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李校利 《岭南学刊》2005,(5):40-42,88
客观真理说认为,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真理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客观真理说违反了矛盾不平衡性原理;客观真理说不符合矛盾同一性原理;客观真理说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相抵触。  相似文献   

2.
真理·客观真理·真理的客观性李校利在我国现行的哲学认识论体系中,真理即客观真理,客观真理指真理的客观性,真理、客观真理、真理的客观性是等价的范畴(以下简称等同论)。但当我们仔细考虑一番,就会发现等同论存在着相当多的逻辑悖论和理论混乱。各种观点,论据的...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哲学界较流行的观点看来,绝对真理“是全面地、完备地反映出客观世界所固有的内部联系和规律性的真理”,“是指内容上无条件地、完全地反映了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认识”。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绝对真理穷尽了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认识;二是绝对真理是一个最后的、净化的、完备的客观真理。由此,产生疑义:绝对真理是一个客观真理,还是  相似文献   

4.
当今社会,人们对真理有着诸多片面性的理解,而在整个人类文化的观念系统中,真理的含义是多样性的,它们之间并不能够简单的相互否定。广义上的真理就是人们“信”以为“真”的一种“观念”、“理念”,它具体表现为理性真理、非理性真理、科学真理和非科学的信仰真理等类型。不同类型的真理观,其真理的含义、求证和检验标准皆有着巨大差异。  相似文献   

5.
金崇碧 《前沿》2010,(23):51-56
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并没有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的根本转向,从旧哲学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来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观,造成了把马克思主义真理看作无实践性的符合真理观、认知真理观和客观真理观。这些观点都遮蔽了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实践本性,消除了主体特性,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本质并没有真正的昭示出来。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所在,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真理本质所在,真理是主客体、主客观在实践中的符合、统一。真理的本质属性是实践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理解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过程性以及绝对性和相对性。从实践理解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本质和属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蔡东伟 《前沿》2008,(8):46-49
本文认为真理是一种在实践中确立的“信息度”,是“社会信息体”的“真”的“多级间接存在”。“社会信息体”的历史的社会性物质性客观存在,和真理性信息是主体信息与客体信息的相互适应、复合的“符合”,证明了在信息活动意义上的真理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7.
主观真理界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观真理界说●张忠良有没有主观真理?历来多有争议。在我国理论界,大多数人认定,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主观真理是唯心主义的。深入分析可知,这种认识是偏颇的。在笔者看来,从真理的存在形态考察,应当承认既有客观真理存在,又有主观真理存在。在辩证唯物主义的范围...  相似文献   

8.
二十年前进行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具有普遍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首先,真理的本性与解放思想的本质是一致的。所谓真理就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认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这就是说,只有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认识才算得上真理,而所谓解放思想的本质也在于此。邓小平同志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这一新定义表明,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统一的,也与真理的本性要求相一致的。其统一的内容是客观真理,基础是实践。这是彻底唯物主义的根本特…  相似文献   

9.
一般人们将“科学认识”、“事实判断”、“真理”、“实证分析”与“事实”、“客观”作等价的思考,而把“价值评价”、“价值认识”、“价值判断”、“规范分析”、“善、美”、“主观”与“价值”给以并列的联想。这里,用语的准确性可以商榷,重要的是必须将事实与价值区分开来。由于过去我们在理论上一贯强调主观与客观的对立,强调从客观,从客体出发,以达到符合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实体、属性、关系和规律的真理认识,追求彻底客观化,不掺杂主观成分的理想目标,这种区分人们是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正由于这一  相似文献   

10.
真理与技术     
"真理危机"是真理论"合法性"的"危机"。当代真理论"合法性"的"危机",凸显为后现代主义对传统的真理符合论的"颠覆"。"捍卫"真理符合论"合法性"的合理取向,不是"单向度"地批判对方,而应同时是真理符合论的自我批判。在时代、历史、人和实践等归向技术的意义上,真理或真理论与技术密切相关,真理符合论的自我批判不宜忽视技术取向,技术"揭示出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在这个意义上,真理是在技术的建构—重构中生成与演化的,真理是思维与存在的技术整合性同一。  相似文献   

11.
我连续参加了几年高中中专考试的阅卷评卷(试卷与全国高考同)工作,颇有这样一种感觉:最近二年,考生对最基础的知识的掌握,不如前几年考生扎实,分析和说明问题的能力也有所下降。为了改进教学,今年我趁高考评阅试卷的机会,有意作了一点摘录,发现答案中大致有以下的问题。一是基本概念含糊不清。如关于“真理”,不少考生答成:“真理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内容是主观的”,“真理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绝对真理,就是绝对正确的真理”,“真理是零碎的正确认识,科学理论是系统的正确认识”等等。  相似文献   

