自然关系最科学、最深刻的揭示。它阐释了人与自然的同体性关系、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关系、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人与自然不但是生命共同体而且是价值共同体,构建生命共同体的价值归宿是人的生存与发展,人不但是生命共同体中的成员,而且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成员,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超越西方人类中心论和生态中心论的理论特质。两个共同体互为促进、互为补充、互为支撑,构建出一种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生态治理观,从人、自然和社会三者之间和谐关系的建构重塑了世界文明的新秩序。  相似文献   

19.
徐茜 《传承》2010,(24):156-157
《淮南子》是西汉前期刘安及其宾客集体撰写的。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理论。《淮南子》的生态环境观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观、生态环境保护观和生态伦理思想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是《淮南子》对当时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所在。《淮南子》中的生态环境思想对当代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是以生态产业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态,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反映的是人类处理自身发展与自然界关系的进步程度,是支配人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