12.
“客观真理”非议程明华“客观真理”,在现行的许多哲学原理教科书及有关专著、辞典中,是作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一个基本范畴予以肯定并被广泛使用的。然而,这个概念是不确切、不科学的。笔者不揣冒昧,对“客观真理”提出非议,求教于哲学界同仁。一真理是人们对客观...  相似文献   

13.
论证据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证据的基本特征有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的“三性说”,也有客观性、关联性的“两性说”,还有仅持关联性的“一性说”。合法性是法律制度层面的规范,不属证据本身固有的特征。客观性和关联性都是客观事物固有的属性,具有事实特征的普遍性,它们都不应该简单地归结为证据的基本特征。证据的真实性要求,体现了主体对证据的认识性。未知事实不是证据,事实要与人的认识相关联才成为证据。关联性分为客观关联性和主观关联性。客观性包含于证据的客观关联性中,合法性包含于法律证据的主观关联性里。证据的关联性应该是一种被人已知的关联性。“已知事实的关联性”,才是证据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4.
真理的客观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论中的一个最基本、最关键的问题。因为,承认不承认真理的客观性,是唯物主义真理观和唯心主义真理观的根本分歧之所在。然而,究竟什么是真理的客观性?它的确切含义是什么?真理为什么具有客观性?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有重新认识和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15.
价值与真理是贯穿于全部人类生命活动领域的两项基本目的追求,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人类对主体尺度与客体尺度的自觉意识和运用。价值的本质存在于人的生存活动所必然形成的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关系之中。真理的本质特征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真理是有价值的,对价值的认识又具有真理性,价值是否有真理性,真理是否是真理,都要通过实践去检验。  相似文献   

16.
“主观为自我,客观为别人”,这一命题被提出来以后,在青年中产生了各种反响,有人认为它是合理的,有人则认为它并不科学。本文也试图对其作一点分析。一、命题的含义“主观为自我,客观为别人”这一命题的含义是:人的本质是自私的,都是主观“为自我”,没有主观“为别人”的,“客观为别人”是从“主观为自我”派生出来,“就象太阳发光,首先是自己生存运动的必然现象,照耀万物,不过是它派生的一种客观意义而已。”准确地说,这一命题应该改为“主观为自我,客观利他人。”其根据有三:首先,符合人的本性。“社会达尔文主  相似文献   

17.
价值和真理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认识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追求和实现价值。认识的创造价值的目的性要求我们把围绕特定价值目标而展开的认识活动视为一个系统整体,它包括价值认识和事实认识两个基本环节。创价认识的整体性决定了创价真理同样具有不可割裂的整体性,它与对象的符合是价值与事实双重意义上的整体的符合。因此,价值真理和事实真理不是两种各自独立存在的真理,它们不过是创价真理的两个内部环节。  相似文献   

18.
真理是具有层次性的,这个问题理论界已有人论及(见李权时:《略论真理的层次性》,载《江汉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但对真理究竟应该划分为几个层次,尚没有回答。本文试就真理层次的具体划分作一试探,以求抛砖引玉。一、真理层次的涵义要给真理划分层次,首先必须对真理层次的涵义进行规定。我认为,所谓“真理的层次”,是指人类在认识过程中对客观世界的一定表征、一定本质和一定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之所以具有层次,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决定的。真理的根本属性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而这种符合总是历史的、具体的,是受主体和客体自身的发展状况和条件所制约的。因而,真理的发展就会在纵向和横向的无限序列中表现出不同的层次。从纵向上看,人类的认识能力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这就决定了人们对客观世界反映的深度和广度上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只能达到  相似文献   

19.
在解释绝对真理的含义时,有人认为绝对真理是“对整个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及其规律性毫无遗漏的完全正确的认识。”[见《社会科学研究》(成都)1984年第6期第93页]有人认为绝对真理“是人类在无限延续中能够接近对客观外界的完全认识。”(吉林人民出版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159页)我们把第一种观点简称为“完全论”。第二种观点简称为“接近论”。“完全论”哲学界多数同志已提出了异议,而“接近论”  相似文献   

20.
多元是现实生活中事物存在的一种样式。要科学理解“多元化”,在理论上就要分清它与唯心主义“多元论”的界限;与真理“多元论”的界限;分清对价值多元化现实的客观认识与价值主体的一元性(立场、态度等)的界限。在现实生活中,要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多元化”。要在多元化的基础上形成统一性,就我国文化建设而言,既不应是“西化论”,也不应是“传统论”,而应该是“综合创造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